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五年扶贫样本:科技赋能农业 拼成“全村的希望”

财经
2021
03/18
00:31
亚设网
分享

拼多多五年扶贫样本:科技赋能农业 拼成“全村的希望”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电商早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途径。而电商与农产品上行相结合,不仅让更多消费者以及“新农人”分享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红利,也日益发展成为托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获颁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对所有拼多多人的巨大鼓舞,同时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依托农产品起家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将继续恪守扶贫助农的本分,努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时任拼多多CEO陈磊如是说。

成立5年,拼多多农产品成交额一直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作为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依托“农地云拼”等技术创新体系,截至2019年底已经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在投身扶贫助农的过程中,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基于开拓性的“农地云拼”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直连全国大市场。

而在“农地云拼”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2019年全年,拼多多平台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含2018年和2019年已摘帽地区)的电商主体达36万家,其中“三区三州”的电商主体达15.7万家,年销售额48亿元。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农业是一个触及人群最广的行业。从创立到服务全国近7亿用户,拼多多一路走来离不开党和国家三农政策方针的指引,离不开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陈磊透露道,未来,拼多多将进一步投资于农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业务,加速农业产品的网上零售渗透率,为农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拼模式”重塑农业产业链

商务部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86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农村电商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9%。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链面临着多重挑战,以小农户经营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由于产业链过长,生产者与消费者无法实现精准对接,易导致信息流失真、交易成本过高。

“中国大部分农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只能走‘小农’模式。这些产区天南海北,农产品的成熟期又相对短暂,如何精准匹配生产与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形成长效稳定的产销机制,是拼多多一直努力的方向。”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

早在拼多多创立初期,农产品便是平台核心类目,团队很早就发现,“拼”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为中国农业突破“小而散”的分散化制约提出了新的答案。

过去数年间,拼多多大力倾斜资源和技术,持续完善“拼农货”模式。达达进一步介绍道,拼多多平台创新打造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输入各大产区包括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系统运算后,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

正是基于“拼农货”模式,拼多多创新打造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了一条直达4.185亿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平台将全国贫困县的农田,和城市的写字楼、小区连在一起,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续扶贫助农机制。

清华大学《新电商重塑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在农产品上行领域加快实践,正在带动旧日低效、高耗损、高成本的农业传统体系重构,通过催化“云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现代化生产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新电商正在成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主流力量,重塑农业生产要素,推动了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新电商带动的农货上行模式,直达供应链上游,加速了商品流通效率,相对于传统的C2C、B2B电商模式,这种“需求整合供应链”的模式,帮助农产品稳定了需求量,从而稳定供给,并帮助农户降低了专业性营销技能要求,强化了区域性、特色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创新的“拼农货”模式,拼多多解决了传统搜索电商场景下,农货被动等待搜索、销量难以持续的普遍性难题,通过主动向4亿消费者呈现“产地直发”优质水果的方式,帮助“小农户”连接“大市场”。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洪涛分析认为:“新型电商模式的出现,对农产区和市场进行了双向渗透,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农货产销结合的问题,打通了一条可持续的上行通路。”

10万新农人致富带头者

农产品上行的历程中,除了建立销售平台,培养农民的电商意识才是“授之以渔”。

随着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的兴起,“农产品上行”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对此,中国农大智慧电商研究院院长郭沛指出,“新电商的兴起速度太快,人才需求增速太快,但供给端的培训体系和学员意识都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扩大了我国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的缺口,使人才问题日渐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

如何充分培育电商致富带头人,保障产销对接,让农户的商品能够有效触达消费者,也就成了农产品上行的核心议题。拼多多于2017年底全面践行“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并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带动有能力的、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返乡创业。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探索科技扶贫应用+创新产业扶贫产品”的完整体系,让脱贫模式规模化、可持续。

在素有“百香果之乡”之称的广西玉林,百香果卖家庞志玉经营电商3年多,在拼多多上累计卖出1500万斤百香果,凭借他的“致富经”,当地村民和卖家也纷纷迈上了致富路。

1988年出生的庞志玉是土生土长的广西玉林人,自幼对做生意耳濡目染。长大后曾在外打工、开店,2016年,他尝试回乡做电商卖百香果。

庞志玉跟几个兄弟东拼西凑,凑出两万块钱,“当时1万元用来做拼多多开店押金,5000多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剩下的钱用来挨村挨户收果子和发货,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店铺取名非常干脆,就叫“玉林百香果”。“我们也顾不上怎么取名,就想赶紧开店开始卖,不然连补货的钱都没有了。”庞志玉说。

拼多多平台的销售增速,大大超过了庞志玉的预料。开店之初,他每天大概有200-300单订单,没过多久,日订单量就突破了1000单。“玉林百香果”店铺从零开始,一直做到现在拼多多店铺收藏人数突破40万,日订单量稳定在4000单以上,总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

百香果越卖越好,前来取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庞志玉没有保留,大方地分享起自己在拼多多上开店的心得。

“拼多多‘拼团式’的购物模式,能使订单在相同需求的人群中快速聚焦,而微信里直接下单和付款,大大简化了整个购物流程。”庞志玉进一步举例说,“比如我妈妈买了百香果,觉得好吃,她觉得我大姨也爱吃,就在微信上发个链接,大姨直接用微信就能买,实现口口相传,非常方便。”

庞志玉还分析了购买百香果的人群。目前客源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四川和东北三省,“60%的新顾客会先买两斤装的百香果尝鲜,他们吃完这两斤后的复购率非常高,再次购买时多会选择5斤装。”

庞志玉的客源分析,反映出拼多多为“农产品上行”开拓的全新市场。

而来自四川蒲江县的杨添财则是拼多多本地化策略的典型代表。1994年出生的杨添财6岁起腿部肌肉开始萎缩,初二就退学待在家中不愿出门,自闭长达7年。2015年6月,杨添财结识了另一位大他四岁的残疾青年吴云,两人一起创业。

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拼多多上,店铺运营三个月就达到了3500万元的销售量。此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到了1.2亿元的销售额。

杨添财与吴云共同创建了残疾人品牌“一起走吧”,先后带动50多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50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杨添财还在周边产地建立了一批小、快、灵的“村级”打包发货仓库,让老人、妇女也能就近工作,获得更多收入。

针对杨添财此类本地新农人,拼多多设置了专人对接机制,同时进一步划拨专项流量扶持。在此基础上,平台开始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区,由初级农产品向农产品加工以及其他延伸产业链发展,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在此带动下,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州,集中诞生了一批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得越来越多一、二产业,开始在农村地区实现融发展。

早就认识到人才是关键的拼多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农人培育计划”。

“多多大学”是拼多多旗下核心官方培训平台,致力于设计高度匹配的内容培训体系,帮助商家成长。拼多多平台上很多活跃商家,都是通过多多大学与高校合作而接受学习培训的。

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拼多多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人才培训,计划在5年内培养10000名新农商人才,并探索以农户为产业链核心利益主体的创新模式,从而高效助力精准脱贫。

“为多元化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拼多多甚至通过邀请院士和大学校长等学术精英走进课堂和直播间,带动全社会的年轻人关心农业、了解农业、热爱农业,在新青年心中,埋下一颗电商助农的种子。”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狄拉克说,“拼多多未来5年将投入500亿支持农业农村新基建,聚焦于企业家式电商人才的养成,推动‘百县万商’,为中国农业带来真正的改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扶贫攻坚加把劲,贫困县变‘富矿区’”。

2020年是脱贫攻坚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20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提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等相关政策,农村电商、数字乡村建设仍为当前农业农村建设重点。

在带动消费扶贫方面,拼多多在“三区三州”扶贫助农,推动农货上行的过程中,新电商运用AI、5G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了农村地区内生动力发展,加速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式脱贫。

原国家级贫困县中,“三区三州”地区从南疆到滇西北跨越六省区,辖区内一度多达196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电商脱贫成为此类地区重要的脱贫抓手之一。

2019年,拼多多进一步加大扶贫资源投入,帮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数量达36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158%;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各项数据均领跑大盘。“三州三区”农产品增速超4倍,832个国家级贫困县销量同比增长130%。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曾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留人”,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比非农收入低,“能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果把农业产业做好,收入比进城务工还要高,农村是有吸引力的。”

为了充分保障新农人及农民的收益,2018年度,拼多多累计投入86亿营销资源,持续加大关键地区农货上行扶持力度。在此带动下,2018年,拼多多平台累计诞生13款销售百万+的冠军单品,以及超过600款销量10万+的爆款农货,由此孵化出了一批带有地理标志的新农货品牌。

据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销量过百万的“冠军农货”中,雪莲果、芒果、百香果、大蒜、小黄姜等名列前茅。此前,雪莲果、百香果等非传统消费类水果,在“拼农货”体系的推动下,已成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新宠。

据拼多多发布的《2019年农产品上行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底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农(副)产品年活跃买家数达2.4亿,较去年同比增长174%,复购率超过70%。其中,初级农产品的年活跃买家数达1.6亿,较去年同比增长165%,实现了超高的农产品消费粘性。

“农产品上行是平台的长期核心业务。”达达表示,“未来,拼多多将持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覆盖产区的土地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让平台直连的农户有利益、有钱赚,助力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