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储能风起,一级市场分化

创业
2023
04/14
12:32
亚设网
分享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抓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监测项目库。加快攻关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推动储能、氢能规模化应用。

二级市场闻风而起,今天储能概念股中雅博股份涨停,东旭蓝天、泽宇智能涨超5%,英杰电气、科远智慧、协鑫能科、金盘科技等跟涨。

产业端的动作此前已开始密集启动。特斯拉4月9日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从规模来看,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储能工厂项目。4月7日,远景动力、蜂巢能源都发布了新一代315Ah储能电芯产品。往前三天,鹏辉能源发布两则公告,均涉及储能电池项目建设,合计涉及资金73亿元。

从政策端和产业端的动向中,均能看到业界正在密集加速布局储能,整个市场已临近爆发的“奇点”。创投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和从业者,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大规模的项目落地将推动国内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产生全面飞跃,同时也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有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盈科资本合伙人曹吉表示,首先关注到的是结构化的供需错配。目前国内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比如储能环节,现在国内大型储能项目招标都要求是280Ah电芯,但事实上目前有280Ah电芯量产能力的公司只有几家,比如宁德时代、瑞浦、海辰、海基、亿纬锂能、鹏辉、赣丰锂业。合计的280Ah产能只有26GWh,而国内大储能2022年的需求就达到了40GWh,2023年预计要到70GWh。从这个需求来说,280Ah电芯现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短期内可以重点关注企业的高端电芯研发生产能力。

在技术迭代之外,华兴新经济基金投资副总裁任思蒙表示,市场需求上的差异也是企业的机会。不同于动力电池,储能对能量密度的要求并没有太高,但在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比车载动力电池更为严格。在这个场景下,他认为钠电池对储能市场是个不错的方向。

因为钠电池本身能量密度低,不适合应用在动力电池领域。但它具有成本优势,且相对成熟,对于储能这种需要控制成本又不追求高能量密度的场景很友好,未来有机会在储能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任思蒙还表示,未来跑出来的储能企业不会一味堆砌产能,这种企业长期竞争力有限。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在电池选型、电池设计、储能系统构型乃至介入到上游电池材料研发、能做出差异化和有独创性的企业。

曹吉也认为,储能电芯始终向着降低用电成本方向发展,单体电芯容量大型化是趋势。国内储能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成本控制力。这包括了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改进工艺,降低材料成本;二是提升电池循环寿命,进一步降低电池度电成本;三是布局上游正极和负极材料,形成规模化产能,提升材料成本控制能力。

储能赛道或已出现分化趋势

关注早期的投资人则把注意力放在新型储能方向上。昌科金执行总经理郭爽对记者表示,现在的电化学储能还是受限于充放电周期,而且电芯数量增加带来的管理风险、建设成本以及安全隐患,是呈几何指数级上升的。通过新型储能的方式,来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也是机会所在。

此外,郭爽还提到,现在已经在看的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以及超级电容储能等,这些技术在性能上具有更大优势,例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或更长的寿命,随着储能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新型储能技术的成本如果能够降低到商业化运营的程度,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

他说,在已看的不少项目中其中有的已经接近量产,下游厂商也挺感兴趣的。不过这些方向有的受限于外部环境条件,有的成本居高不下,还需要验证更多的商业化路径,在未来才有机会大规模推广开来。

在一线从业者看来,储能赛道已经出现了分化趋势。某产业集团战略投资总监林玮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头部的一些企业,产品还在持续热销,尤其是卖到海外的,现金流好,自我造血能力更强,这类企业接下来仍然会获得不错发展。但像一些拿示范工程类订单的,总体订单数量不多,只能靠融资过活,这种后续就会有风险。

其进一步展望,中期来看,碳酸锂降价和锂电成本的下降,或是刺激储能接下来发展的关键原因。“因为成本下来了,经济性更好了。但需求的激发要真正能在市场上表现出来,还需要一定时间,可能要到今年底或明年才能看到。”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