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8月创业板全面推行注册制,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已实行1-2年。改革后不再设23倍市盈率门槛,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新股募资竟开始从“超募”趋向“少募”。今年以来,1-5月市场化发行的共计143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中,竟有81家出现“募不足”,占比高达56.6%。
其中创业板72家新股中,39家“募不足”,占比54%;科创板71家新股中,42家“募不足”,占比59%。与此同时,新股定价也逐级走低。72家创业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26.96倍,约为同期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 (39.26) 的69%;71家科创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41.83倍,约为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47.91)的87%。
最惨的公司募资不足4成,如科创板新股昀家科技,原计划募资9.85亿,实际募资2.89亿(未扣除发行费用、下同),仅为计划的29.33%;同为科创板的睿昂基因,原计划募资8.17亿,实际募资2.56亿,为原计划的31.3%。创业板新股欢乐家,原计划募资12.9亿,实际募资 4.45 亿 , 为原计划的34.4%;同为创业板的晓鸣股份,原计划募资6.02亿,实际募资2.13亿,为原计划的35.5%;创业板的共同药业,原计划募资6.5亿,实际募资 2.39 亿 , 为原计划的36.7%;创业板的中金辐照,原计划募资5.63亿,实际募资2.23亿,为原计划的39.8%。
当然也有超募的,但超募次新股上市后表现下行者居多。如1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天能股份,发行价41.79元,原计划募资35.95亿,实际募资 48.73 亿,超募35%,最低39元,现价43元;同为1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聚石化学,发行价36.65元,原计划募资4.9亿,实际募资8.55亿,超募74.5%,最低30.67元,现价32.5元。4月份发行的创业板新股尤安设计,发行价120.8元,原计划募资15.4亿,实际募资24.2亿,超募56.8%,除上市首日高开外,第二天便“破发”,现价仅92元,已破发24%;同为4月份上市的创业板次新股深圳瑞捷,发行价98.66元,原计划募资6.21亿,实际募资11亿,超募77.8%,也是上市次日即“破发”,目前市价50.68,复权价76元。
类似的超募“破发”的次新股还有达瑞电子、同飞股份、蕾奥规划、奥泰生物等。
最无语的是已经放低身价、“募不足”还破发(或接近破发)。如2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生益电子,原计划募资39.61亿,实际募资20.66亿,少募48%;其发行价12.42元,最低跌至12.93元,目前才14元。看一下财务数据,上市前两年盈利都在4亿多,今年一季报才6400万,下降40%。
又如3月份上市的科创板新股青云科技(未盈利公司),原计划募资11.88亿,实际募资7.64亿,少募36%,发行价63.7元,上市后最低跌至53元(现价79元);同样,一季报亏损6150万,比上年亏4150万增加48%。
注册制下超半数新股“募不足”折射什么信号?
首先,注册制下每个月上市40-50只新股,其稀缺性已大为降低,发行人的高预期不被市场认可。
以实际募资仅为原招股计划29.33%的昀冢科技为例,该公司发行 3000 万股,原计划募资 9.85亿,意味着发行价在33元附近,发行市盈率超过70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而实际上该公司发行前三年盈利增长不足10%,70倍的市盈率不是想吃“天鹅肉”吗?
公开资料显示,对于如此高的发行预期,询价机构统一选择“用脚投票”,参与网下询价的495家机构,有445家给出报价区间为9.63元-9.69元,最终定为9.63元/股,对应市盈率22.28倍。即便如此,上市后其股价从32元跌至16元,按一季度数据 (盈利下降23%),目前动态市盈率仍超70倍。
其次,“炒新”在逐步降温。次新股板块指数(880529)显示,2020年7月,即创业板全面推开注册制之时,该指数直线上升达3765点,而到了今年3月跌至2250点,9个月跌去40%,是跌得最多的板块指数之一。目前,该指数在2550点一线,平均市盈率约48倍,已低于创业板(57.6倍)和科创板(66.7倍)市盈率。有观点认为,随着新股大批量上市,能上的好公司已经上得差不多了,笔者深以为然。加之今年以来,股市基本靠存量资金推动,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已经罕有真正的行业龙头,不少新股炒一把可以,长期投资价值存在疑问。易会满主席日前提及,“今年前5个月,科创板日均整体换手率为2.56%,高于同期主板、创业板换手率水平。”日换手2.56%是什么概念?若按一年250个交易日计算,年换手高达6次多,这是好现象吗?
第三,新股“募不足”可能与调控有关。易会满主席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专门提到,“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当然在发行节奏上,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承受力、流动性环境以及一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积极创造符合市场预期的新股发行生态。”是啊,新股发行必须考虑市场承受力,要知道排在后面的IPO队伍至少有600-700家,上市辅导的更达2000多家。排排坐吃果果,每家少吃一点,就可以多上好多家,这同市场初期新股额度不够,让你发点B股,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