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暄资本:全球科技巨浪中的捕鲸高手

创业
2023
03/09
12:33
亚设网
分享

在一级市场投资的广阔海洋里,行业热点更替交换,如同一波又一波巨浪,不断向前,永不停息。前两年的新消费,这两年的元宇宙和储能,都是这片欲望之海里招摇晃眼的大鱼。多少投资人追着浪盲目地踏进去左抓右捉,除了几条小鱼,什么都没有捞到。

项与秋指着堆积成山的资料说:“我们眼睛里,从始至终都只有这头白鲸。”

这头“白鲸”是许多基金望而却步的科技投资,而和暄资本正如《白鲸记》里的谷德号一般,无畏地、执着地追逐着这一头常人难以驾驭的庞然大物。

“2017年成立以来,我们只投高成长性的全球科技公司。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风和日丽,我们都没有选择赛道多元化。”张梦涵笑了笑,接着说道:“坚持只做科技投资是和暄资本统一的价值观,因为唯有专注才能专业。”

专注让和暄资本变得独特,成立仅6年就投出了超过20家独角兽企业,IRR近30%,已经有5个IPO,另外还有6家被投企业将在未来12个月内上市,这是极高的成功率。

这样如预知般的市场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和暄资本Hermitage Capit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项与秋和总裁兼管理合伙人张梦涵,这两位前摩根大通的老同事,在和暄位于香港中环置地广场的办公室里花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对投中网分享了他们的“捕鲸”秘诀。

和暄资本:全球科技巨浪中的捕鲸高手

在爆发期前夜入局

“Stay ahead  of the  curve”

“我们的目标是stay ahead of the curve,就是说我们希望比别人早,不是说轮次早,我们不是VC,而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别人都冲进一个行业或者看到一个方向、一个技术路线之前,去先于别人投到这个赛道里面。我们喜欢引领而不是跟随。”项与秋如是说道。

张梦涵笑着点点头,举例说:“例如在汽车科技领域,自动驾驶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如果把自动驾驶的等级分为从L1到L5的话,我们正在处于从L2向L3过渡,在未来几年会慢慢向L4甚至L4+去过渡。伴随着自动驾驶而来的是新的、颠覆性硬件的需求,例如感知层的感应器就好比自动驾驶的眼睛,而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下一代核心感应器已成为行业共识;决策层的自动驾驶芯片就好比自动驾驶的大脑,而自动驾驶芯片也正逐渐成为了新车型的前装标配。”

2022年1月,和暄资本以3000万美元领投激光雷达公司Innovusion图达通的C轮融资。当时的Innovusion给和暄的是一个理念——他们要做真正长距离、图像级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但是彼时尚未实现一台车规级量产。

“成长期PE投资投的是未来3-5年的科技趋势。Innovusion采用的1550纳米波长激光器的技术路线使得激光雷达达到250-500米的有效测距,可以比传统摄像头视觉方案多出了几秒的刹车反应时间,因此就是我们预估的下一个趋势。”张梦涵这样解释道。

在2022年3月,和暄的判断变成了现实,Innovusion在当月在蔚来ET7上实现了量产,截止到去年底已经出货上车了7万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无论是销量还是收入均为第一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公司。

这种预判也并非运气的偶然,在2020年,自动驾驶风口还未真正形成的时候,和暄就以2000万美元投资了专研自动驾驶芯片的地平线。

2020年11月,和暄选择成为地平线的投资方。项与秋回忆道:“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硬科技企业从成立到有量产产品往往需要的周期较长。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线直到2020年中才在长安Uni-T车型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芯片量产上车,这说明他们已经突破了0到1,并且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实现车规级量产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而全球范围能实现车规级量产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一共也就四家。我们意识到这一重大里程碑将会成为后续订单爆发式增长的开端,因此我们果断选择了那个时间节点投进去。”

地平线后续的发展又一次印证了和暄的判断。地平线从2020年中仅有一个定点发展到目前累计签署前装定点车型100+,累计芯片出货量达300万片,拥有100+生态合作伙伴。2022年10月,地平线更是与德国大众集团设立了总投资24亿欧元的合资公司,以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

极高的成功率背后是和暄投资人对科技赛道的专注与钻研。张梦涵向投中网透露:“我们敢做一些投资机构不敢做的判断,比如在硬科技赛道,和暄的投资逻辑永远基于项目的下一代技术路线,而非大多数PE机构更看重项目的财务数据。”

和暄打造了一支深入产业的投研团队,主要投研人员均具有常青藤名校或北清复交的理工科学历以及大厂产业背景,且都有自己专注和负责的细分行业。

“我们的投研团队大都有行业背景,但不一定是行业的博士,原因是博士可能是在某个领域上特别精或者专,但是专而不广,我们要求我们的投研团队在各自所负责的行业里可以看明白技术逻辑和大致趋势,然后当我们需要专的时候,我们通过第三方专家访谈的形式能够找到那个细分领域真正的专家大咖,从而深挖进去,去验证技术的前沿性和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张梦涵这样说。

和暄每年不会出手投资超过10家公司,但是每家公司一旦看中就会下重注。和暄团队在确定投资任何一个项目之前都至少花2-3个月时间去做详细的尽调,且会将相关行业内的主要头部公司也都聊一遍,以反复验证其判断的准确性。

在PE投资圈,“看得准”+ “敢下注”就会产生巨大价值。

在音乐结束前离场

“PE投资退出就像去一场派对,要赶在音乐结束前离场”

科技股是很讲究市场周期的一个赛道,有时惊涛骇浪,有时雨过天晴。判断市场情绪,项与秋有自己的思路:“大部分时候It’s too good to be true,另一方面有时It’s too bad to be true。”

在市场低点时,和暄能精准洞察公司的潜在价值,在市场高点时,又能清醒克制地功成身退,在投资与退出这两个一级市场的难题面前,和暄显得游刃有余。

“成熟的投资人都会研究人性的弱点,深挖行业的机会。和暄在和全球聪明人竞争,我们乐在其中。”项与秋这样说。

2017年7月投资腾讯音乐为和暄的第一个项目。彼时腾讯音乐估值高达100亿美金,市场对它的判断并不乐观,但项与秋认为腾讯音乐具备了成长性、踩中了付费音乐的关口,选择以2500万美元参与投资,并在2018年2月继续以1.34亿美金追投;它也成为和暄资本单笔金额最高的一笔投资。

2021年3月初,腾讯音乐市值飙升至近500亿美金,市场情绪极度乐观。但项与秋觉得到头了,凭借着“It’s too good to be true”的判断,和暄卖出了所有股票;事实证明了此举的准确性——中概股的崩盘在三周之后开启,和暄清仓腾讯音乐的节点恰好为中概股历史最高点。

“盛久必衰,否极泰来,气焰盛的时候不一定是好的入场点,都唱衰的时候,也不一定要避开。”项与秋反复强调,“随大流并不是好事,正相反,我们要警惕人多的地方,反向思考。”

全球布局

“硬科技的市场本身就是全球化的,Day 1就是奥运会而不是全运会”

项与秋的眼界并不局限于国内,他将和暄总部定在香港的理由,便是立志要将和暄做成一家全球化的基金。

立足香港,分设上海、纽约办公室,和暄的员工在3家不同区域的办公室,帮助中国资产在海外募资,帮助全球投资人了解中国的故事,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

2019年4月,和暄参与澳洲的跨境支付企业Airwallex空中云汇的C轮融资。2021年4月,和暄联合领投总部位于香港、业务遍及全球的AI智能制造龙头思谋科技的B轮融资。2021年7月,和暄参与波士顿起家、中美两地布局的AI药物发现企业XtalPi晶泰科技的D轮融资。2022年1月, 作为当时那轮唯一的财务投资人,和暄与奔驰、Stellantis两大全球顶级主机厂,联合参与北美固态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Factorial Energy的D轮融资。2022年12月,和暄投资ConsenSys,布局Web3.0全球最大流量入口和基础设施提供者。毫无疑问,和暄正以稳健的脚步拓展国际版图。

这些跨国科技公司的背后大都有着华人创始人的身影,其中更是不乏名校博士背景的创业者:思谋科技的创始人贾佳亚是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IEEE院士,晶泰科技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均为MIT的博士后,Factorial Energy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是康奈尔大学的化学博士。

和暄从一年前开始深耕北美高校网络,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MIT等顶级院校发表针对中美科技投资趋势的主旨演讲,旨在尽早发掘和培养下一批潜在的科学家创业新星。

“硬科技的市场本身就是全球化的,Day 1就是奥运会而不是全运会。而全球市场中,在技术研发领域真正举足轻重的只有中美两个市场。这其中华人科学家在包括半导体、新材料在内的全球诸多科技领域都有着碾压的优势。”张梦涵对投中网表示,“而和暄这样在中美两地都可以布局前沿科技的PE在市场上并不多。”

这种全球视野也是和暄资本总是能够投到国内第一梯队企业的原因。和暄资本投资了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领跑者北京卫蓝新能源,后者的投资机构除了一线基金之外,还有国家队基金,想把钱送进去的投资人,可以从外滩排到闵行公园。

“那为什么我们能投进去?因为和暄在所有的人民币的基金里是最有国际化视野的,我们不仅能在国内战略的细分领域帮它出谋划策,还能帮公司在海外扩张上贡献可观力量。”项与秋解释道。

捕鲸高手

“捕一头稀有的白鲸,比网一百条鲤鱼重要得多”

创立6年,和暄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5亿美金,但被投企业只有23家,每个都是重仓。

和暄资本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严苛过会流程:每年投资团队都会sourcing超过500个项目,但投委会最终过会率始终小于2%,每年包括复投在内只投资不超过10个项目。纵观和暄的被投企业portfolio可以发现,他们投资的都是龙头企业。

项与秋笑着说:“我们只投一流资产,要高成长,不贪便宜。投好是宗旨,投多不是我们的KPI。”

对投资质量的严苛追求,让和暄资本的大量资金都放到了复投上。复投,体现了和暄资本的坚持。

“Airwallex空中云汇这个项目我们连续投了六轮,投进去8000万美金,从C轮的10亿美金估值,到现在E轮的55亿美金。它已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金融科技企业。地平线,最开始投了2000万美金,三轮后加码到5000万美金。”

这种复投是极需魄力与明断。2020年和暄资本投资地平线时,自动驾驶的风口尚未形成,而且地平线的未来上市路径也不清晰,和暄的第一个2000万美金的额度是相对比较好拿的,但之后随着投资人对自动驾驶的追捧,地平线也水涨船高。

然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自动驾驶的风口遇冷,行业负面消息频发,和暄资本反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追投。

“我们为什么能陆续加码?因为大家的热度又过了,觉得故事好像结束了。但我们依然坚信自己的行业趋势判断,我们认可地平线的技术路线,因而2021年和2022年分别又加码了共计3000万美元。”

项与秋强调道:“我们要选择出能成为伟大创业者的软件工程师和科学家,反复加注,一直陪着你。我们不需要投很多公司才能成功。每年除了投新项目外,我们最大的精力就是投后管理。”

有意思的是,和暄资本内部并不存在独立的投后管理部门,也就是说,和暄的每一个投资人亦负责投后管理,投后管理某种程度上更是合伙人的责任,应该由合伙人自己来主导。亲自参与投后管理,加强了和暄资本对被投企业的影响力。

张梦涵进一步解释道:“我们投后的赋能大概其实分几种类型,一种是比较直接的,就是帮被投企业对接业务产生收入,比如说我们当时在投资思谋科技的时候,帮助对接了一批工业企业的客户去尝试思谋的智能检测一体化解决方案;而我们在投资晶泰科技时,对接了几家国内顶尖的生物制药公司,其中一家后来不仅给了晶泰业务,还后续做了战略投资。

而在资本市场方面,因为和暄众多合伙人均有多年华尔街投行经验,往往是公司股东里面相对最了解资本市场的,所以我们在后续资本市场运作方面也会给我们被投企业一些建议,比如说什么时间上市,在哪里上市,找什么投行上市,甚至具体到投行里面找谁负责,都会给公司一些客观的建议。因为我们既懂IPO这个事情,又完全站在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立场。”

在眼花缭乱的投资市场上,专注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中环寸土寸金的办公室里,项与秋说出了和暄的精髓,“科技股权投资分散化、多元化,是错误选择,也成为不了一家伟大的投资机构。相反,认准看透一个赛道,精投复投好的公司,陪伴企业逐年成长,这种回报远超平庸的项目。捕一头稀有的白鲸,远比网一百条小鱼重要。”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