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爆雷” 谁之过?

财经
2021
07/30
08:30
亚设网
分享

集体“爆雷” 谁之过?

多家上市公司集体陷入合同账款逾期“漩涡”,背后还指向同一个人——这种匪夷所思的事件,非常值得深究与反思。


从企业属性来看,已经披露风险的7家公司多属国企,但也有民企;从市值规模来看,这些公司有30多亿元市值的小公司,也有几百亿元市值的大公司。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公司,却集体掉进了同一个“大坑”,甚至在过去几年间没有提示过风险。究竟是对方手法太高明,设计的路数把大家都绕进去了?还是上市公司疏忽大意,没有把风险意识放在心上?甚至有没有可能是双方默契的有意为之?

事实上,翻阅这些公司的历史公告很容易发现,导致这场危机的生意模式早已埋下风险隐患,监管部门甚至还曾过问过此事。

例如,凯乐科技自2016年起经营专网通信业务,预付款逐年增加,可公司却一直以“因采购方信息涉密,不能披露采购方信息”为由,不披露前五大预付款方的名称,即便交易所下发了问询函也不对外明说。

同样,在向宏达新材下发的2020年年报问询函中,交易所也注意到了公司信息通讯设备的异常情况,要求公司详细披露与该业务相关的所有信息。

监管部门都已看到了该业务的异常,上市公司自然更应了解其中的风险,可上述“爆雷”的公司,在过去几年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该业务。

不仅是交易所,有些公司因为做类似业务,还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年报“非标”意见。

可即便如此,上述“爆雷”公司并没有重视同行被出具“非标”意见背后的风险,或许在它们看来,只要自己聘请的中介机构没有出具“非标”意见就可以高枕无忧?从另一方面来看,为何对相似业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出具“非标”意见,有的却视而不见?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尊重规律,做到发展与风控能力相匹配,有所为有所不为,更要敬畏法治,走稳健合规的发展之路。中介机构更需要压实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如此来看,上述“爆雷”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需要反省、反思的不应只停留于事件本身,更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否则,类似的“爆雷”现象还会出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