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支招: 化工行业如何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财经
2021
03/12
06:34
亚设网
分享

 

20多种化工产品产能高居世界首位,并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布局,这是我国化工行业已经取得的成就。

但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低端层次,高端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装备及尖端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国外。

据工信部2018年的统计,在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我国32%的品种仍为空白,52%的品种仍依赖进口。如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材料、高端聚烯烃等,难以满足经济与民生需求。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600352,股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介绍,精细化工产品类型众多、技术含量高,是整个化工产业链中最具活力、产业拉动作用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但我国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和核心催化剂等长期依赖进口。

碳纤维是新材料界的宠儿,有“黑色黄金”之称,多年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依赖进口。欧其举例说,我国虽已在T700级碳纤维等新材料上取得了产业化技术突破,但由于上游单体技术等成套技术环节上存在“堵点”,导致T700级碳纤维等产品不合格率、能耗指标、生产成本均居高不下,与国际同类产品竞争中仍处于下风。

“应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提高化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欧其说,“自主可控能力”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钥匙”,特别是要聚焦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关键环节,加强高端化工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着力补链、延链、强链,使产业链基础更加稳固,让产业链循环更加通畅,形成内需主导下长期安全稳定的自主供需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反映,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将中试放大过程纳入正常的化工生产领域,要求中试办理相关的环评和安评手续,这是不合理的。

他说,由于中试过程是个试验、研究的过程,不是生产过程,处理的样品量也有限,无法提出固定的安评和环评数据。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得化工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受阻,导致我国新材料向中高端发展的战略缺失关键中试环节,小试成果无法转化,企业的小试研究也失去了动力。

除了创新成本高、技术转化周期长、产业横向交流少等因素外,上述专家也反映,化工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不足还在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对此表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倡导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使基础研究能够尽快地、顺利地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在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中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化工产业链处于经济安全线的中枢地位,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欧其建议,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现核心技术产品自主可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建议,“十四五”期间,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和组建一批国家级和行业级创新中心。出台更加细化、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商业秘密、对外合作等法律法规,增强企业守法意识。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