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业拆分就像“细胞分裂”,基因复刻、繁殖后利益、利润、协同效应最大化,护城河越积越深;而有的企业拆分更像断臂求生存,形势逼迫下身不由己,IBM 显然更像后者。
十一长假之后,“百年老店”“蓝色巨人”IBM 又双叒叕宣布将进行业务拆分。美国时间 10 月 8 日,据多家外媒报道,IBM 将分拆出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加速向云计算领域转型,未来聚焦于云与 AI 的主航道上。
据了解,IBM 业务包括云及认知软件业务、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业务、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业务、系统业务、融资业务。即将拆分的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属于 IBM 的 IT 基础架构服务业务,帮助企业级用户维护、升级计算业务,年营收约 190 亿美元。拆分后将单独上市,暂时命名为 NewCo。
其余业务,云业务、硬件、软件和咨询服务部门占据 IBM 总营收 75%,将继续保留在 IBM 之下。IBM 之所以再次拆分主要是考虑到传统的旧业务持续萎缩,掩盖了包括云在内新业务的强劲增长,长期拖累 IBM 整体业务营收表现,令资本市场感到失望。
IBM 新任印度裔 CEO 阿文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也很直白地表示,IBM 再“分裂”主要是为了让 IBM 释放出增长潜力,将云与 AI 作为增长引擎。而这一“里程碑”“重新定义自己”的拆分举动,在克里希纳看来,“一切都是红帽(Red Hat)给予 IBM 的勇气与信心。”
云中“瑞士”不好当
回顾 IBM 长达 109 年的发展历程,拆分不是第一次。
如克里希纳在电话会议上所言,“IBM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剥离了网络业务,在 2000 年代剥离了 PC 业务,大约五年前剥离了半导体业务,因为这些业务不符合 IBM 业务整合的价值理念。”
IBM 不断顺应时代节奏“甩包袱”,同时也不断被时代淹没、碾压,成为创新市场上的“弃儿”。
2002 年,亚马逊启动 AWS 平台,为开发人员提供工具与服务。2006 年,通过三款简单的服务产品,亚马逊正式上线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也在 2010 年左右,推出公开的云服务产品。
尽管 IBM 进入云计算市场不晚,2007 年与谷歌合作开设云计算课程,推出“蓝云”云计算商业解决方案。2013 年,开始讨论混合云、私有云战略。但实际上,从 2000 到 2010 年代,IBM 一直忙于“瘦身”“卖卖卖”,先后将利润微薄的 PC 业务、x86 服务器业务剥离,打包出售给联想。并没有将大量资源、资金投入在云计算业务中。
“IBM 没有认真投入去做公有云,大部分资源还是在技术、商业服务部门,围绕着云做一些 IT 服务。”IDC 分析师周振刚说。
2015 年具有先发优势的亚马逊 AWS 实现盈利,增长超过市场预期。IBM 猛然意识到云战略的重要意义,这一年,IBM 发起十余次云相关的收购,以催熟云业务。一年后,IBM 正式宣布云转型。
不过,转型收效甚微。除 IBM 的硬件厂商属性、客户资源有限外,IBM 押注云方向出现失误。比如,没有在数据中心上投资,大肆宣传区块链、AI 人工智能,路线走偏。IBM 在云市场中的份额不升反降,成为其他类别。
IBM 错失了云计算时代。
2011 年,IBM 沃森 AI(Watson)在《危险边缘》节目中击败两名人类选手,并宣布医疗将成为沃森的主要应用领域。IBM 入场 AI 较早,但高估了 AI 医疗的潜力,引起很大争议。医疗保健系统极为复杂,沃森机器学习方式与医生工作方式完全不匹配。
沃森系统极为封闭,没有第三方系统集成商,没有软件开发工具包。如同一个“黑匣子”,一端输入一端输出结果。在商业化回报上对 IBM 也无裨益。Jefferies 分析师基斯纳(James Kisner)曾经称,“沃森永远不可能为 IBM 贡献可观收入,IBM 也无法从 AI 投资中收回成本。IBM 在 AI 编程人才竞争中,全部输给了亚马逊、微软、谷歌甚至数百个初创企业。”
IBM 又错失了 AI 的第三次浪潮。
同样身处转型的软件巨头微软,一直拿来与 IBM 进行比较。微软也错失了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关键节点,微软规模从最初仅为 IBM 百分之一大小,到超越 IBM,市值超万亿美元,源于萨提亚·纳德拉时代的微软,全力拥抱云计算与开源。
今天 IBM 同样走向了云与开源之路,效果如何依然是未知数。如同 Gartner 云计算研究主管 Daryl Plummer 所言,“如果 IBM 一拆为二可行,那么将成为 IBM 重生的转折点,类似于微软。如果不起作用,将是 IBM 衰落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