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机所张龙:新的孵化范式才能造就创业公司的雨林生态

创业
2023
04/28
12:36
亚设网
分享

新材料的投资热浪今年要比之前都更加迅猛。

毕竟,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新材料产业的总值也从2011年的0.8万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6.8万亿元,11年时间里增长了750%。

以未来激光材料为例,其会在先进制造、传感、光子芯片、显示、通信上都有非常大的应用领域,且单就激光制造领域来说,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就必须迫切地追求更高功率和亮度的柔性光纤材料。

当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副所长、杭州光机所理事长张龙也在此基础上指出,每一代材料都会经过10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所以关键就要判断出哪些材料属于新材料,且有着足够大的成长空间,以支持自身能够顺利帮助到上述产业的发展。

而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首先就要判断出高成长性的新材料领域,且挖掘出国内哪些团队具备这样的实力优势;与此同时,即便是处于成长期的新材料,其实也分早中后期,各个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己擅长和赋能来关注投资标的。

这也是作为行业专家,张龙的肺腑之言。

好技术不意味着是好创业

投中网:你之前提过,在专业领域已经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1到10、10到100的发展则需要把科研的创新变成一个真正有产业应用的创新,所以在你看来,科研创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产业有帮助?

张龙:创新链确实涵盖了0到1、1到10或者说1到100、以及100到100万。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分立发展、分离发展。

在创新链这一端,比如高校科学院所每年都会承接国家近万亿科研经费,但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没有过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而在产业链的一端,则更多是通过引进吸收模式下的后发优势,即模式创新。

多年来,我一直比较推崇要着重1到10之间的创新,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确实已经有了很多致力于0到1以及100到100万之间的创新,另一方面,0到1更多涉及到的是原理创新,但1到10则是有明确的产业化应用的整体工程化技术创新,也恰好是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衔接,而这个环节也涵盖了技术、技术应用场景、团队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等各个层面,以便于创业团队弥补其短板。

投中网:科技创新和产业结合又有哪些方法?或者哪些机构要去做什么事情?

张龙:要做好1到10,我个人认为需要涵盖以下几个特质:第一要理解技术;第二要理解技术所对应的应用场景,长板要足够长,痛点要足够同;第三是帮助创业者搭建合理的创业团队,并为其赋能使得其可以持续成长;此外,如何找到对的投资人,对于初创阶段的创业团队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投中网:你现在其实也做了非常多的研发团队的引入,包括帮助他们成长等,在你看来,科技创业能够成功的关键特质都有哪些?

张龙:我一直提倡做科研要做有价值的创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磨练,这是硬科技普遍的特点,也是信念的问题,即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如果仅有好的技术就希望可以做好创业,其实还是很艰难的,因为创业其实是创新和创业的一个复合过程,创始人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家的远见、激情和专注,更需要具备的是对危险的嗅觉能力、开放包容以及拥抱变化的心态。与此同时,创业过程中,还十分考验创业者的领导力。

投中网:投资机构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产业发展之中,从而帮到创业者?

张龙:我个人认为,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的应用趋势,发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迭代,从而分析出哪些属于有高成长性的新材料,也判断出其成长期,紧接着再从这其中挖掘出那些技术领先的创业团队,并加以关注。

站在各类投资机构的角度看,首先就需要判断出高成长性的新材料领域,且挖掘出国内哪些团队具备这样的实力优势;与此同时,即便是处于成长期的新材料,其实也分早中后期,各个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己擅长和赋能来关注投资标的。

材料赛道大有可为

投中网:你之前曾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这被誉为陶瓷玻璃界的奥斯卡奖,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一个充分的肯定和认可。能否展开讲一讲在你研究的红外光学材料领域,国内外的研发和产业的一个现状?

张龙:我的确是因为红外光学材料的研究获得了美国陶瓷学会陶瓷创新领袖奖。现下,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块:

第一是军用领域的关联对抗,红外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战争核心的频谱,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其对光学材料要求非常高,好在当下国内相关技术和欧美等国已经处于国际同等的先进水平;

第二是工业安防以及红外探测技术,这也是未来非常大的赛道,以无人驾驶为例,我更相信未来的无人驾驶是视觉为主,雷达为辅,如何实现全天候的驾驶,就需要红外材料去支撑以视觉为核心技术的无人驾驶产业发展,这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生命健康、环境检测、工业安防等产业范畴。

投中网:以激光材料为例,根据去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未来2到3年随着激光材料的成本下降,可靠性的一个提升,激光技术将向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监测等市场拓展,你怎么看待这种新材料给整个大的行业,而且是不同行业带来的变化和推动?

张龙:提及激光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先进制造,未来的先进制造,比如汽车、飞机、船舶等工业制造的方方面面,都希望可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这样一来,激光材料中有着更高功率和更好亮度的材料,比如高功率光纤,就变成了非常大的赛道。比如我们基于纳米光源的光电子集成技术,在未来传感光子芯片上,就有着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再比如以红外为核心频谱的红外激光材料,在探测传感、在爆炸物和毒素的远程探测上,应该都是非常大的赛道。

投中网:进入到2023年,在新材料领域,包括刚才提到光电技术领域,投融资应该还是挺火热的,投资机构关注比较多?

张龙:的确,未来激光材料在先进制造、传感、光子芯片、显示、通信上都有非常大的应用领域,单就激光制造领域来说,它如果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就需要迫切地追求更高功率和亮度的柔性光纤材料。

其次,比如针对传感和光子计算的光电集成,也需要纳米激光光源及其集成技术;第三,针对显示,尤其是比如Micro LED这样的激光显示,随着通信容量的增加,也需要宽带这样的光谱通信材料。

所以这样看来,未来在在激光和光学材料这个领域,应用于先进制造、传感,光子芯片、通信和显示领域都有广阔的空间,也会成为非常大的赛道。

投中网:你又怎么看待在新材料和光电技术领域投资比较火热的现象?

张龙: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中国进入了一个从模式创新到达创新红利的阶段,所以不仅是材料和光电,随着中国的转型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强大,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越来越关注硬科技的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来说,就会相对的比较关注和关切到这些细分的领域,同样,其不同的一个投资机会,同样也会催生出投资泡沫。

投中网:也有投资人表示,投资和产业互相影响,但本质上还是要遵从产业发展规律。近些年投资火热跟整个产业发展进入到加速期和拐点期有关,只有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热度才会起来。你怎么看这样的观点?你是否觉得无论是新材料还是光电领域,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

张龙:的确,材料和光电作为基础性的支撑技术,它会有更长的研发和迭代周期。

以材料为例,每一代材料都会经过10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所以新材料的关键在于判断哪些属于新材料,哪些新材料领域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这样看,材料产业也一定会存在着成长与拐点的并存。

这其中的功率材料,半导体材料第一代材料是硅基、第二代是砷化镓,第三代是碳化硅和氮化镓,第四代则被公认为是氧化钾、氮化铝、甚至金刚石,每一种材料都在其领域里面存在着成长期与拐点期。

再比如当下都在热议的光子芯片,业内共识都认为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赛道。在我看来,因为硅基芯片在整个行业中已经是基础设施的存在,所以未来光子芯片也会存在早期以硅基为主,逐步走向以磷酸锂和化合物这样新一代光子芯片为主。诸多材料领域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对于投资而言,就是需要把握哪些材料应用在哪些赛道之时,到底是处在成长期还是处在拐点期。

投中网:早期科技机构在帮创业项目成长,后续投资机构在不断接力,怎样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龙:以我们杭州光机所孵化硬科技项目为例,中国大量的创新科技成果其实来自于科学院所和高校,早期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如何去理解技术和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理解科学家创业团队的韧性等,去帮助其在早期树立好长板优势。

投资机构则在财务方面、融资方面、创业团队搭建方面,以及跟地方政府合作方面等等做好孵化帮助;等企业发展到了中期,则需要帮创业者做好应用拓展,公司内部治理;再等到后期,机构还要关注并帮助做出并购上市的决策。

这其中尤其要指出的是,早期对于硬科技项目的辨识,我将其称之为创新的价值辨识与创新价值的进化,在国内还是相对比较缺失的。

好生态才能诞生更多优秀创业公司

投中网:当下,更多投资人表示希望投早和投小,但你刚也提到应该判断整个行业发展态势再寻找标的,所以你怎么看待这些投资人的想法?是否符合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

张龙:的的确确,投早投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对投资机构的要求也蛮高的。

一方面投早就意味着他对技术的前瞻性比较高,也意味着应用方向比较多,如何帮助科学家的创业团队在众多可应用的方向上选择出对的赛道,还要符合这个创业团队的赛道,形成长板足够长,痛点足够痛,而且有成长性的发展态势;

第二,要有能力说服科学家去接受这样的观点,大部分科学家有自己技术方面的偏爱,以及技术方面坚持的固执,所以还是要有这样的说服能力。

投中网:很多下游领域的一个大发展有可能催生了上游很多材料乃至其他产业的投资机会。你怎么看这种产业的互动和联动,以及这种产业发展的浪潮?对于新材料和光电领域来说,未来是增量机会吗?

张龙:我认为都有机会,对国家来说都是需要的。增量意味着创新,存量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也是需要的。我确实这么认为,不管新材料还是老材料,国家都需要,所以还是要看,从机会角度来说,各自擅长什么。

比如新能源、光子芯片都催生了很多新材料的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原来存量的材料产业。

从创新创业的团队来看,确实应该更多关注未来的赛道,通过自身技术的长板,形成未来降维打击的能力。因为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其缺失的就是销售、内部管理、商业运作等,所以必须注重以技术领先的增量市场。

而对投资人来说,投资本身擅长的领域以及阶段,则会更有增益。

投中网:有人也质疑,目前国内的新材料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技术和产业应用场景的适配验证和反馈还是有着很大的鸿沟。在你看来,创业者应该如何解决市场落地问题?

张龙:技术成果转化一直面临着技术的提供者和应用者之间的不适配问题,材料这个领域更为突出。

材料领域是一个支撑性的基础技术,其研发到应用的周期只会更长,且因为涉及到材料的配方、制备的工艺及装备,技术壁垒也更高,也存在着应用场景适配、验证和反馈之间的天堑,所以落地的成功率就比较低,甚至比其他产业更严重。

投中网:科学家肯定是希望借助资深人士、应用方,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

张龙:的确,正是因为天堑的存在,我认为创业者需要做三个方面的提升:

第一要有同理心,要内审自己的短板,所谓的同理心,就是要站在用户,站在投资人,站在自身的角度换位思考。

第二希望能够站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角度,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迭代,尤其是能够选好对的投资机构、创业导师来帮他选择一个对的赛道,如果他能够形成应用,直击迭代方的痛点,我相信应用方就会有足够的耐心,也愿意试错。

第三,创业团队的leader,他要有远见、包容心,去搭建一个合理且具备成长性的创业团队。同时在不同阶段选择对的投资人以及融资的节奏也很至关重要。

的确,当下中国正处在从模式创新走向科技创新关键的拐点,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创新范式,以帮科学家创业团队补上其共性短板,帮助到更多有成长性的、可复制化的科技项目批量地自立自强,形成科技创新产业化的雨林生态,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范式,未来的中国也会诞生一些伟大的创新创业公司。

上海光机所张龙:新的孵化范式才能造就创业公司的雨林生态

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中国投资年会”已成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年度盛事。第17届中国投资年会,5月17-19日,上海,大幕将启。

作为“中国投资年会”的序章之作,投中网与快手连续第二年重磅推出的“超级科学家”栏目震撼来袭。重量级科学家预判最前沿科技产业趋势,传播最具价值的创新观点,启迪行业智慧,点亮科创未来。上快手搜索【超级科学家2023】,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