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财经
2022
01/27
18:41
亚设网
分享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作者:shu

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俨然已成为时代弄潮儿的最新组合标配。

继小米高调入局造车、OPPO和华为跨界探索智慧驾驶技术后,曾凭一己之力拉开国产智能手机序幕的魅族也将有望与传统车企“联姻”,重回时代的风口浪尖。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吉利集团旗下的手机企业星纪时代正与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目前正处于尽职调查阶段。对此,吉利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目前星纪时代高端手机研发业务正在有序进展,希望打造开放融合的生态伙伴关系”,而魅族则回应称“多谢对魅族科技的关心”。

双方语焉不详,被外界解读为“交易已基本确定”。一个是寻求转型的知名车企,一个是风光不再的手机厂商,二者携手引人瞩目。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鲜有人知,国内第一台触屏智能手机出自魅族之手。

2009年,魅族的第一台手机产品M8正式上线。这台搭载了多点触摸屏的手机,面世仅2个月销量就达到了10万台,5个月销售额便突破5亿元,被誉为“国产机皇”。

魅族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能比肩苹果的手机厂商。

可惜武林霸主的宝座还没焐热,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国产品牌就迅速崛起,在智能手机增量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纷纷跑马圈地。魅族却始终坚持“小而美”路线,M8上线后的4年间只发布了3款产品,年销量维持在百万级别,而同期华为和小米的销量已逐步突破千万。

小众的魅族虽没能独领风骚,但在当时的国产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上也能挤进前十。2015年,魅族全年出货量约为2000万台,同比增长超350%,线下专卖店共计2000家。同年首次拥抱资本,收获了来自阿里和海通开元基金约6.5亿美元的注资。

弹药充足,魅族决定用机海战术与各大品牌近身肉搏。2016-2017年,魅族一共发布了19款手机,但每一款的性能和外形都没有太大突破。与此同时,深陷与芯片厂商高通之间的专利纷争,魅族大部分新产品使用了表现不佳的联发科处理器,导致产品口碑和销量一蹶不振,也直接阻碍了其冲击高端精品手机的道路。

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来源:魅族官方网站

据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全球和国内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率持续5年下滑,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争夺战。而魅族的产品性能和质量都没有过人之处,换汤不换药的新机型分散了资源,反将消费者推向了其他品牌。

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来源:公开数据 创投Plus整理

2018年是魅族命运的分水岭。外部环境不利,反复的产品策略和混乱的内部管理更是将其拖向了深渊。

为了提高利润和品牌定位,2018年魅族裁减了中低端子品牌魅蓝系列,集中资源研发高端手机。魅蓝系列的消失对整体销量的影响巨大,据赛诺发布的中国市场手机销量数据显示,2014-2017年魅族的数千万销量中,魅蓝系列贡献了50%以上。而魅蓝产品线被裁后,当期魅族的总销量仅为948万台,同比下降46%。

同时被放弃的还有2016年成立的智能家居业务,彼时魅族的智能家居Lipro已顺利接入20余家品牌,可以控制百余款产品。有意思的是,时隔3年魅蓝和Lipro双双回归。2021年,魅族提出“一体两翼”的战略,即以旗舰手机为核心,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业务并行,共同组成企业未来发展新动力(310328)。而魅蓝系列回归之作魅蓝10,依然定位中低端市场,最高配置的售价仅为899元。

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来源:Lipro官方网站

摇摆不定的市场策略也导致了众多核心人才流失,曾被誉为“魅族三剑客”的白永祥、李楠和杨颜相继离职。时任魅族文创总监的张佳和CMO杨柘在微博上互相指摘,直接撕开了魅族的遮羞布。2019年魅族海外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竞争对手厂商一年内挖走了魅族近2/3的开发团队,使得一直引以为傲的手机操作系统Flyme更新进度缓慢。

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错误决定,令魅族与时代赐予的机遇失之交臂。这位曾经的智能手机开创者,截止2021年1月底市场份额仅剩0.1%,沦为被遗忘的珠海“小厂”。

醉翁之意不在酒

跌落神坛的魅族颓势尽显,似乎算不上最佳标的。吉利若真的发起收购,究竟能获得什么?

不少观点认为吉利是在为冲击高端手机市场做准备。

去年9月,吉利在湖北武汉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星纪时代,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制造。法定代表人王勇曾任中兴通讯(000063)副总裁,主导过中兴的TD-SCDMA手机研发,监事张亚东也曾担任中兴通讯小灵通产品线总经理。

背靠大树,星纪时代不缺资源更不缺钱。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曾对外宣称要在这个新项目上投入100亿元。成立仅3个月,星纪时代就已完成一轮战略融资,由吉利集团、吉利参投的汽车芯片公司亿咖通科技以及国资背景的经开投资联合出资。

可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上,吉利即使通过收购获得魅族的供应链、相关知识产权专利、Flyme软件系统和研发团队,想要跻身高端智能手机第一梯队,与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品牌一决高下,胜算并不大。

星纪时代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签约仪式上,李书福曾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不难看出,高举高打造手机的吉利,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车机互联,打通手机端和汽车端软件技术和应用的互动,让手机和汽车业务形成高效协同。

作为国内最早的民营车企之一,吉利的乘用车销量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10月底,吉利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累计乘用车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的汽车品牌。2021年全年总销量为132.8万辆,连续5年蝉联销量冠军。

然而,与燃油车的漂亮战绩相比,吉利的新能源汽车却始终难有突破。

早在2015年,吉利便提出“蓝色吉利行动”,尝试向电动化转型,设立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90%以上”的激进目标。6年间,吉利先后推出高端极星、中高端极氪、中低端几何、低端枫叶等新能源汽车子品牌。但由于用户体验不佳、故障频出,销量都不尽如人意。2021年,吉利旗下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仅约8万辆,占比全年总销量约6%。

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来源:公开数据 创投Plus整理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场,智能化成为了各路玩家抢滩的新阵地,焦虑的吉利急需扳回一城。

2021年10月,吉利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表明将在5年内投入1500亿元构建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全栈自研生态体系。

其中,智能网联及智能座舱与智能手机产业链都有一定的重合。万物互联的趋势下,手机将成为智能汽车信息数据获取的重要方式,也是联结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消费场景的新入口。如此看来,魅族相对成熟完善的产品技术、研发团队以及深耕多年的行业经验确实有望为吉利汽车的智能化转型锦上添花。此外,魅族Flyme9系统的数据隐私安全技术领跑全行业,在数据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也是一大亮点。

吉利拟收购魅族 抱团取暖还是病急乱投医?

来源:Flyme官方网站

但魅族并不是吉利的唯一选项。除了斥巨资自主研发技术,吉利于去年年初就与腾讯签署了战略协议,围绕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随后火速和百度联手,共同打造了集度汽车,在自动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持续投入。旗下子公司亿咖通科技的主营业务除了汽车芯片,也有智能座舱和车联网平台等产品研发。

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跨行业造车或是传统车企以退为进开发软件,车机互联争夺的核心都是用户数据和生态。正如上汽掌门人陈虹所言,汽车只是躯壳,整体解决方案才是灵魂,而灵魂是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的。

在这场收购交易中,吉利无疑是更强势的一方,未来对魅族的发展也将更有话语权和主动权。如果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之间不可避免必有一战,那么选择相对没落的魅族,吉利或许可以节省更多时间,提前把握“灵魂”。

不过,市场份额虽小,魅族目前并没有到非卖不可的地步。继2019年引入华金资本(000532)战略融资后,魅族再无新的外部资金进入,官方微博也曾发文称2020年公司实现了持续盈利。新年伊始,魅族在对外的沟通中也透露了持续创新手机和智能硬件产品的计划。

是委身吉利,为他人做嫁衣还是偏安珠海,继续独美?魅族面对的,是一道不太容易的选择题。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