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十五年:不能忘却的历史瞬间

观点
2021
12/25
08:40
亚设网
分享

2021年,时间为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进的步伐标注了新的刻度:浙商证券迎来了揭牌十五周年华诞。

浙商证券是交投一体两翼金融一翼的主力军,公司将会在集团的战略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在金融强省战略中做出重要贡献,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创造更多成果。

浙商证券从2006年重组更名,到2017年公开上市;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资扩股到33.33亿元;业务种类从单一的证券经纪,扩展到经纪资管期货投行投资研究咨询各项业务全牌照;营业网点从20家位于浙西南区域,发展为120家遍布全国22个省区;员工人数从500人增加到3000人;年营业收入从5亿元跃升至62亿元;行业地位从区域性小型券商,发展为国内知名中型上市证券公司……

这一幕幕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浙商证券踏出的一个个闪光的足迹,是公司全体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书写的壮丽诗篇。

十五年共同创造,打造价值浙商;十五年共同分享,成就奉献浙商;十五年共同成长,书写幸福浙商……在这十五年间,有一些不能忘却的历史瞬间,值得反复回味。

化茧为蝶

从金信涅槃重生蹒跚起步

浙商证券,前身系金信信托旗下的金信证券,其渊源可溯及上世纪90年代初金华工商银行信托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之一。

2006年8月26日,下午3时整,“浙商证券”正式揭牌,时任总裁吴承根和省市监管领导、公司全体员工及各营业部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要知道,短短几个月前,在同样的地方,还充满着紧张、不安、茫然的情绪。2005年12月30日,公司大股东金信信托因资金链断裂在一夜之间被停业整顿。为了稳定金信证券的日常工作,浙江省政府专门召开协调会,部署金信证券的稳定工作,金信证券数百名员工一时间惊慌失措,不知企业的未来与自己的职业命运何去何从。

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浙江省政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2006年1月,浙江省政府成立金信证券重组工作小组,负责金信证券重组工作。浙江沪杭甬当时是浙江省交通集团中现金流最充足,资金实力最雄厚的子公司,又是金信证券的“债主”,由浙江沪杭甬出手重组金信证券思路很快在省政府层面达成共识。浙江沪杭甬对金信证券的重组采用了本质上类似于“债转股”的形式,用近6亿元的债权换来了70.46%的股权。

重组成功后,浙商证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浙江省交通集团,系浙江省国资委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重组成功,不仅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而且,以此为基础打造地方性金融控股平台,增强服务浙商群体、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逆流而上

修炼内功管理转型

2008年11月15日,杭州。浙商证券36个营业网点的负责人,从全国各地赶赴钱塘江畔参加网点工作会议。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振奋:公司决定实施网点功能拓展,推动经营模式转型。会议决定,营业网点拓展转型的目标是:变坐商为行商,变通道服务为增值服务,变交易服务为产品服务,变客户维护为客户服务,全方位向中介服务型为代表的综合性投融资金融服务转型。从此,一个更注重综合理财服务、更注重帮助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更注重客户服务和品牌价值的浙商证券,蔚然成型。

2008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风云突变的一年。从国际来看,美国的次贷危机刺破了全球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正逐步演变成经济危机,对国内的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国内前9个月,上证指数下跌2986点,跌幅为56.4%,投资者损失惨重。受股市低迷影响,前三季度国内证券公司佣金收入同比下降近四成,如果交易量持续低迷,券商或将再次进入大面积亏损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成本,如何提升经营活力,成为浙商证券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各地营业网点主动出击,做好客户管理和用心服务,扎根区域市场。具体的做法有:统一公司营销服务形象,时时处处向客户传递专业印象;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别和客户需求,给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案,确保有实效;加强业务创新,将浙商证券具有品牌特色的创新业务推广到终端营销之中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注重投研能力,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投资资讯和专业指导……最后,还特别有多家营业部还在行业低迷的时候逆势招揽人才,用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和更具活力的管理文化,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为公司持续发展壮大打好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按照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会议,而是公司管理文化转型的起点。“修炼内功”,让浙商证券拥有体制化、体系化的组织优势,形成自己的管理逻辑,不用再靠天吃饭、随行就市,可以按照稳健的节奏,持续发展壮大。

十年磨一剑

成为浙江首家上市券商

2017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锣声响,浙江的首家上市券商终于出炉,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601878)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自此,A股所有大门类里,开始有了浙股券商的身影。

浙商证券登陆上交所这一天,距离其首次向IPO发起冲击有四年,距离其2011年正式启动股改有六年,距离其2006年更名重组把上市作为发展目标则有十年。从一家区域性的小型券商,发展为国内知名中型券商,再到浙江省内首家上市券商,浙商证券的上市之路正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上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严格的监管下,要成为公众上市公司,就要经历考验和历练。在市场看来,券商上市就是验证其专业能力的标准之一,而且,券商不仅要达到企业上市的一般标准,还必须满足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竞争力和成长性的要求。券商的上市可谓是“难上加难”。

上市的第一步是股份制改革。2011年10月,浙商证券正式启动股改。当时公司注册资本为29.15亿元,拟通过净资产折股方式,将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12年7月,证监会核准浙商证券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于当年9月顺利完成改制相关工作,为上市做好前期的准备。

浙商证券于2013年4月23日向中国证监会递交IPO申报材料并于5月初获得正式受理,进入上市排队序列。然而天不遂人愿,2015年,因股市剧烈波动,监管部门暂停IPO,公司不得不陷入被动等待的境地,上市进程也因此有所延缓。

面对重重考验,浙商证券始终坚定上市目标,有序推进上市的各项工作。2017年,IPO重新开闸,浙商证券上市进入冲刺阶段。4月初,证监会组织了内部初审会。5月2日,浙商证券成功过会。

6月26日当天早上,各级领导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期待与见证这以历史性关键时刻。9点30分,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浙江交通投资集团董事长俞志宏与时任总裁的吴承根等领导各自手握锣锤,“铛”得一声鸣锣开市,敲响了浙商证券新征程。

助力共同富裕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吃再多的富硒补品,都不如天天吃富硒的主食来的实在,给老人买补品,不如富硒大米吸收的好!”2019年6月20日,为了帮助受疫情影响的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销售农产品,两河口村“名誉村长”——浙商证券董事长吴承根献上了带货直播首秀。

作为国企金融机构,浙商证券一直主动担当更多社会责任,在融入于资本市场建设中不忘善举。过去开展公益活动,以资金或实物捐助为主,如关爱老人儿童,帮助残障人员,捐资助学助体,保护古道古迹,等等。自2016年以来,浙商证券采用“一司多县”精准扶贫模式,与国家级贫困县结成对子。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

针对不同贫困县的不同致贫原因,浙商证券策划了专项解决方案来帮助其脱贫致富。比如,在湖北恩施市,由浙商证券、杭州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恩施市政府联合出资1000万元,在白果乡两河口村建设一座包括农场、养殖基地、茶叶加工厂、农产品加工中心、民宿接待中心及电商体验中心于一体的生态农庄。通过生态农庄项目建设运营,全面带动当地的茶叶、民宿旅游业等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扶志、造血脱贫”的路子。

从落实“凤凰行动”计划、夯实物质富裕基础,到实施“浙商古道行”、丰富精神富裕世界;从帮扶省内革命老区,到援助省外欠发达地区;从消费、公益和产业帮扶,到扶智又扶志,浙商证券始终践行“同创同享同成长”的“三同”文化,让客户、员工和被帮扶者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在践行共同富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自2016年以来,浙商证券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立足结对贫困县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最终帮助江西上饶、安徽岳西、安徽灵璧、湖北恩施、四川仪陇等5个贫困县全部成功脱贫。

2021年,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浙商证券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成立2000万元浙江共同教育基金,用于表彰山区海岛26县为基层教育默默奉献的教师。2021年,随着浙江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金融机构助力共同富裕是赋予浙商证券的任务,浙商证券在各地帮扶工作也渐渐走上了轨道,广阔天地,更有作为。

周为军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