头雁领航,雁群方能高飞。
2019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对国有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提出量化指标任务的又一个年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8%,超额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40%增速目标任务。
主动承担大行责任
90%的小微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小微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的生存挑战加剧。在这种背景下,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国有大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再提升一个层级,即: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增速目标为30%。
为全力支持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过去一年中,监管部门继续积极引导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动承担大行责任,广泛调动各基层机构力量,下沉服务重心,提高小微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
例如:工行加大了普惠贷款投放力度,并实施小微企业差异化利率管理,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减免相关费用等手段,主动减轻企业负担;农行全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复工复产,大力推广信用类和中长期贷款,持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中行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推出特色信贷产品,为企业和个人救急纾困;建行运用“金融+科技”,破解小微企业征信难题,大幅提高贷款可得性。
在2020年8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2020年前7个月的情况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增量、扩面、降本”上多点发力、同步推进,完全有信心超额完成“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40%以上”的任务。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除整体超额完成40%增速目标任务外,截至2020年末,5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各自增速也均超过40%。
制度给予坚实支撑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推进,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能贷愿贷会贷”机制。这种积极趋势的背后,是一系列制度办法的坚实支撑。
2020年7月《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的出台,更是形成了系统的监管激励,通过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进行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等多角度的监管评价,为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持久动力。
相关业内人士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相较于以往“口号式”采取普惠金融手段,评价办法的出台使得普惠金融有规可据、有法可依,会进一步促进金融行业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服务梯队已初步形成
现阶段,“政策性银行批发+大型银行的头雁效应+股份制银行跟进+中小银行深耕”的普惠金融服务梯队已初步形成。
就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而言,各类银行都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政策性银行发挥资金充足的优势,与地方银行联合开展对小微企业的转贷业务。国有大型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改进业务流程,广泛对接公共部门的涉企信息,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做好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和风控。中小银行利用贴近社区、贴近企业的优势,努力深耕细作,服务地方经济。互联网新型银行利用数字化信贷产品为成千上万小微市场主体提供高频的流动资金。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