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的投资人

创业
2021
08/13
14:36
亚设网
分享

跟风的投资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轮财经(ID:aluncaijing),作者:布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跟风,是投资行业的公开玩法。

以前是不专业导致了跟风,而如今,或许是不得已。

在VC/PE这个“赛道”,不跟风简直就没法投。2015年,创业火,一大波投资人都去搞创业咖啡。2015年上半年,我国有规模的众创空间、创业咖啡不足20家,但在政策扶持、资本助力之下,到了2016年初,已经有超过1.6万家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开花。

中关村一条街上,开了数家咖啡店。最有名的就是总理咖啡——3W。从咖啡起家,3W孵化器也开始在全国渗透。

这家超级网红咖啡,股东为百名互联网资深人士。如去哪儿CEO庄辰超、东方博雅CEO张伟、学而思创始人曹允东、盛大无线总裁高波等;知名投资人有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枫谷投资董事长曾玉、松禾资本董事长罗飞等;知名媒体人如著名主持人、东方风行传媒集团创始人李静等等。

总理的到访和明星投资人的加持,彻底点燃了创业咖啡、孵化器这一模式。

2013年,3W拿到了弘道资本和真格基金数百万的天使轮投资。2年后,再次拿到了京东数科、弘道资本的A轮融资。

这股热潮一触即发。从中关村向全国辐射,这类孵化器的数量快速突破万家。

但因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等项目很难盈利,除了拿着国家给予的政府补贴,就是做一些“二房东”的买卖勉强维持。很快,从2017年开始,创业咖啡开始大批量的关停、倒闭。这一轮风口,逐渐随风而逝。

这些年,投资人们也在不同的风口栽了不少跟头。在风口来临之前,他们不断追逐,而在风口逝去后,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的人用心看天,99%的人跟风看项目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创业项目如此,投资机构也是跟风的人。

近些年,一个又一个的风口,吸引了大批投资机构入局,但风口易逝,投资人还需要给LP赚钱。一般而言,基金都会呈现橄榄球型,两个尖端是风险性特别大的项目,这类项目追求的是高额回报。而球体中间较粗的部分则是稳定的、回报可预期的项目。更好的规划,让基金回报得以实现平衡、稳定的结果。

但是,这种方式如今已经行不通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机构都是走小而美的风格,一支基金投向一个行业。以教育为例,在教育风口来临时,成立了大批专注于教育产业的基金。

但当教育风口逝去,这些基金几乎是团灭。虽然基金中有部分投向教育信息化等项目,但是在大行业下行时,无人能安然避免。

投资人为何要跟风?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

一个人朝着天上看,不一会,就会聚集一堆人看着天。这是人性所在。

当教育风口起飞,看到早期入局的投资人赚了大钱,谁不会心动?P2P不正是如此吗?

但不同于P2P这类击鼓传花的搏傻游戏,投资行业是具备高度专业性的。

但在PE潮之前,人民币基金成长的时间不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对行业的研究,都是赚IPO差价。但在不断的学习和时间中发现,这种来得容易的钱,机会转瞬即逝。

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让一二级市场很难再通过上市差价赚钱。为此,如一批一线机构纷纷转型,开始进行专业化分工,具体表现就是设立行业线,并在多地设立根据地,并将投资阶段前移。

经过了多年市场的历练,行业开始二八分化。大机构钱越来越多,但中小机构想要募资,则十分困难。

这样的结局又导致了,股权行业权力的天平向一线机构倒去。他们可以为了争夺项目,承受更高昂的价格,但这是小机构所不具备的。这一两年来,大机构的投资阶段更加前移,让早期阶段的项目就已经十分贵了。

过去,机构跟风是对行业的认知不深,而现在的跟风,也是无奈之举。被行业潮水推着走,大机构买赛道的方式,让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更小。

如果基金没有耀眼的投资案例和明星项目,如何跟LP募资?而且LP当中,也有不少人,会质疑GP过去投资的项目,不够精彩。

共享经济:ofo连续11轮投资人,就没有一个清醒的吗?

ofo上海、深圳等公司相继注销。

这不禁令人唏嘘。

还记得2016年吗?彼时26岁的戴威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他租下了处在黄金地段的理想国际大厦,这是中关村核心区租金最贵的写字楼之一,地址就在北京北四环边上。在双创最火爆的时候,中关村可能是投资人来往最多的地点。这里有创业气氛、有前赴后继的创业者,还有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理想国际大厦附近,盘踞着多家互联网上市公司,就连楼下不起眼的咖啡厅也有扎克伯格的足迹。在这块互联网的“风水宝地”,ofo一度辉煌,巨资请来最当红的明星鹿晗做代言人,北京大街小巷的广告牌、地铁中的灯箱牌,鹿晗旁的小黄车,闪着黄金一样的光芒。

这个光芒,是资本堆积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ofo累计进行了11轮融资。

2014年,90后戴威刚毕业,就创办了ofo,唯猎资本给出了15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这时候的投资,还算是天使投资机构的本命范围:关注前瞻的商业模式,给予小额资金,期待项目成长为超级巨头。

一年后,老股东唯猎资本再次支持,并引入了弘道资本,共同投资了900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这一阶段,ofo的投放范围仍主要是校园,从2015年5月份以来,戴威从母校北大起步,推动“ofo”单车共享,峰值时仅北大订单量近5000。在拿到融资前后,ofo的覆盖范围是北大、人大、北航、农大、地大、北语(地大和北语相邻算1所)等5个北京院校。

到了2016年,ofo爆火的趋势已经在小部分投资圈里开始传播。这一年2月,ofo拿到了天使投资人王刚的投资,与此同时,金沙江创投也入局。不足2个月后,真格基金也加入投资人的阵营。这两轮融资,可以说是前一轮刚敲定,后一轮就也完成了。

ofo彻底火了,2016年,ofo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机构开始争抢份额,除了老股东率先确保了份额外,顺为、小米、滴滴出行、元璟资本、经纬中国都成功跻身投资人名单。

在资本支撑下,ofo走出了校园,开始在更广的市场上进行车辆投放。事实上,ofo能在2016年火爆投资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本的紧张感。

这个时期,滴滴的投资者名单一张A4纸都快放不下了,投资人们有了滴滴的经验,开始在共享单车领域复制和跟风。

ofo不是唯一,和其贴身肉搏的还有摩拜单车。两方投资人的簇拥之下,让竞争变得有些微妙了。两家单车企业,都在争第一,似乎,这个市场只能容得下一家——这与滴滴、快的、Uber的竞争如出一辙。

创始团队像是杀红了眼,投资人也不能再保持理性。但市场似乎在一瞬间就冰冻了。摩拜单车卖身美团,而ofo最后一轮融资永久的停留到2018年的E++轮次上。

借助资本的力量,ofo快速攻城略地,但也是因为资本的集体撤退,让ofo彻底走向死亡。据了解,ofo开始衰退,是2017年底,这个时间节点,刚好是资本退潮之时。

久久未见到ofo的盈利能力,投资人开始“断粮”。在投资这家企业时,投资人所关注的更多是规模和复制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但任何一个生意,无法自身造血,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漏洞,但资本狂血,跟风潮甚剧,投资人忽略了生意最浅显和本质的问题。

在抛弃常识后,投资人向外界传达的逻辑是:先占领用户心智,赚钱只是水到渠成。这导致ofo等共享单车品牌都是靠投资人输血过日,一旦离开资本,结局是很显然的。

在资本的涌入后,共享单车赛道曾在短期内快速崛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正是因为资本出手的“阔绰”,不少项目专门为了融资而生。当时有小黄车、小桔车、小蓝车,业内戏称,“单车颜色都不够用”了,可想而知当年的投资盛况。

新消费:被制造出来的风口,投资像抽盲盒

共享单车可以说是资本和热钱推出来的一条赛道。由于门槛低、成本高、客单价天花板过低,它并不是一门容易赚钱的好生意,却能带来巨大流量,成为万众瞩目的“风口赛道”。

共享经济的风口,绝不是创业投资领域的唯一,投资人机构跟风投资、又跟风跑路的现象,到了今天,仍然存在。

如果说当前什么最热?一定是医疗和消费赛道。

消费有多卷?

只有一家门店的烘焙品牌,就能拿到10亿估值!投资人也蜂拥而至。某咖啡项目,在进行融资时,要求投资机构发小论文,论文内容是自身的优势,和对赛道的理解。

此前,一家医疗领域的超级明星项目,更是要求竞价!这是投资机构过去多少年没有听说过的事。但仍然有大批投资机构愿意在不尽调的情况下,投资这类项目。

从原因看,一方面,投资了超级明星项目,自己的投资清单更好看,另一方面,当某个赛道特别火热时,投资机构也怕错过。

数据显示,2021年1-7月,消费行业共发生39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7月发生的数量最多,为85起。也就是说,7月份,几乎一天就有近3家消费项目进行了融资。

这是非常可怕的。

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着,投资人南下投烘焙、投资人北上看面馆类的新闻。每一条,都在拨弄着尚未入局者的心脏。似乎传递了一种消息:再不投资,就晚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消费行业发生最多投融资事件的阶段为Pre-A/A/A+轮次,处于该阶段的投融资事件共108起。其次为处于天使轮和天使+轮的投融资数量为76起。这都表明,消费行业中有较多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受投资方欢迎。

但今年以来,完成融资的消费项目,资金额主要以千万级和亿级及以上的投融资事件较多,亿级及以上的投融资事件共计113起,其中十亿级有20起,百亿级有1起。

也就是说,虽然消费项目尚处在早期,甚至天使阶段,但是投资人仍然给出了高估值,用重金开始投注。

但早期的消费项目,尚未建立自身的壁垒,也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如何配得上高估值?投资人再一次盲目下注,将这一赛道炒的估值虚高。

投资新消费,越来越像抽盲盒了。

过去,老干妈等品牌没有融资,也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宣传,仍然成为行业多年屹立不倒的金牌产品,依靠的绝不是线上的流量影响。

如今,通过KOL、头部博主的推广,以美妆为首的消费品牌崛起。但是当流量红利消散时,当流量成本越来越贵时,没有盈利能力的品牌将何去何从?

早有先例。在线教育就是如此。

医疗:一年融资额超2000亿,二级市场的风险在倒灌

资本退烧后,黄粱一梦初醒,裸泳的人一大堆。

风口项目背后的投资人重金投出的项目打了水漂,响都听不到。在他们的官网上,也会避免提到这类失败项目。但他们还在找下一个风口。

从去年开始,医疗行业的投融资逐渐走热,让行业的泡沫越来越大。基本上,项目每一轮融资的估值都相差极大,想要投资进一个项目,就必须接受高估值。

投资人们的跟风,也使得争抢项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市场处于疯狂的状态,投资机构也焦虑。业内一位投资人对A轮财经表示,“现在市场呈现比较过热的状态,但是我们认为这个状态会持续下去。”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共发生111起融资,融资总额超539.3亿元,同比增长267.37%。2020年在线教育融资总额超2016年至2019年融资总和。

随着政策的收紧,投资人也立刻撤退。但是基金上趴着的钱,还能向哪里投?答案是哪里热度高就投资哪里。上述投资人直言,尤其在教育行业下行阶段,钱极有可能流向医疗。

除了一些技术路径特别不同、项目阶段特别早期的项目,医疗行业内稍微知名,甚至拿过融资的项目就被投资机构争抢。

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曾表示:“2020年风投资金投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多的一年,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现象了。大量资金投资了科技公司,受到疫情等影响,健康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外卖送货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尤其活跃。”

医疗领域的项目如果已经拿到了一轮融资,后一轮融资时,门口等待投资的机构数量非常多,这反映了投资人的盲目性。

“市场上有大量盲目的钱,每家机构都在算自己的账,每家机构都觉得自己很理性,但整个行业个体理性并不代表群体理性,这个行业在被资本的裹胁和推动下,走向比较癫狂的状态。”

在过去一年中,共有485家医疗健康企业公布融资事件,除了未透露具体融资金额的项目之外,已公布融资额超过2000亿元。

2000亿的融资金额,最终能有多少家登陆资本市场,又有多少家能给投资人带去回报?

当前,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上市破发情况更频繁的出现,投资人即便投中了IPO项目,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哪些赛道可以跟风呢?

优秀的投资人和优秀的创业者,一样稀缺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至今不过20余年。

而人民币基金更是在2009年创业板设立后才大规模的建立起来。当时,有了退出渠道的人民币基金疯狂收割项目,更创造了PE狂潮。投资机构谈不上有何高端深入的投资逻辑,方法论就是投资那些符合上市条件的项目。

这种背景下,诞生了投资机构的人海战术,通过覆盖更多地域,找到待上市项目,并通过快速的IPO,赚取上市差价。

没有风光几年,当年设立的大批量PE机构都倒了下去。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让来自银行的钱断流,业内开始意识到,投资本身就是赚认知的钱,也不是每一家机构都能赚钱。行业的分化下,一类走向大而广的资管平台,一类则走向垂直赛道。

过去,有数不清的投资机构在风光一时后慢慢沉寂,他们或许是错过了一些行业崛起带来的投资机会,或许是做了某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吃投资这碗饭,仅仅是跟风,绝对赚不到钱。

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投资体系,拥有独特的投资逻辑,才能在这场资本之争中立足。

优秀的投资人和优秀的创业者,一样稀缺。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经济周刊,《ofo败局:最昂贵的试错》

2、豹变,《ofo生前的最后一个夏天》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