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航天事业奠基人,归国路走了11年

财经
2021
06/29
18:37
亚设网
分享

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

如今中国的众多院士中,只有寥寥数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个院士头衔,他们无疑都是各个行业的奠基人,年过百岁的陆元九就是其中之一。

陆元九1949年就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6年5月回国。他是国内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航天事业奠基人,归国路走了11年

“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烽火中求学,辗转11年回国

陆元九祖籍安徽来安,1920年1月9日出生在安徽来安县一个教员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陆元九初中毕业后,就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1937年,陆元九报名参加高考,8月赴上海参加完高考,就发生了“八一三”事变。当时,陆元九报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上海沦陷后,交通大学无法开学,已经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录取了陆元九。

炮火中,陆元九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广泛接触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上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考取了赴美公费留学生。

在美国,陆元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在选专业的时候,他觉得要学一些新东西,就选择了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开设的仪器学专业,学习的其实就是惯性导航。两年中,他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并担任助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获得博士学位的陆元九想出一份力,于是参加了进步组织,为回国作准备。

但是,回国面临一道道难关。当时的中美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他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

为了摆脱回国限制,陆元九先是退出了科研小组,转到一个研究原子弹爆炸破坏效应的实验室,密级降低了。1954年,陆元九离开实验室,到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所进行民用科技研究。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美达成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钱学森借此机会于1955年10月返回祖国。陆元九也看到了希望。几经周折,陆元九办好了回国手续,和妻子、三个孩子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我为了回国,整整用了11年。”陆元九说。

为航天事业奠定技术基础,解决人才断层问题

在上世纪50年代,惯性导航堪称世界一流技术。陆元九回国时,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他被分配到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参加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我国的自动化研究起了开拓性作用。

其间,陆元九除了进行工业生产自动化研究外,还主持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研究、稳定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成果。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陆元九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的手中组装出来。

1964年,陆元九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调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除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技术基础,陆元九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在他过问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对话

回到祖国,想大喊一声“我回来了”

新京报:你在重庆上大学时,正好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学习环境是怎样的?

陆元九:我们就在山顶上搭建的平房里上课。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有时还要在防空洞中学习。我们是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大学四年,我们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我还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

新京报:在美国,你为何选择仪器学专业?

陆元九:二战后,自动控制技术迅速发展,惯性技术已在航空和地地导弹上开始应用,仪器学专业学习的其实就是惯性导航。仪器学专业课程是德雷伯教授开设的,专业要求很高,很少有人报名,需要学习新课程,除了论文还要进行考试。我当时心气很高,就喜欢尝试挑战,后来我成了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新京报:当年最终能够辗转回国,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陆元九:我们当时船停靠在马尼拉,别人都能下船,就中国人不行。在香港快靠岸时,我们几名回国的留学生半夜就被叫起来,下到一条小船上才准许靠岸。我们一家被港英当局派出的警察押解穿过九龙,步行穿过罗湖桥。我为了回国,整整用了11年,当时真想大喊一声:祖国,我回来了!

■人物简介

陆元九,安徽来安人,1982年12月入党。他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白爽 校对 翟永军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