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财经内容集锦

财经
2022
03/28
22:35
亚设网
分享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奋发进取,积极作为,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书写出“千年之变”!

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的花茂村,眼下,800多亩油菜花田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千亩产业基地里羊肚菌也到了采收旺季,让谁都想不到的是,这个人均年收入超两万元的小康村十多年前还是贫困荒芜的“荒茅田”。

花茂村是当时贵州很多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的贫困人口、贫困面积、贫困程度都创下了全国之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困难群众,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在花茂村,总书记和村民亲切交谈,了解脱贫政策的落实情况。

要让群众的脸上笑出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仅在贵州,从2016年开始,中央投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就超过20%,7个东部帮扶城市向贵州投入财政帮扶资金累计超过了113亿元,40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全省50个贫困县。

一项项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助力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贵州累计选派21.32万名干部到村开展帮扶,全面夯实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从省级层面统筹完善就业扶持、教育医疗保障、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192万人搬出贫瘠之地,创造了搬迁人数全国之最。大山里的贫困户“一步跨千年”,成为城镇新市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2021年的0.85%,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975元,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为全国之最,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成为“高速平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山乡群众出行平均候车时间由2小时缩短到30分钟。

如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蔬菜、食用菌、茶叶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茶叶、辣椒、蓝莓等的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

在贵州田间地头,农产品装上车就能发往世界各地,销售半径从平均不到300公里,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国际市场。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了贵州,他勉励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如今,贵州将省会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以外的86个县、市、区都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县,统筹推进发展乡村产业,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花茂村,现代农业和当地流传下来的古法陶艺、古法造纸等非遗技艺结合在一起,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优质农特产品、非遗文创品的输出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人们对贵州的印象。如今,再次行走在贵州大地,山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百姓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贵州的“千年之变”,折射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和壮丽前景。

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该项扣除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群众抚养子女负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生育养育的鼓励和照顾。

科技助力春耕 筑牢粮食丰收基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各地抢抓农时,利用现代科技助力春耕春管,为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

这两天,在黑龙江北大荒新引进的育秧催芽智能机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保障了出芽率和芽种质量。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在四川安州、江西鄱阳、湖南汉寿等地,全自动育秧机器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式的育秧作业,育出的秧苗生长整齐,易于实现机械化插秧。

科技助力,高效增产。辽宁朝阳、陕西榆林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实现降本增效。广东茂名通过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旋耕机、激光平地机等助力水稻生产机械化。湖北监利通过北斗导航技术,让翻耕田块和早稻插秧同步推进,提高水稻种植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目前,当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眼下,各地小麦即将进入拔节期,在安徽淮北,当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开展春管工作,地里的苗情、虫情、墒情一目了然。在河南濮阳,当地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田间管护数字化,大大节省了春耕春管的用工成本。

持续推进医疗改革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1月,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实施,国家谈判药品已经在全国15万多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

浙江湖州市民解先生在零售药店购买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这是一款治疗恶性肿瘤的靶向药。

今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落地实施,通过谈判新增67种药品,平均降价62%,涵盖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用药需求。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不仅是药品能进医保“能报销”,还得让群众方便快捷地用上药,提高谈判药品的可及性。为了解决谈判药品落地问题,去年5月,国家医保局提出了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确定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医保药品的供应保障范围,并实行与医疗机构统一的支付政策。截至2022年2月底,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5.47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其中,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分别为4.21万家和11.26万家。

国家医保局表示,仅今年1月份,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报销1773.87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51.97亿元,平均实际报销比例69.12%。

自2018年以来,共开展6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采购234种药品,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品年采购总额的30%,按照集采前采购金额计算,累计节约费用2600亿元以上。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体验式安全教育进校园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3月28日)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部署,指导各地广泛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在江西,孩子们坐进大货车的驾驶室,以驾驶员的角度体验车辆的视线盲区。在青海和贵州,来自当地红十字会的讲师,为同学们普及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应急救护知识。在湖南,针对当地每年雨季极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学校组织开展应急避险疏散演练。防溺水教育课也普及到乡村小学,专业救护人员利用生动的户外课堂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此外,各地海事部门也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各类水上安全教育活动。

国内联播快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两部门认定首批12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

近日,人社部、商务部联合认定了首批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包含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朝阳园等12家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园区。这些基地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开展人才引进等服务。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今天正式上线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今天(3月28日)正式上线。平台一期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4个子平台。是教育部把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集成分类、整合优化打造的综合集成平台。

山西中部城市群今年首批18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山西中部城市群今年首批183个重大项目今天(3月28日)集中开工,总投资1038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台降低企业成本十条措施

今天(3月28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台降低企业成本十条措施。包括将合作区科技型企业办公场地租金补贴时间由3年延长至5年、支持澳门投资者到合作区发展,给予办公和商业用房租金、品牌落地奖励、研发费补贴等10项具体举措,以政策“组合拳”的方式,切实减轻企业实体经营负担。

银川至天津港铁海联运“一单制”首趟班列发车

今天(3月28日),一列满载86个标准集装箱的外贸货物班列从宁夏银川开出,48小时后抵达天津港,货物直接出口印度、越南、荷兰等地。实现了外贸货物全程“一单到底”。银川至天津港首趟铁海联运“一单制”班列的开通为“宁夏制造”出海再添新通道。

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杉阳隧道安全贯通

经过14年的艰苦奋战,今天(3月28日),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杉阳隧道安全贯通。至此,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21座隧道全部贯通,为大瑞铁路年内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届时,大理至保山仅需1小时左右,云南保山也将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

中车百色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开工

中车百色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今天(3月28日)在广西百色开工建设,预计投资18亿元,占地约400亩,达产后年产值约4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人。此外,中国中车将在百色同步开发建设17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预计年产值14亿元。

中华鲟保护日:5万尾中华鲟武汉江段放流长江

今天(3月28日),湖北武汉约5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放流长江,这是长江武汉段开展的最大规模中华鲟放流活动。自2017年开始,长江流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当地通过加大增殖放流,构建人工种群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

(文章来源:央视网)

文章来源:央视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