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融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信中国”,03301.HK)发布2021年年中业绩报告。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融信中国实现营收217.4亿元;毛利约22亿元,净利润约10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7亿元。
销售方面,上半年,融信中国合约销售829.66亿元,同比增长37.5%,以52%的完成率超额达成全年销售目标的一半。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33家“千亿”级房企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均值为49.78%。
此外,截至今年6月末,融信中国净负债率为75%,扣除受限资金后的现金短债比1.09,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69.7%,“三道红线”继续全部达标。
“三道红线”后,房企普遍开始强调财务基本盘稳健扎实,并纷纷开始多航道布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高质量增长、稳健财务水平、精细化运营,这或将成为房企经营的新关键词。
融信中国方面表示,站在行业发展拐点,融信始终把“长期主义”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同时,着重讲求经营效率的提升。以强经营能力为导向,以品质和服务为驱动,为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积蓄力量。
持续聚焦长三角
上海融信海纳印象实景图
今年上半年,融信中国实现合约销售829.66亿元,同比增长37.5%,以52%的完成率超额达成全年销售目标的一半;合约建筑面积约403.45万平方米。从区域贡献来看,长三角依然是销售业绩主要来源,占比高达71%。
业绩增长的背后,是融信中国加大推货与销售力度。上半年推出多个新盘,如上海海月四季、上海海纳印象、杭州云澜天第、福州海纳新潮、连云港学院府等。
对于房企来说,销售回款是现金流转的基本保障,也是防范债务风险的基石。中报显示,融信中国上半年的销售回款率达到了84%,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去化率也高达72%。
拿地方面,融信中国仍主要聚焦于长三角这个房企必争之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融信新增土储总建筑面积在长三角区域占比71%,一二线城市的总建筑面积占比约86%;截至今年6月末,融信在全国共计拥有282个项目,覆盖全国54个城市,总土储面积3162万平方米,在长三角占比67%,一二线城市占比超82%。
充沛的土储也让融信中国在激烈竞争中,有底气坚持审慎拿地原则。除了招挂拍,融信中国在合作拿地方面表现抢眼。
针对合作对象的选择,融信中国方面指出,最核心的便是其对利润有没有贡献,其次是财务水平是否健康。以此次在杭州的集中供地为例,融信中国与滨江强强联合拿下多幅地块,在双方优势互补的同时,实现地块储备扩充。
扩储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则是城市更新。通过前瞻性的眼光及持续的深耕,融信中国已积累11年城市更新开发运营经验。截至目前,在全国已成功落地8个城市更新项目,涉及面积逾1200万平方米,覆盖福州、郑州、太原等地。
融信中国方面表示,下半年拿地策略将依旧保持谨慎态度,但是对于优质项目仍会积极纳入。“未来公司仍会以上海、杭州、福州为锚点,深入周边有潜力的城市,获取更有利润的项目以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就这两年城市发展格局来看,一二线城市呈现了“持续牛”的发展态势,房企在此类城市有较多项目布局的,则往往成长性会比较好。尤其是类似长三角一带的一二线城市。对于融信中国来说,这两年坚持深耕战略,对此类一二线城市重点布局且持续深耕,市场价值开始凸显。深耕战略的推进,也有助于其业绩的稳健增长。
融资成本降至6.52%
在调控不断收紧大背景下,追求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房地产业的“主旋律”,融信中国也适时调整战略,制定并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争做严守财务纪律的优等生。
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融信中国净负债率为75%,相较2020年底下降8个百分点,持续四年保持低位;扣除受限资金后的现金短债比为1.09,扣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降至69.7%,“三道红线”继续全部达标;此外,现金余额约321.83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8%,加之未使用授信额度达1089亿元,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融信中国方面表示,在“三道红线”的监管规则之下,融信中国严格的财务自律,使公司能够以从容的态度应对政策的调控。通过积极提升回款率,也很好地确保了现金流的充沛。整体财务状况持续全面向好,这将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债市整体下行,房地产融资规模进一步收缩。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融资规模为5480亿元,同比下降16%,较去年同期收缩超千亿元。另据克而瑞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100家典型房企融资额同比下降34%,是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票面利率偏高已居次位,能够成功发债对于房企而言已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上半年,融信中国平均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至6.52%。
具体而言,融信中国于1月发行利率为7.1%的3亿元美元债,于2月、7月发行两支利率为6.5%的10亿元小公募债券。同时,在3月至4月间,先后3次回购合计7450万美元优先票据。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融信中国已全额偿还5.6亿美元债及2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因此下半年仅剩下两笔金额较小的债券需要偿还,分别为12月到期的1.5亿元美元债和11月到期的15亿元境内公司债,短期偿债压力较小。
据融信中国管理层介绍,融信债券发行额度充沛,当前在手额度接近200亿元,其中美元债是39.5亿,境内债是124亿元。
此外,融信中国的资本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积累。穆迪发布评级报告,维持公司“B1”企业家族评级,展望保持“稳定”;标普和惠誉分别维持对融信中国的评级B+与BB-;;中诚信、中证鹏元、东方金城确认融信中国债券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近20家卖方机构持续覆盖,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融信中国发展健康性的高度肯定。
坚守长期主义
2021年,融信中国宣布将此前的10大区域集团/公司调整为7大区域,“扁平化”、“颗粒度”、“高效”等词语逐渐成为关键词。通过精简组织架构,加强对所在城市及区域的深耕,更进一步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为了推行大运营体系,融信中国更是以“运营意识”向“投、融、管、退”等环节做深度渗透,确保自集团到区域、从个人到群体、部门到部门之间,形同一种高度协同的畅快运转。以更敏锐的感知力、更快捷的执行力,融信以适配市场环节的快速变动,努力抓住每一个窗口期,并实现价值的兑现与转化。
笔者注意到,融信中国对于强运营体系的打造也体现在财务方面。具体而言,通过合理安排销售计划,关注现金流的快速回正,得以实现销售规模和经营质量的平衡;在营销对利润和回款的管理上,把重点放在提售价、提流速和降费率,将拿地到销售的周期控制在平均6-7个月;在专项回款小组的设立和考核制度的拟定上,也已形成贯穿认购、签约、回款等全过程的清晰考核。
此外,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各行各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大数字化建设及应用力度,迈向智能化决策提升决策速度及精准度。
在推进数字化平台优化方面,融信中国在原有系统平台基础上,新增成本、EHR、BPM等线上平台的优化升级,形成了总部管理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融信中国持续优化主数据、计划系统、招采系统、客户关系管理、银企直联、智能收款、印章物联等数字化系统。据统计,通过系统的优化与与改善,平均每条流程提效30%。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房企应转变发展思路加强内功修炼,抓住城市发展结构性机遇,科学精准投资,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力,以数字化和组织变革赋能管理,从而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融信中国凭借管理智慧实现有品质的增长,其背后是战略发展节奏和经营方向把控的融合,更是对于长期主义战略的坚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