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财经
2021
04/02
20:42
亚设网
分享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3月底,在建设银行2020年年报的董事长致辞中,有一句很重要但可能被市场忽略的话。

棋至中盘,我们欣喜地看到新金融实践孕育了新的商业模式”,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如此写道。

田国立2017年7月重回建行任董事长,在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田国立带领建行开创了新金融的发展理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金融的实践已经看到了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年报的数据不会说谎。建行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建行资产总额28.1万亿元,增长10.6%;实现年度净利润2735.8亿元,较上年增长1.6%;资产回报率(ROA)1.02%,净资产收益率(ROE)12.12%。

其中,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4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892.00亿元,余额新增均列市场第一。至此,建行成为了四大行中第一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超万亿的银行。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熟悉银行经营的朋友们都知道,银行贷大贷长容易,但是让银行发放面向实体、面向小微的贷款难。曾几何时,一些曾经吃螃蟹的股份制银行伤痕累累,此后数年,很多银行因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而止步不前。

但是在建行身上,情况发生了逆转,业绩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进一步下降,而小微快贷等新模式产品不良率甚至保持在1%以下。年报显示,建行2020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1%。

2021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的讲话中,特别对建行“小微快贷”这款普惠金融产品提出了表扬。

考虑到资金成本,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很有可能已经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或者已经有了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巨大可能,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增量。

如此,田国立才会发出“棋至中局“、”模式之变”的感慨。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新金融发展模式

究其本源,建行三年多来发生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新金融”。

2019年4月14日,田国立在北京发表了题为《拥抱新金融、打造新供给》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新的金融发展模式理念。但是在此之前,这种思想已经提前开始酝酿。这种“要跳出金融做金融,用金融“温柔的手术刀”,努力解决社会的痛点”等新金融思想,已经孕育形成。

建行员工都记得,那时流行的一句话是,要从抢存款变成抢痛点。

其实,金融和经济互为表里。经济的新发展理念,也迫切的要求金融的变革。建行“抢痛点”的新金融价值观,是源于总书记的新发展理念。今天,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核心元素,已经形成社会共识,贯穿到各行各业的实践之中,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同样的,建行经营的秘诀就是,努力将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金融之路。

事实上,建行的新金融发展理念,与国家与人民与客户息息相关,那就是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发挥到极致;就是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金融人的自觉行动。民之所盼、民之所需、民之所急切,就是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指标的终极指向。

建行作为国有银行,具有独特政治敏感性,政治站位正确,建行以新金融理念打破银行传统路径,不再是金融空转,不再是将眼睛盯在大企业、房地产商上,而是俯下身来,实实在在的解决老百姓(603883,股吧)的问题。

抢痛点,就是勇于担当、抢着解决问题,就是不断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才是中国银行业新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银行的社会责任

说一千道一万,新金融发展模式,就是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金融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传递的核心思想是,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放眼全球,在西方世界,最早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在他第一本管理学著作《公司的概念》中就说过,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解决社会问题所进行的“社会创新”同时也是商业机会。

今天人们常说,战略即客户痛点,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建行从将抓存款变成抢抓痛点,其实也是从靠资本赚钱变成靠服务赚钱。

以建行劳动者港湾为例,作为纯公益项目,建行就是希望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个方便,用田国立的话说,改革开放40年来,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是前赴后继的企业家,为银行铺垫了发展的基础、成就了如今的基业。饮水思源,我们要心怀感恩和敬畏,始终把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目前,建行主打普惠金融的"惠懂你"APP认证企业客户超400万家,访问量突破1.1亿次。首家实现"可持续购买"模式的普惠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下沉服务,把普惠延伸到乡村,"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超过54万个,基本覆盖全国乡镇及行政村。为助力脱贫攻坚,建行大学"金智惠民"累计培训331万人次,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机会和蓝海,劳动者、小微企业经营者和个人用户都会以最纯朴的方式回应和支持企业的善举。

同时,建行作为一个组织,其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会影响到员工,根据组织行为学中的强互惠理论,企业承担越多的社会责任,员工就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整个组织也就更有战斗力。

2019年1月,田国立到建行广东省分行调研,那时,他要求基层员工要既是银行工作者,也是“政府工作者”。他说,金融工作有广度才能有深度,金融的本质就是让社会运转效率更高,让老百姓生活更加方便,解决“柴米油盐、安居乐业”。

三年来,新金融价值观的实践,在今天建行员工的眼中,“金融既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建设数字化的美好生活

如果说之前建行是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很大的话,那么在数字化运营的今天,建行就是在用自己的IT技术对外赋能,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的进程,是在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美好生活。

在新金融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些年来建行投入巨大,从方法论上、从初心上、从根源上,找寻化解痛点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G端,B端,C端,数字化运营扩点成线、聚线成面,有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普惠金融就能叠床架屋。

用田国立的话说,建行是在努力重修金融水利工程,以金融之水助力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所谓,“水到之处,万物定能欣欣向荣”。

立足于新金融的价值观,建行将其经营战略拆解成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个部分,如果细看的话,这三个部分也有各自的逻辑和关联。比如,建行之所以能践行普惠金融,就离不开金融科技战略和数字化的运营方式。

翻看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年报,对比各家银行的科技投入和占比后不难发现,建行的科技投入与工行位列第一梯队,已经拉开了与农行和中行的距离,而在科技投入与营收占比这个指标上,建行超过了工商银行。

2020年末,建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3万人,占总人数的3.51%。2020年,建行金融科技投入为221亿元,较上年增长25.38%,占营业收入的2.93%。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而建行也是唯一在年报中披露已获授权专利数的大行。建行累计获取专利授权56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8件,数量居国内银行业第一位。

能力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持,建行历经数年打造了新一代银行系统,构建出敏捷迭代的中台架构,形成了数据、业务和技术三大中台,这些架构都为公司敏捷迭代奠定了契机。在各大行中,建行还首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今天,建信金科既服务建行自身,也帮助银行同业,还提升了地方政府以及乡村的数字化水平,已经成为了中国实体经济数字化的急先锋。

建行人坚信,数字化生活必然带来数字化的金融,而建行新金融的梦想,就是通过建立数字化,建立美好生活。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过万亿,建行凭什么做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