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彩礼贷”是迎合恶俗的伪金融创新

财经
2021
03/18
08:38
亚设网
分享

然玉

近日,一张“九江银行彩礼贷”的宣传海报在网上流传,引网友热议。海报上显示,该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一年,年利率低至4.9%,用于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等等。其中,申请条件之一为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对此,记者从九江银行内部人士处获悉,工作群里已发通知称“彩礼贷已经删除”。但记者致电咨询九江银行客服时,客服却称这是产品经理做的宣传,没有上线过。(据3月17日中新社报道)

近年来,彩礼价码一路水涨船高,很多家庭早已不堪重负。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鼓吹“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的“彩礼贷”,直击社会痛点,抛出了贴心的信贷解决方案,算是开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又一先河。商业机构天然逐利,紧抓商机、营销变现,原本无可厚非。只是,“结婚彩礼”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议题,其背后牵连的风俗传统、价值伦理等因素,似乎占有着更高的权重。就此而言,“撸贷”非但无益,反倒可能推波助澜。

作为试探、试水性质的“彩礼贷”,在激起舆论巨大质疑之后,十有八九是要夭折了。事实上,即便从“银行合规管理”的专业角度审视,此类产品本身的设计,也是非常可疑的。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彩礼”都是有去无回的,是单方面的赠予,是纯粹消耗性的,是不会产生任何收益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彩礼贷”这类产品的还款难度、违约风险,必然是很高的。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关银行安排了足够的风控手段。

须知,“彩礼”通常涉及代际间的转移支付,往往是父母出钱、子女获益。而“婚姻的缔结”,又会带来“新家庭”内部债权债务关系的重组……因为这种种显而易见的复杂性,银行“彩礼贷”在实践层面大概率是走不通的。当然,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下,真正意义上的类“彩礼贷”信贷产品,实则也是被堵死了的。此次事件中,涉事银行的操作属于打擦边球,将一个实质上的“消费贷”产品,层层包装成了“彩礼贷”。

并非所有的“用钱需求”,都可以被转化成“信贷产品”。对于“彩礼”这类本身充满争议性的“资金缺口”,银行业介入过深、随风起舞,很容易被解读成助长“坏风气”、给“恶俗”站台背书——永远不要挑衅合规性监管架构,永远不要冒犯公序良俗,这应该是金融机构执业的底线。在商言商,对“结婚彩礼”等敏感社会议题保持中立、超然的姿态,才是最理智、最明智的。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