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创业
2022
04/08
08:40
亚设网
分享

3月末,北京著名的美食综合体“中关村食宝街”被曝即将关闭。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餐企老板内参,作者王盼,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里号称“超大型花园式美食步行街”,总面积超过2万㎡,分为ABCDE五个区域。曾经日均客流5万人次、众多主流品牌挤破头进驻的“黄金综合体”,经历了什么?

探店:昔日流量王,如今颓态尽显

清明节后,内参君特意挑了个饭点,去了一趟中关村食宝街。

鼎盛时期,这里单日客流超过5万人次,商户近百家。如今,整个商圈仅剩40家左右商户,包括外婆家、最喜酿皮、乐彡烤苕皮、真功夫等。其余门店基本搬空。即便是工作日饭点,依然不见火爆场景,除了外婆家以外,其他门店排队现象很少。

更主要的是,场子里不少关店铺面,有的完全搬空,有的堆放残余物料。伴随着稀稀拉拉的客流,显得格外颓废。昔日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食宝街,如今东缺一家、西缺一块。

曾经的“餐饮顶流综合体”,如今状态令人唏嘘。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食宝街工作日午餐时间状态

内参君向食宝街工作人员打听后得知,一街之隔的食宝街二期已经完全关停,一期尚有一些合同未到期的商户还在坚持,之后会整改,重新优化升级。而附近的三期正在修建中,预计下半年开业。

商户方面则众说纷纭。一家脆皮五花肉老板向内参君透露,刚跟商场续签了合同,到今年九月。另一家商户则提到,自家的铺子合约到年底。不过,这个过程是否会有变化,以及合同到期后如何继续,谁也说不清楚。

“干一天算一天吧”,商户感叹道。

临走前,内参君发现一家商户门店贴着“招工”信息。上前打听后,店员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还招工,现在招不起了。你看这么多商户都撤了,疫情一轮又一轮,每来一次生意就差一截。”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在这个充满创业气息的地方,“成功”处处可见

食宝街不是个例

北京多个美食综合体“停摆”

其实,食宝街算是生命力“较强”的。内参君在采访中发现,多个曾经名噪一时的美食综合体,都因各种原因停摆。

2019年开业的西单“觅食森林”,曾是京城首个大型美食综合体,以非常超前的“首店经济”理念迅速走红。仅一年多的时间,它就走上了关店之路。更是被曝“欠款严重,连电费都付不起”。

另外一边,地处于北京朝阳门的美食综合体“我的食光”,在2020年冉冉升起。曾经被同行戏称“西边日落,东方升起”,分别形容“觅食森林”和“我的食光”。然而,同样的“魔咒”再次环绕——开业不到1年,有媒体曝光“多品牌撤店,正常营业门店不到一半”。

大众点评上显示,目前“我的食光”仅有10家餐饮商户还在坚守。而根据最初的报道,开业时至少有60+商铺。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纵观国内的美食综合体,大致分为4个版本:

1.0版本主要是一些夫妻创业店,以米面类快餐为主,解决周边用户的饱腹刚需。

2.0版本,从招商规则到入驻品牌都“开始品牌化”。从招商角度来说,意识到有品牌的才有保障;而品牌方“良禽择木而栖”,入驻优质商圈也是品牌力的一种体现。

3.0版本,主题美食街区,比如西单的觅食森林、中关村食宝街就是如此。此外,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潘多拉美食广场”也是此类,在装修风格、整体氛围打造上具备一定创新。

4.0版本,吃喝玩乐一体化的综合体验。打造“逛吃”一体的商业模式。

3.0版本美食综合体逐渐没落,而4.0版本正风生水起。

比如北京合生汇的美食街,除了各式网红品牌小吃以外,也结合了私人影院、市集手工艺等多种娱乐形式。网红潮流气质尽显;朝阳大悦城则重点引入黑珍珠、米其林高品质餐饮,重点关注高颜值、环境佳、有更优社交属性的餐厅,持续强化正餐组团。

上述两家商圈,都依据自身定位做出了差异化,相比之下,这类美食综合体与商场主体的关联更大,氛围也更加契合。

从“卖产品”到“经营生活方式”,主要是餐饮和商业综合体、MALL进行关联。打破单一消费的局限性,此外,各个MALL都在积极尝试主题活动,以打破同质化竞争,打造自身的差异化。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都是疫情惹的祸?

疫情:这锅,我不背

坐拥西单、朝阳门、中关村等黄金商圈,为什么这些美食综合体都纷纷“干黄了”?

不得不说,疫情是重要的原因。毕竟疫情之后“边走边吃”的休闲模式已经被很多人摒弃,而这也让不少休闲小吃“丧失了灵魂”。

那种“一手烤鸡爪,一手烤冷面”的时光,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伴随着疫情,一去不复返。

但疫情是唯一的原因吗?并不是。

1、房租成本过高,成为主要的痛楚。

一位涮串老板吐槽:“房租太坑了,大几十元每平米每天。有部分坪效高的可以承担,低的就受不住了。”根据他的描述,曾经也想进驻中关村食宝街,60-70元/㎡/天非常普遍,小面积的更贵,有的甚至超过100元/㎡/天。

“房租成本,我们尽量控制在10%-15%,超过20%就非常难受了。”

他对比了北京各大商圈的美食综合体铺面,比如天通苑、万柳华联,房租30-40元/㎡/天就算比较高的了,而合生汇和食宝街都几乎在2倍以上。

2、“破事”太多,“食物链底层”的商户躺枪。

一家知名的品牌创始人透露,食宝街易主太多,贷款压力大,“经营不善,易主太多,最后可能是被银行收回了,于是杀鸡取卵式地涨了房租,最后两败俱伤”。

在“高层的对决”中,商户往往是最容易“躺枪”的群体。

曾经红极一时的“潘多拉美食广场”也曾遇到类似纠纷。根据网易号“宝应菏泽人”爆料,扬州市江都区佳源广场的四楼原本是潘多拉美食广场,却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匆忙撤场,由于未交付租金,导致佳源封了美食广场,甚至引发“拖走商户冰箱”等纠纷。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信息来源:网络新闻

3、“搭台唱戏”互助模式,加盟品牌也有“不能说的秘密”。

一位餐饮加盟品牌创始人告诉内参君,像食宝街、合生汇这样带有网红性质的商圈,因为有巨大的流量,对于想要急于放加盟、铺门店的网红品牌来说,即使“失血”也要挥刀前行。“我们领着加盟商去寻店的时候,也会特意往这类样板商圈引导,原本犹犹豫豫的加盟商一看这盛况,签约也更加痛快。”

换句话说,黄金铺面的价值不是经营,而是战略意义。而这个事实,不仅品牌方懂得,综合体的招商也“深谙”。

“有个烧烤类品牌,在食宝街的首店一年干出去了1000W,随后放加盟超级快。只要‘码头’选好了,做成了标杆,后续对大家都好。”另一位招商负责人透露。“好场子的进场费和红包都很高,不是有品牌就够了。而且每年都要涨价,续租的话还要绑定其他场子一起开店才行……”

一个搭台,一个唱戏,各取所需。

这已经成为诸多美食综合体“不能说的秘密”。而这样的状态持续,如果没有后续动力,必然会导致畸形发展:房租越要越贵,门店越来越亏。烘托而起的繁荣背后,隐忧不断。

4、引流难、同质化严重是普遍现象。

商户引流是一个大问题。

并不是“流量商圈”就代表着能成为“流量店铺”。这也可以理解,为啥地处西单、中关村这些核心商圈,却依然干不好美食综合体这门生意。

在一些美食综合体“关停”的文章后面,内参君发现,很多就在周边工作的人也评论——没有刻意来逛,也并不知道这里在经营什么。

此外,同质化竞争,也让诸多综合体陷入焦虑。随着综合性、沉浸式的商业综合体不断出现,较为单一的美食综合体也出现发展乏力的情况。

美食综合体从本质来说,是将物业改造成商业综合体,再合理规划后聚集餐饮业态。但是经营好一个美食综合体,除了选址定位与招商外,更新迭代对于美食综合体至关重要,并且对运营管理能力有很高要求。

顶流美食街消亡史

美食综合体还能做吗?

放水养鱼,才是长久之计

其实,美食综合体疲态尽显,根本原因在于跟不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以往,这种形式比较少,一旦开业,大家争相去打卡,食宝街的诞生就很“讨巧”——2016年这种形式可谓创新和夺目。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顾客不再“只为了吃饭来一趟”,而是更希望一站式消费。再加上连锁化率的逐年提升,品牌四处开店的情况很普遍,单打独斗的美食综合体很难找到“核心竞争力”。

一位投资人向内参君坦言:中关村食宝街倒下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团队打造一个有名的美食圣地是不容易的,非常值得尊重。但一个商业要持续长久的生存和利润,而不要只是短视眼前的利润。一定是匹配优秀的适合厂子的品牌,而不是后期“价高者得”的趋势。这值得全中国所有的商业警示,要放水养鱼,不要杀鸡取卵,否则当势能来失去时候,谁也难以挽救。

一些连锁小吃品牌则避开了食宝街,选择在隔壁新中关入驻,夸父炸串就是其中之一。聊起原因,其创始人袁泽陆直言:“那里租金太贵,我们并不喜欢赔本赚吆喝或者为了打加盟广告。对于一个品牌、一个单店来说,盈利赚钱就是最好的广告。”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