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医美维权为何难上加难?

财经
2021
08/19
20:31
亚设网
分享

人民日报评论:医美维权为何难上加难?

脂肪填充、瘦脸针、美白针、小腿肌肉阻断术、“精灵耳”、面部线雕……如今,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医美整形项目,让不少爱美者趋之若鹜。但在越来越多人加入“焕颜大军”的同时,接二连三的医美事故,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却一次次给人们敲响警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随着消费水平和自我展现需求的提升,医美行业迎来迅猛发展。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75亿元。不过,一边是快速崛起的“颜值经济”,一边却是医美乱象和纠纷的不断增长。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15年医美投诉数量为483起,到了2020年,已经达到7233起,增长了近15倍。做热玛吉导致面部烫伤,打瘦脸针打成了肌无力,割双眼皮后眼睛无法正常闭合、腿部抽脂后无法下蹲、隆鼻失败导致鼻尖坏死……这些整形“后遗症”,让不少当事人不仅没能变美,反而付出了容颜、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而更为“残酷”的是,医美一旦出现问题,当事人不仅要承受整形失败的痛苦,很多时候还要面对漫长又艰难的维权过程。由于医美的特殊性,很多整形失败者在维权时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等问题;因为缺乏配套法律法规,在各地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例就纠纷索赔问题适用哪部法律还存在争议。而一些医美机构或推卸责任,或采取“拖延战术”,或不断压低赔偿价格,给当事人维权设置重重障碍。也正因此,现实中医美维权难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有磨骨失败的患者,自述拿不到病历、三年维权未果;有人在接受吸脂手术后产生瘢痕增生,却被医美机构认定是个人体质原因;还有人不仅维权未果,更在多番撕扯拉锯后,被医美机构告上法庭索赔百万。

医美事故频发、维权之路艰难,折射着医美行业的纷繁乱象。现在医美市场鱼龙混杂,“黑作坊”“黑医生”大量存在,药品器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多发,甚至一些美容师、美发师、美甲师、纹绣师都能摇身一变,成为所谓“专家”。医美行业的野蛮生长,给求美者带来“难以承受之重”,也让行业本身危机重重。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背景下,一些新型整容交易不时出现,呈现跨地域、跨产业、跨市场等特点,蕴含其中的“风险因子”更是不断积聚。有人这样形容医美行业的发展,“台上热火朝天,底下暗礁险滩”。

医美行业再不能在“失序”中奔跑!今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6月到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多年来,从各地整顿非法医美机构,到金融市场收紧“医美贷”缰绳;从医美下游严厉打击非法场所、严格规范医美行为,到医美上游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医美乱象整顿取得一定成效,但离消费者预期还有距离。加快完善行业规范、补上监管漏洞、提升违法成本,降低维权成本,才能让医美行业健康规范发展,让追逐美丽的故事都能迎来美丽的结局。

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为美。美是主观感受,是参差多态。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被某种固定、单一的“美”所绑架,走上了无休止的医美道路,承担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医美行业加强规范的同时,我们更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多元的审美导向,让那些陷入“颜值焦虑”的人,学会悦纳自己,在整形这件事上更多一些慎重和理性。如果真的有进行医美的必要,那也要“明明白白看广告,认认真真签合同,睁大眼睛看资质,妥善保管留证据”,才不会变美不成反受伤、维权不得满腹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