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离微信还有多远?

观点
2023
07/26
10:32
亚设网
分享

导语:反对的人不少,YC 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就说,“论坛和金融中心无法共存,你不可能拥有一个禁止人们说坏话的金融中心。”Twitter 会被做死。但楼下也有很多人喊,中国就做成了,你看微信。

Twitter 的蓝色小鸟 Logo 换成了黑白色的 X。惊不惊喜?

实在好奇登上 Twitter 账号,看到不少外国人在讨论是不是要做成微信,有意思。

官方是这么解读的:过去 Twitter 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现在,X 将更进一步,改变全球。X 是无限交互的未来状态——以音频、视频、消息、支付/银行为中心——建立一个创意、商品、服务和机会的全球市场。在 AI 的支持下,X 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我们所有人。

印证了马斯克斥巨资收购 Twitter 时的想法,期望通过收购,以 Twitter 作为加速器,创造全能 App,the everything App。

反对的人不少,YC 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就说,“论坛和金融中心无法共存,你不可能拥有一个禁止人们说坏话的金融中心。”Twitter 会被做死。但楼下也有很多人喊,中国就做成了,你看微信。

这就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Twitter 会死掉吗,还是会做成美版微信?

Twitter 会不会死,这是它被马斯克收购后一直以来的热点话题。

先说我的观点,不会。第一,作为一个月活 5 亿的全球媒体平台,除非遇到了严重的财务问题,要不然不太可能快速坠亡。

第二,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一个平台的未来,这是认知障碍。人和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分离的,从个体上来说,你我用不用哪款产品,丝毫不影响那个产品的发展。

我用过的社交产品很多,用了一阵不用的也很多。像 Twitter,我早期用得多,有 4 万粉丝。微博我也是重度用户,当时有 20 万关注,现在都不怎么用了。

Twitter 的定位一直更偏短讯新闻,这和它的诞生脱不开关系。2006 年产品的实现机制是靠发短信,用户在 Twttr(那会还不叫 Twitter)上向特定号码发送短信,信息同时被用户的其他朋友看到。140 字符限制也来源于这段时间,那会短信最多 160 字符,Twttr 上发送还要附带用户名,最终就定了 140 字符。

同是短信息社交产品,Twitter 的缺陷,和微博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垃圾广告和极端言论遍地都是,闹来闹去的没什么价值。这是我舍弃的原因。

广告是因为业界做社交平台,直到现在,盈利的思路都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一边做大平台的注册用户数和活跃数,一边靠热门话题榜和广告坑位赚广告商的钱。只是,和钱权衡是门技术。个性化匹配算法实力不够强,产品团队又没有足够统治力,就会导致用户体验直线下滑。

言论问题,所有信息社交平台都要面对,比起 Facebook、微信,更偏陌生人社交的 Twitter、微博尤其如此,因为陌生人社交是先有内容,后产生关注。长内容,用户还能评估内容的价值;一条短消息,基本价值不高,想收到更多评论和关注,必然会倒向发表更快更新的新闻、更鲜明更极端的观点。

所以早期人少的时候,Twitter、微博可能还是一个社交产品,随着广告和极端言论占据主流,平台就彻底变成一个媒体平台。之前我还写过一条对微博的评价:

微博这个 App 真是奇葩,满身每个毛孔都是广告,开屏有广告,中间唤起可能还会遭遇一次开屏。下拉可能是广告,上滑也是。点击每个 tab 都会遭遇广告。现在 timeline 也加广告了,而且是毫不相关的美容美发脱发种牙减肥的广告。点了不感兴趣,但你还会看到它。

这段用来描述 Twitter 的产品体验也很合适,唯一的区别可能是 Twitter 的广告更三俗一些。但我不用了,并不代表这些平台就会死掉。

Twitter 和微博都沉淀了 5 亿用户,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在上面找到位置。大 V 、明星、官媒的聚合,让平台成了媒体及时性最强的平台,喜欢八卦的,有八卦信息喂养你,喜欢明星的,有明星喂养你,喜欢讨论时政的,只要国内和国际上风云际会,那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就像抖音、拼多多,我不怎么用,别人照样发展得红火。喜欢追新鲜事物的年纪,我正好需要 Twitter 和微博这些媒体平台,只是现在的我不想用了而已。人总在变,你会走,也总有新人会来。

马斯克收购 Twitter,拿自己也看不顺眼的广告体系做了不少试验,比如清理机器人账号,限制用户推文阅读数。

结果,广告商们被吓走不少,核心收入严重缩水。马斯克自己在 Twitter 上也说:“由于广告收入下降了约 50%,再加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我们的现金流仍为负数。在奢望其他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让现金流由负转正。”

加上,扎克伯格借八角笼斗热度,趁机推出竞品 Thread,未来 Twitter 形势更加堪忧。我说“未来”,是因为虽然现在 Thread 势头猛,但核心的留存数据还要看时间验证,并不是说用户注册了就会留下。产品界的理论是一个用户注册之后,关注的人数超过了 12 个人,留存概率就会比较高。Twitter 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是现金流。

为了做现金流,除了靠账号功能付费,马斯克的思路是想进一步让 Twitter 做付费订阅,让原本只有免费视频和图文靠向第三方卖广告位的媒体平台,变成一家收过路费的“写作”平台,借势长出支付、钱包、金融的功能。

Twitter离微信还有多远?

挺有意思的,能理解为什么马斯克会改名。

Twitter 这个词,从 2006 年到现在快二十年了,在人们脑中占据的产品心智一直都偏媒体平台,但短平快的媒体官方资讯,缺乏足够价值,很难支撑起收费订阅。想改变产品的定位,不讨论合不合理,换个名字确实是个好办法。

在如此大的用户群上,做产品定位转型,马斯克确实是个牛 X 的人。但能不能做出全能 App,做到美国版微信的江湖地位,Twitter 目前还看不出可能性。

马斯克本人很喜欢微信,“如果你在中国,基本可以生活在微信里,它什么都能做到,有点像 Twitter+PayPal,再加一大堆其他东西,这些产品融为一体,而且页面也很棒,这真是一个很好的 App。”

Twitter 是生长在陌生人社交网络上的,而微信,最早就是生长在熟人社交网络上的,转移成本极高,私密程度极高。看资讯,我可以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但通信工具只有微信。

而且,马斯克的理解更像功能组合堆叠,但单纯走功能堆叠的通信工具之路,是无法成长为一个平台和生态的。

微信,从朋友圈、公众号,再到后来的小程序、视频号,两年一个重量级产品,每次都能以新的方式突破,是在难以复制、难以转移的熟人社交网络的基础之上,功能的“自然”生长。

我在星球的拆书栏目里解读过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里有这样一段:

我们一直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且,是“一个”生活方式,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和一种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一个版本的启动画面里说,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想让大家记住,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如果你不使用微信,你就没有进入这个生活方式。

微信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身份证,这也是龙哥坚定推广二维码的原因。这个证,如果没有,我就没法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活里生存。

所以,微信在熟人社交之上,长出了微信支付,以满足转账付款的必要需求;长出了公众号,以满足娱乐资讯的需求;长出了小程序,以满足对商家、服务、产品的更广泛的需求;现在长出了视频号,以满足新一代的娱乐资讯需求。

龙哥做微信,就像二爷说的,他在玩没有边界的游戏。

Twitter 改名成“X”之后会不会长成全能 App,走微信的路子不太可能,期待马斯克的另一套打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