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 共谋生态

财经
2021
06/28
08:34
亚设网
分享

进击的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 共谋生态

芦葭,过去一直是蜀中丘陵地带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与成都中心地带相距80多公里。2015年岁末,小镇成为机场用地。自6月27日起,无数飞机开始在这里起起落落,芦葭将以“天府国际机场”的新形象,正式被外界所知。

新机场正式投用,西北连着成都,东南通向资阳,两座城市的临空经济产业在这里交织。“双国际机场时代”下城市合作的新机遇,将从这里展开想象。

其实,不仅仅是成都以东,成都以北、以南都在上演跨城携手的故事,成都与资阳、德阳、眉山正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成都都市圈”。翻开全国经济版图,成都都市圈日渐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极”。2021年一季度,成都都市圈GDP占四川全省比重上升至48%,而到2025年,这片区域的GDP将力争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未来,经济和人口都将向这个区域进一步聚集。为了充分释放产业机遇,推进成都都市圈产业的协同发展,6月28日,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举行,成德眉资四市产业生态圈联盟及500家企业代表齐聚成都,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供需对接。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一个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产业集群的成效初显

宝成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就坐落在旁,两港仅相隔40公里。

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为了对接成都国际铁路港,助力更多的“德阳造”“四川造”走向世界,2018年,四川省三大铁路货场之一的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黄许镇站投入使用,现已具备每年510万吨的货运能力。

货车、集卡滚滚驶过,新的货源在德阳集结,班列从黄许镇站始发,与成都国际铁路港联动,南下广西钦州港,进而出海通达全球。2020年11月13日,“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成都—钦州港)实现常态化开行发车。

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1至5月,黄许镇站货运量84.09万吨,同比增长100%,货物品类以化工产品、机械、粮食等为主。总量虽不太大,但班列的顺利开行,给成都都市圈通往东盟的物流通道开启了新的篇章。“我们的现在,正是10年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刚起步的样子。”这位负责人介绍说。

两座港口的联动,正是成德共建“成德临港产业协作带”的支点。一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核,一个是中国“重装之都”,产业跨地分工已初见成效。去年,成德联合申报的“高端能源装备发展集群”,成功入选了国家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代表着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

不只是成德,成都都市圈内都在持续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奔着降低要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跻身价值链最高端的目标而去。

据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德眉资编制“制造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推动四市高技术融合产业同城化发展。同时,为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各地还邀请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发起成立智能汽车、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生态圈联盟,以联盟服务产业,构建强有力的产业生态圈。

协同分工的要素流动

都市圈不是几个城市简单做加法,而是融合发展的乘法。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协同分工,是更具实质性的融合,体现着都市圈的发展水平。

2019年,眉山引进了鲁徽制药,投资方是来自成都的四川诺唯德制药有限公司,企业在眉山投资6亿元,建设肿瘤新药及仿制药生产基地。2021年,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也在眉山投建了两期生产基地。

基于眉山“西部药谷”的产业基础,以及过去几年成眉两地在医药健康领域合作的沉淀,2020年12月29日,成都市武侯区与眉山市东坡区正式缔结为友好区,双方提出在行政审批、商务博览、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成眉同城化发展。

从产业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来看,“友好区”缔结得十分精准。位于成都武侯区的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拥有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金融、人才等优势,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正在形成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物流及配套等全过程服务。“我们希望形成‘研发在成都、生产在眉山’的分工格局。”眉山经济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彭环洲介绍,自与成都武侯区开展合作以来,双方已经多次座谈,推进共同招商等工作。

企业“两地栖息”,便是地区之间产业集群走向协同分工的最好佐证。据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都市圈发展鼓励重点企业跨区域布局产能和拓展市场,推动四市企业间开展协作配套。

过去一年,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推进成德两地企业在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配套合作;举办成眉两地多个产业协作推介会、对接活动,搭建了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成都与资阳企业开展合作,签订产品销售合作、开展产品配套与技术合作。

深圳都市圈等先发都市圈的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正在从传统的要素、资源、政策优势,转变为依托产业生态圈的综合环境优势。

过去一年,围绕“成德临港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临空产业协作带”建设,成德眉资合作推进464个项目,完成投资约1088亿元,并成立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绿色智能汽车和现代商贸等产业生态圈联盟,达成101个跨区域布局产业合作协议,确定57个企业合作项目。

各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跨区域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思路也愈加明晰。6月28日,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云共享大会即将举行,届时各产业生态圈联盟将发布各自行业的企业供需清单,帮助企业打通生产堵点、痛点,推进产业链强筋壮骨,扶优育强,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持续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

打通梗阻的边界试验

建设都市圈,关键在于推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将“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子”。成都都市圈建设,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路子”在哪里?按照《成德眉资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10个毗邻地区先行示范区,这些地区将成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先行地”。

彭州的敖平镇与什邡的马井镇,两地毗邻,中药植物川芎在这里的产量,占全国70%以上。

然而,敖平与马井分属两个地级市,在川芎的种植、培育、市场营销方面各自为阵,不仅药材品质得不到保证,收购季节还互相压价。

为推动两地融合发展,敖平、马井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共建产业园区,合力打响一个川芎品牌,“1+1>2”的局面开始成型。

最明显的变化是价格,彭什地区产出的川芎,从2019年的13.5元/公斤涨到2021年的34元/公斤,农户经济受益,乐见其成。

谈及此,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服生态组组长王晓芬对“新路子”有了想法。她说,能不能以项目为单元进行产业的规划、实施,而不是以传统的行政区为单元。

据悉,彭州、什邡两市正考虑在敖平-马井地区探索构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园区国有平台公司”模式,破除行政区“隐形藩篱”,带动两地发展。

2021年4月,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成德眉资发布了《共同打造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宣言》,提出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如何理解营商环境的共同体?宣言中一句话道破真相:共同破除行政壁垒,打造稳定公平都市圈。

同城化是城市间区域合作最紧密、最高级的形态,也被认为是现代化都市圈形成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说到底都是思维和理念创新,通过方式变革、动力变革和范式变革提升产业效率。

打好制度和体制的基石,建好跨区域协同分工的产业生态圈,成都都市圈才将具备在更大范围聚集和配置资源的能量,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都市圈。 文/李金阳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