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型五年后 京东交卷了

财经
2022
01/17
08:31
亚设网
分享


技术转型五年后 京东交卷了


技术转型五年后 京东交卷了

2017年的京东开年大会上,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下一个十二年,京东只有技术,技术,技术。”从那个时候开始,京东明确了技术转型的战略方向。


如今,五年时间已经过去,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京东技术转型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5年、750亿元的投入,换来了京东在智能供应链、云计算、人工智能、零售科技、物流科技以及其他一些高精尖领域取得的众多创新和突破。”日前,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基础设施研发负责人符庆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京东将围绕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不断投入与创新。

此外,驱动近1000万自营商品实现接近30天的世界级库存周转,全国超300座城市的分钟级送达,为北汽、中联重科、陕煤运销、三一重工等1500多家大型企业提供数智化服务……京东技术从支撑内部业务到向外部输出,近年来,其技术成果不胜枚举。

看成绩:技术已成为提升企业效能的重要动力

据了解,通过最近五年的转型,京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谈到京东的技术转型,就不能不提及京东相应的研发投入。从2017年初京东进入技术转型升级以来,整个京东体系投入了将近750亿元人民币的相关研发支出。如今,京东技术体系内有500多名的博士,有1.8万名工程师、程序员在做相应产业工作。

如此高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以京东云为例,作为京东集团的技术基石,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京东云却被认为是打造了从云服务到云产业协同的业务模式,是最懂产业的“云”。

“京东云是京东的云,本身带有京东的属性,经过京东整个数智化供应链技术服务长期积累的打磨,同时它也吸收了大量商业化的服务。”符庆明表示,京东云发布的业内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JDOS),实现了更大规模异构基础设施的统一化调度。凭借京东云稳定的服务能力,在京东内部成功扛住每年京东618、京东11.11高并发流量洪峰。在经历过京东“618”、“11.11”等高压复杂产业应用场景之后,京东云已经不止服务于京东生态,在对外服务方面,基于京东整个社会化智能供应链延伸的行业客户,每年都在大量增加。

除了云之外,京东在超级深度学习、可信人工智能、量子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以及智能零售、物流仓储、智能城市等产业应用领域都持续投入并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多个“首创”贡献,在多个领域创造世界领先成绩。

据符庆明介绍,京东云还是智能供应链的国家队。京东云除了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之外,在江苏南通、天津、雄安等地,还落地了智能城市项目;京东科技作为首批配合人民银行及数研所展开“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的科技公司之一,形成了一套包含风险控制、安全策略、支付技术等在内的支付服务体系,短时间内高效对接了运营机构与消费场景,成为首个与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行均开展合作并接入数字人民币线上消费试点场景的科技公司。

除此之外,京东物流亚洲1号智能仓、仓储机器人、无人快递车、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等,都为京东的整个基础设施提供了持续的保障。尤其是“大规模机器人仓调度算法”就获得全球运筹和管理科学界的最高工业应用奖——Franz Edelman杰出成就奖。

“类似的成果非常多,从中都能展示出京东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企业效率的提升。”符庆明说。

看决心:敢于克难攻坚,加码硬核科技

在符庆明看来,京东其实是一家同时具备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最讲究的就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能不断提升整个行业和相关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创新总是伴随着客户的困难来去提升,而新型实体企业一定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整个业务竞争力的,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所以大家常说,科技企业要快速试错,快速创业,快速验证,快速去修正,然后再不断地创新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实京东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不论是硬件还是服务器方面,实际上都是做了大量的验证,也确实曾经面临很多困难。京东的每一代产品都经历了无数次测试验证,包括在数据中心设立局部的市场环境,用以验证服务器能否达到设计目标,服务器的功耗、算力、稳定性是否达到需求标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在技术转型的过程,要深入到硬件设计和硬件生产的整个环节,要去跟所有的供应商,包括芯片提供商、零部件厂商都要一起讨论,以期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很多时候京东需要带着业界、芯片厂商一同往前走,其实他们很多时候也没有经历过这些东西,对他们也是个全新的环境。因此需要大家一起去尝试,一起寻求突破。

“5年、750亿元的投入,换来了京东在智能供应链、云、人工智能、零售科技、物流科技以及其他一些高精尖领域取得的众多创新和突破。”符庆明表示,京东在整个技术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在以技术驱动的电商阶段,还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阶段,都还是保持着对零售供应链、物流供应链、制造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这些社会化的新型基础设施的专注,所以京东也会围绕这个方向来做,不断投入与创新。

据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方面,京东都有相应团队,相应的产品、相应部门在持续跟进,而这无疑也确保了京东科技在数智化供应链方面的不断领先的技术。

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技术工匠”,京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研发和产出,才能够保持企业在相关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例如,在企业数字化升级服务方面,目前京东为包括北汽、中联重科、陕煤、三一重工等在内的1500多家大型企业,超过152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相关的这种产业升级的服务。

正如业内人士评价的那样:在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京东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新型实体企业增长效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看行动:坚持自研基础设施,筑牢科技底座

毋庸置疑,京东最近几年的技术转型速度很快,成果也显而易见。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京东优良的“先天基因”,另一方面,也与京东重视基础设施技术,自主研发服务器和自建数据中心有关。

实际上,科技公司都对IT设备高度依赖。在IT设备当中,不论是服务器、数据中心,还是基础网络,都是很多科技公司最大的运营成本所在。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IT设备能够提供的存储能力、提供相应能力的核心设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符庆明介绍,市面上标准服务器是按照覆盖所有行业需求进行设计,里面有大量的过度设计。京东每年采购的服务器新增数量在数万台以上,京东需要的服务器有很多特定需求、特定场景,但与此同时又不需要过度设计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京东才会按照自身的需求来设计服务器,聚焦自身的配置。通过精简硬件的设计,既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又能够使用到想要的新技术,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个功耗,提升服务器的搭配能力。

据了解,在2021年的“京东618”、“京东11.11”当中,京东已经开始大批量试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液冷服务器,不但为京东业务体系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双碳目标做出了贡献。

说到服务器就不能不说数据中心。在早期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京东数据中心主要是以租用为主的,彼时并没有启动自建数据中心计划。不过随着京东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大、特别是新增服务器数量大幅增加,为京东带来了数据中心大规模扩张的需求。

“在国内外同行当中,自建数据中心是一个大的趋势。例如,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巨头,在10年前就已经大规模自建数据中心。腾讯、华为、阿里也都有着各自明确的数据中心需求,并且也将通过自建数据中心,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的可持续性。”符庆明说,数据中心本身还是一个碳排放的大户。通过自建数据中心,可以使用一些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真正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符庆明说,京东将整体的IT设计与数据中心进行深度整合,服务器也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器,而是要与数据中心一起进行设计,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整个基础设施的能耗。

看未来:“碳中和”之路行稳致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实现碳中和似乎应该是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事情,应该与京东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京东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了数据中心未来三年布局规划,同时发布了短、中、长期的碳中和路径,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

符庆明表示,目前的数据中心是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基本上承载了企业的全部算力。2021年曾有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的1.2%。最近几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数据中心的用电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数据中心被国家定义成高耗能产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据中心需求一定会被控制。正因如此,包括京东在内的国内大型科技企业也必须要去做“碳中和”。

据介绍,京东在自建数据中心之前,就已经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毕竟节能环保也意味着运营成本的降低。就短期而言,京东要在数据中心内部,通过提高服务器的效率、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等手段,实现单位算力能耗的大幅下降。同时,京东也会部署一些分布式的光伏,来增加绿电的供给。比如在数据中心园区里面,就会考虑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式增加绿电。此外,京东还会通过购买一些绿电来提升整个数据中心的绿色使用比例。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京东会考虑做清洁能源的合作开发。所以京东在选址数据中心的时候,就会在自己园区或者周边考察,是否可以进行新能源的合作开发。包括使用一些绿电直供的方式直接使用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最终实现数据中心百分之百的使用绿电。”符庆明说,除此之外,京东在建设数据中心时,还会设立低碳供应链白名单,京东会引导合作伙伴采用一些低碳的技术和产品。

符庆明坦言,清洁能源和互联网并非身处同一领域,怎么把能源和新型基建有效结合起来,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整个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清晰,现阶段还属于早期的研究、布局阶段。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