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优秀女作家的文字天分

财经
2021
03/09
08:34
亚设网
分享

那些优秀女作家的文字天分

【念念有余】

她们都不完美。萧红自幼生活不幸,情感屡屡遭挫;李娟性情敏感,遇到客人拜访还会哭出来;马金瑜狼狈遭遇尽人皆知。

余胜良

汉字就这么多,不同的组合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在高手的组合下魅力无限。想要写好需要训练,也需要天分,有几个女作家的文字,就让人感觉到天分的真实存在,无法通过后天的进补而得。

我早就知道萧红,很多年后才第一次读她的文字,惊叹于她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平常的字,到了她那里,怎么就能显出如此独特的意境来。

她写菜园子,说里面的各种菜都是自由自在的,连菜架好像都有魂儿一样,能决定自己怎么样,她写那些从不浇水的花长得好,“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白描是白描,很多人都会,但是她写起来笔下含情,对读者很有代入感。

她写和爷爷一起劳作,“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画面感十足,有童趣又有爱,但不用写出爱这个字。

她描述景物有一种天然童趣,好像她能看到别人看起来不一样的景物似的,普通的文字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文字涉及的,都是周围那些我们熟知物品,绝不会掉书袋。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作家做出大段大段描写,用了各种技巧,各种掌故信手拈来,好像高深莫测,但在这种自然、率性的文字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种自然透出的文字看似普通,实则高级感十足,鲁迅在《生死场》序言中称其“力透纸背”,她那时才20多岁,对社会的了解肯定没有那么深,道理也不会太透彻,但胜在情感细腻,感知力惊人。

在新疆阿勒泰作家李娟的文字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这些魅力。

李娟在高中辍学,她不爱上学,但她爱写作,在辍学之前就投稿,不过没有引人注意,她后来名扬四方,成为一种现象,这离不开她长期笔耕不辍的坚持。

她的文字也非常简单,描述的场景,没有复杂的故事,只是像摄像机一样扫来扫去,都是日常所见,不足道之事,普通人看了也就过去了,最多增加一点日后谈资,但是李娟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景色在她这里熠熠生辉,她在去可可托海那篇文章里写拉爬犁的哈萨克人,把她们送的苹果、石榴都装起来,是为了回家后给家人品尝,这就是一切怀着善意去想。

从兵团职工到不成功的裁缝,经营杂货店到向日葵种植者,母亲将他们一家从一个场景拖拽到另一个场景,辛苦劳累,居住偏僻,终日游走在破产边缘,她母亲经营能力有限,常会决策错误,她自己辛苦劳碌,外出打工,一无所获。但是从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母亲乐观,外婆亲切有趣,作者天真自然。

有一些场景,经由她剖析,将层次挖开,又让人忍俊不禁,给人一种大草原脱口秀的感觉。她打造了一个文化场景,吸引很多人到阿勒泰游玩。

同样出生在新疆兵团的马金瑜,也有这样的文字能力,在一篇她描述小学的回忆文章中,她写道,“只有近了,才看见成排的平房,好像是低低地趴在那里”。到过团场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个“趴”用得形象,团场的房子用土坯建,矮小,苍白,不显眼,要是冬天,还会生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之感。

她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力,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更能抓人,读她的新闻报道,好像有味道,有触觉一样。

偶然看到她的文章《我说不出》,显示她对底层生活的同情,其心至真,其情至深,有这样的心态,她的文字中便常常包裹着一层动人的情感光泽。这些文字在这里被诗化了,像玉化树一样。她随便一看,就能知道重点,手下那些汉字,像是兵一样会打仗。

令人感叹的是,身为记者,耽误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耽误了她进阶为更优秀的文字工作者,这是被新闻报道给耽误了的作家。

她们都不完美。萧红自幼生活不幸,情感屡屡遭挫;李娟性情敏感,遇到客人拜访还会哭出来;马金瑜狼狈遭遇尽人皆知。

但她们文字中很少有黑暗拖拽,而是循着本能歌颂美好之事。这与其说是她们文字的缺失,不如说是她们文字的迷人之处。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