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卫星的太空物业”,超20家VC跑来投

创业
2023
11/27
16:32
亚设网
分享

商业航天从海外“热”到国内,其价值重要性日渐趋显。

自2015年国内商业航天元年开始,一众玩家“摸着马斯克过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西安、安徽、广州、重庆、武汉等多地设立产业基金或建立产业基地,来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据睿兽分析数据显示,2016-2022年商业航天一级市场累计公开披露融资事件366个,披露融资总额262.7亿元,其中2020年融资总额创新高,达到70.4亿元。

赛道玩家飙升,资本疯狂加注,不仅让行业内的人才集聚,技术积累也越来越扎实,最明显的莫过于卫星发射量的快速增加。

在《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中,2022年中国研制发射航天器数量共计185颗,比上年增加66颗;其中商业卫星发射数量100颗,比上年增加59颗,占年度航天器发射数量的54%,覆盖商业通信、遥感、导航、技术验证等多个领域。

从数据上看,未来国内数千颗卫星发射指日可待,但也由此引发一个思考:发射后,谁来为这些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

带着问题的解法,航天驭星于2016年率先在国内涉足,7年走来更是被超20家机构青睐、融资6轮,可谓跟赛道发展同频共振。

同事创业,以测控逐鹿商业卫星产业

航天驭星的发展,背后离不开两人,一个是现任董事长赵磊,另一位便是CEO董玮。

本科均就读于机械专业,2003毕业后,两人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从事卫星、飞船研制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们早早洞察到了行业变化。

如果说早期对SpaceX的关注是让二人认识到航天可以商业化,使普通人的航天梦变得真实可感;那么后来,2015年之后,相关政策在试探性地“放开”,中国航天从业者各显神通,蓝箭、零一等商业火箭公司,以及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商业卫星公司的陆续出现,则让二人更是对未来商业航天的爆发感到振奋。

董玮坦言,航天产业链很长,除了火箭和卫星,还有测控、运控、碰撞预警、定标等卫星在轨运管服务。在清楚国内现有的测控服务痛点,并认为测控是未来影响商业航天发展的短板之一后,二人便以商业卫星测控作为创业方向,来赋能并丰富卫星应用的生态。

于是,抱着“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的创业初心,中国首个提供商业卫星测控服务的商业公司航天驭星便于2016年应运而生。

做卫星的太空物业,建“卫星4S店”

但一开始,商业测控服务的理念,让航天驭星在入局商业航天的初始饱受质疑。

董玮坦言,资金门槛高、流程不成熟和客户成本敏感都是面临的考验,反向要求创业公司融资能力强、并要保证高可靠的服务下还能不断实现降本的能力。

面对商业航天这个新生事物,选址、拿地、建站、审批、资质申请等流程在行业内都鲜有先例可循,航天驭星作为新生创企,在国内外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不得已”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尝试。

但董玮认为,这些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以及攻坚克难的过程,都是对航天驭星“可靠”的实践证明,也正是通过这样攻坚克难的过程,让航天驭星得以不止于测控,从而全面构建出商业航天基础设施的版图。

7年来,航天驭星以测运控为切入点,横向拓展通过建设全球化的地面站网、遥感卫星定标场等基础设施为商业卫星用户提供航天器在轨运管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卫星的“太空物业”,做到“让卫星更好用”;纵向依托全球化的地面站网和测运控服务,建设“航天云”,帮助商业卫星运营商存储、销售和分发卫星数据,帮助卫星的最终用户方便的获取卫星数据和服务,从而做到“让卫星更易用”。

其中,地面站数量和覆盖性,发展天基测控,是确保卫星在轨管理和数据接收的实时性;高质量的遥感卫星定标场,用以满足各类遥感卫星的需要,不定标则如同尺子没有刻度一般,会无法让卫星观测到的数据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物理量,从而出现定量参数不准确等问题。

“航天云”项目的建设,则是将卫星数据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构建行业的数据生态,打通卫星数据应用的 “最后一公里”。

据悉,在航天测运控基础设施方面,航天驭星已具备全球化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在建设卫星遥感定标基础设施方面,航天驭星在2020年底,联合中卫市政府、武汉大学、建设的全球首个集成像遥感卫星和非成像测高卫星的综合定标场中卫遥感卫星定标场。

今年11月1日,航天驭星位于宁夏中卫的“航天云”数据中心项目也正式启动,基于全球化地面站网打造,将为卫星运营商提供从卫星数据接收到地面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应用与分发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综合多家卫星数据,让最终用户方便地获取各类卫星的数据和服务,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同时也能让卫星运营商更方便地销售卫星数据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为了给商业卫星提供的在轨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更全面,在看到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加下空间操作业务的巨大市场潜力后,航天驭星还单独成立苏州三垣,朝着空间操作业务进发。

据其透露,苏州三垣核心技术团队已初步完成了一颗小型在轨服务先导试验卫星以及相关空间服务载荷的设计、制造、及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地面的测试和试验验证,预计会在2024年发射具备轨道碎片清理能力的先导试验星。

下一步,三垣航天将研发在轨加注、在轨维修和任务扩展等技术和装备,全面开展轨道碎片清理和在轨运营服务。

显然,航天驭星已经把“做卫星的太空物业”这门生意,通过苏州三垣拓展到了“做卫星的续航站与4S店”,欲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卫星在轨延寿与维护服务。

超20家机构助力超跑,商业航天角逐商业化

航天驭星在国内商业航空赛道的一路高歌猛进,资本助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董玮的回忆中,就算现在成为赛道宠儿的航天驭星,曾经也有过发展瓶颈,而元航资本和明势资本在2018年的Pre-A轮中出现,以及后续2轮的追投,在航天驭星最难的时刻给到了极大的支持。

“商业航天投入大、周期长,所以企业融资能力对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对投资机构的专业性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董玮表示,当时元航资本基于北航校友的背景,对于商业航天赛道研究得很透,在投一个标的前,会把这个细分赛道的所有标的研究一遍,并为被投企业持续赋能。跟星河动力、微纳星空、云遥宇航、九天行歌等企业共同成为元航资本被投,给了航天驭星后续发展动力。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航天驭星保持着每年一轮的融资速度,资本团购在其中频频上演。最新一轮Pre-B轮融资发生在今年6月,由中关村科学城领投,厚纪资本、太仓港泓润资本、泰岳梧桐资本、君度投资等跟投。

截至目前,航天驭星背后超20家机构,除元航投资外,银杏谷资本、明势资本、丽盈投资等VC也有加注。

董玮透露,目前航天驭星正在推进股改工作,融资进入了加速态势,B轮融资也已进入尾声。此外,苏州三垣也在去年底完成了元航资本与银杏谷资本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随着2020年以来,赛道发展明显加速,以及行业进行了一轮洗牌后,董玮看到,经历了8年的发展,行业正在走向成熟,产业链各环节的商业闭环已基本实现。

“近3年,中国每年发射的商业卫星数量均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表明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而各商业航天企业也正在回归商业本质,拿收入和利润来证明自己。”

在资本助力下,航天驭星也在完成自己的商业化布局,有偿服务的卫星、火箭数量已经接近300颗。而航天驭星主要客户包含航天五院、八院、中国四维、中科院、长光卫星、银河航天、时空道宇、航天宏图、星河动力等。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家硬科技企业背后,是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三百多人团队,但年轻不意味着简单。

一方面,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均来自传统航天系统核心单位,拥有高级以上职称,具备上百个航天器型号的研制和在轨服务经验,支持着航天驭星发展的专业度;另一方面,校招、社招的行业外新鲜血液,更是在董玮看来提升了公司的融合创新能力。

对于这场会“虽迟但到”的商业航天产业大爆发,董玮激动之余也做足了准备,这位航天老兵说,想要成熟、长青,就要积极应对可参与的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现况下,兼顾扩大基础设施和业务规模,以及保证服务能力稳定可靠的挑战。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也是每个公司、每个行业都会遇到的发展问题。”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