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奇智CEO徐辉:加快推动AI赋能中国制造 有决心有途径实现扭亏为盈

财经
2022
04/18
16:31
亚设网
分享


创新奇智CEO徐辉:加快推动AI赋能中国制造 有决心有途径实现扭亏为盈

“2021年的财报,证明了我们是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坚持成长性、差异性、稀缺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和我们坚定把成长性放在战略第一位。”4月14日,创新奇智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徐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提道。


创新奇智由李开复支持创立,并于今年1月底成为继商汤科技之后第二家登陆港股的AI龙头企业。公司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成色也因此颇受投资者关注,数据显示,创新奇智在2021年实现年度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86.3%,经调整亏损1.42亿元,较2020年的1.44亿元有所收窄;同时,毛利率同比略增1.9个百分点至31%,近三年保持相对稳定。

随着国家数字经济布局深入到更加广阔的产业生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商业化发展,企业级人工智能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徐辉强调,对于公司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商业化,技以致用。

“把技术和实体行业相融合,为实体行业赋能,为实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使命,也就是人工智能赋能商业价值。目前我们已经广泛的在这个阶段生根、发芽、开花。”他表示:“我们有一个更伟大的蓝图,希望为整个社会,为整个经济去赋能,形成一个生态。用我们来带动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客户,通过使用这样一个平台,成为一个数字赋能的平台的提供者。”

技以致用商业化不断落地

在技以致用,加快推动AI商业化的路径上,创新奇智选择聚焦制造行业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AI+制造作为第一主营行业,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2%,AI+金融服务的收入占比为31.8%。

“在制造业里面,我们聚焦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工程建筑、汽车装备、能源电力这六个细分,金融服务我们主要聚焦在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这8个细分行业具有广大的经济体量,天花板很高,并且具有强烈的智能化需求和很多共性场景的需求。这是我们面对行业的一个选择。”徐辉解释道。

同时,创新奇智采取的1+N及1*N的市场拓展模式也在商业化之路上被证明非常有效。前者是指精选行业中有示范作用的灯塔客户,通过首个项目的成功设立典范,鼓励客户用AI解决更多应用场景的问题,从而创造客户粘性。“比如在面板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龙头企业里面,我们的‘1+N’就被用得淋漓尽致。这家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工厂,它就反复购买和使用我们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徐辉介绍道。

1*N则指在灯塔客户打造成功案例后,快速复制到同领域的更多客户。譬如创新奇智为某钢企首创开发了智慧铁水运输解决方案,并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拓展到多个钢企,且交付周期也从最早的16个月缩短到目前的6-8个月。

从此次的年报中也可以看到,2021年创新奇智的客户数量增至159家,其中年营收贡献450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的数量自2020年的23家增加至2021年的42家;同时,优质客户以金额计算的复购率为102.5%,显示出较好的客户黏性,优质客户的平均收入则由前一年的1660万元增至2021年的1900万元。

徐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行业,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主业,我们会坚定沿着这条路去发展,不断加强我们对制造业赋能的价值和我们的能力。”

有决心有途径实现扭亏为盈

AI行业“费人又烧钱”众所周知,目前绝大多数AI企业都处于亏损阶段。对此,徐辉表示,高成长并不意味着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对于创新奇智来说,既有坚定的决心去扭亏为盈,也有清晰的途径去盈利,“我们要让人工智能创造商业价值,不仅要为客户降本增效,为行业产业升级,为经济保增长、创就业,也是要为我们的股东、投资人创造价值。”

财务数据显示,成立四年来,创新奇智的亏损率已一路从2018年的122%,2019年的69.8%、2020年的31.3%大幅缩窄至2021年的16.5%。“基本上我们每一年都减少近一半的亏损率。另外,我们非常重视经营的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到去年年底我们的纯现金是15.5亿,这个还没有含上市的现金补充。这样为今年健康持续的成长埋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的成长上,徐辉强调,这不仅指收入的高速成长,同时还包括坚定地以比成长营收更大的热情和更高的速度去提升毛利额的成长。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创新奇智的收入增长了86.3%,同期毛利增长98.5%,毛利率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至31%,总体来说,近三年保持在较为稳定地水平。

对于公司毛利率未来的持续成长,徐辉也表达了十分乐观的态度。在其看来,客观方面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目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人工智能赋能的天花板非常高,潜在市场规模高达3.3万亿元。同时,公司所在的山东青岛有着非常完善的制造业产业布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家,都对从信息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有着强烈的渴望。

“主观方面,对于公司来说,未来也将积极通过规模、议价能力、品牌效应的提升,技术和资产复用带来的产品标准化交付能力的提升,由硬变软的产品组合的优化,以及在共同行业里面的大中小客户的平衡,来实现毛利率的逐渐提升。”他道。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