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2023年中期跨周期环境展望

财经
2023
07/23
16:30
亚设网
分享

报告摘要如下: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正引领中长期经济发展和政策框架的变化,对应“跨周期政策”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投研来说应给予足够重视。“跨周期政策”自2020年年中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以来,其特征在逐步清晰。相较于“逆周期政策”,既有研究一般认为跨周期政策在调控目标、时间跨度、政策工具、实施方式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区别。2023年上半年,逆周期政策出台时间相对靠后,且并没有强刺激,跨周期调节已经成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2023年下半年,预计实际增长企稳、PPI触底,跨周期政策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直是跨周期政策的重要一环。2023年1月31日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年内重点工作时,先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然后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显示了对跨周期政策的重视。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第三,从上述会议中的政策表述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为目标,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个基本特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三个基本要求。人民日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做出阐释,“完整性,就是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先进性,就是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安全性,就是要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们理解,“完整性”意味着对补齐关键领域短板要重视,“先进性”意味着对全球前沿产业突破领域要重视,“安全性”意味着对关联国计民生的领域要重视。

第四,上述特征和目标如何实现?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提出八项举措,分别涉及到新型工业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服务业新体系;流通体系;数字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按照王桂军和张辉(2023)基于学术研究角度的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分为“动力体系”与“保障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动力体系包括数字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实体产业三大产业;保障体系则包括高效的现代服务业、顺畅的现代流通业、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

第五,政策进一步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我们理解,短板产业补链,对应的是“卡脖子”领域,比如半导体,要逐步突破短板;优势产业延链,对应的是已经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新能源和新能源车,要进一步进行产业链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新兴产业建链,对应的是中国和海外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产业,比如人工智能,要前瞻性战略性进行布局;传统产业升链,对应的是传统制造业,要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第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的阐述来看,一是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三是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四是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五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我们理解这实际上包含了对中国要素优势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配套资源的认识,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曾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第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一轮国企改革相辅相成。国资委指出,中央企业要当好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当好产业基础提升的支撑者、当好产业协同合作的组织者。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领头羊”作用。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指引,推动中央企业2023年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布局比重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

新华社报道,国资委已成立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工作方案。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第八,发展现代化“产业集群”,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路径之一。波特上世纪90年代在学术上提出产业集群理论(Industry Cluster

Theory),但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实践更早。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经济就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2001年日本通产省(METI)在全国范围启动19个产业集群计划;美国硅谷实际上也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系统。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均积极倡导产业集群战略,OECD甚至设计了集群记分牌(The

Cluster

Scoreboard)以定量测算集群绩效,帮助成员国完善集群政策。

中国具有全产业链经济特征和优势互补的经济格局,发展产业集群理论上应更具备优势。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国资委亦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建立更多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第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占比提升,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平均每年提升0.6个点。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周期性,其增速在不同年份会有快有慢,比如2023年在消费电子、汽车等产业调整的背景下,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7%。在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产业升级加速的整体背景下,如果我们按下一阶段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平均每年提升0.8个点估算,则2025年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左右,2030年比重为22%左右。

第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新产业供给端增速较快,但新产业需求端会受GDP(净出口、居民收入或者企业盈利等)增速影响,因此存在供求如何均衡的问题。比如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为12.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却只有1.7%。在前期报告《对经济整体性的强调将有助于中期均衡》中我们有过分析。政策对结构均衡的问题亦有明确重视,5月5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呈现的就是对经济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

这意味着中期存在的政策空间之一是继续推进供给侧,一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比如设备更新、数字化;二是新产业的供给侧,鼓励优势产能,优化产业组织格局。后续如这一线索出现,则经济中期竞争结构改善、长期均衡度上升会引发市场风险偏好的上升。

第十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推进在中期将对资产定价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总量弹性减弱,结构弹性增强;二是短期“经济性”减弱,中期“战略性”增强;三是政策的逆周期特征减弱,跨周期特征增强。这对于权益、固定收益资产均会带来影响。对于2023年下半年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的进一步落地,以及可能会对应的短期政策红利;在产业方向上,应重视“四链”(补链、延链、建链、升链)各自对应的关键行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郭磊宏观茶座”,作者:郭磊;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