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系统不能沦为地方政府钱袋子

财经
2021
08/25
08:36
亚设网
分享

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目前,多数省区已上报农信系统深化改革的方案,省联社、农信社改革和风险处置已势在必行。预计本轮改革过程中,破局点将会集中在监管措施落实、人员素质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

在本轮改革起始阶段,保持县域法人的稳定是基本调子。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再度强调,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

从历史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击商业投机和高利贷剥削,农信社在国家推动下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农信社这个曾有特殊使命的体系中腐败、风险高发,老灶病根也是盘根错杂。

农信社、省联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游离在监管边缘的原因之一就是地方属性及参与太强。于是,服务于地方政府的农信金融系统难免成为地方的“钱袋子”。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信社这类机构的资金的态度常常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而一些农信社、省联社的“一把手”为了讨好当地政府便于日后行事,对地方政府的态度往往是有求必应,很多情况下都是一致行动。

在双方互为配合的情况下,一些并不合规的大型项目被高管们联合放款,草率执行、投入资金,甚至有人从项目中谋取私利。地方金融系统中“一把手”的权力太大、不受制约,乃至为所欲为。一来二去,本身“草包”的项目难以持续经营,垮台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个地雷,对涉事企业乃至银行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时难以消解。在目光短浅加之“自己说了算”的氛围中,有时甚至抛开监管要求,游走在违法违规边缘。

监管层也已意识到地方农信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轮轮的改革中,农信系统从体制层面逐渐回归监管的怀抱。改制之后,并不意味着经营状况就会立刻得到根本改善,而如何切实改善经营状况,也是各方关注与探索的焦点。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态势下,原本的农信社摇身一变农商行后,多元化经营也成为其注重的打法。最早为服务下沉市场应运而生的农信社,优势也被动摇——当前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浪潮,使得国有大行都能够将服务触达人人家门口,即“只要有网,就能触达”。这势必要求农商行丰富业务以及拥抱数字化思维,比下沉更下沉,找准区域化服务定位,发挥所长。

在农信社改制中,监管的落实如何触及细枝末节,不仅仅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落实参与,还需要地方审计、检察部门等相关人员负责到位,在内部建立互相制约的机制,落实审批权限,实现对“一把手”的监管。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