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CRO万邦医药IPO:体量小面临海内外巨头挤压,内卷加剧价格战拉低毛利率

观点
2023
09/14
02:30
亚设网
分享

仿制药CRO万邦医药IPO:体量小面临海内外巨头挤压,内卷加剧价格战拉低毛利率

蓝鲸财经记者 屠俊

9月14日,一体化CRO供应商安徽万邦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邦医药”)进行网上、网下申购。本次IPO,万邦医药拟募资4.84亿元,将用于药物研发及药代动力学工程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成立于2006年的万邦医药是国内较早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CRO企业之一,其客户名单包括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赛科、华润双鹤,以及华中药业、上海现代制药等制药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

不过与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主要从事新药研发的CRO头部企业不同,万邦医药《招股书》显示:“其目前的主营业务来源于生物等效性研究和仿制药的药学研究,在 I-IV 期临床业务中的方案设计能力与主要从事该业务的可比公司存在差距,创新药的药物发现关键技术也尚未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万邦医药《招股书》显示,其主营临床研究服务的毛利率和合同价格近几年一路走低,从侧面折射仿制药CRO进入价格战模式;那么随着CRO的竞争逐渐激烈,体量较小的CRO还有机会吗?

规模较小,仿制药CRO已进入价格战模式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万邦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39亿元、2.11亿元、2.61亿元,三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速36.27%;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0.82亿元、0.99亿元,三年归母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速54.83%。

虽然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CRO赛道中,相较于动辄营收百亿的头部企业来说,万邦医药的体量显然较小。其在《招股书》中也指出,目前处于成长期,业务规模相对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除了体量较小,万邦医药主营并非CRO赛道中目前较为热门的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而是主攻生物等效性研究和仿制药的药学研究。

I-IV 期临床研究需要 CRO 企业与多家医院合作,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从而满足试验运营的要求,人员需求也更高,而创新药的研发周期较长、研发难度较高、失败风险较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研发投入的要求很高,因此,上述领域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目前公司的业务规模尚不足以支撑快速拓展上述领域的业务,但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将逐步增加相应投入,若未来无法顺利实现上述领域的拓展,将可能对发行人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性造成一定冲击。” 万邦医药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CRO的成长逻辑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的崛起,此外伴随海外CDMO订单向我国转移,这两个核心因素下,行业迎来了爆发期。

根据沙利文调研报告,中国 CDMO 市场占全球市场比重逐年增长,2017 年中国 CDMO 市场仅占全球 CDMO 市场总规模的 5.0%,到 2021 年已扩大至 13.2%。沙利文预计,在未来的 2025 年和2030年,中国CDMO行业市场将分别扩增至 1571 亿元和 3559 亿元,预计于 2025 年之后将占据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

但伴随创新药研发的崛起,硬币的另一面是仿制药红利时代的过去,随着集采的不断深化,仿制药价格持续走低。

CRO一直被认为是药企的研发供应链的一环,而仿制药CRO价格也随之出现“内卷”。

万邦医药在《招股书》中指出,2020年至2022年其主营临床研究服务毛利率分别为 47.16%、42.87%及 42.07%,一路走低。

从合同金额来看,2020年至2022年,其预试验平均项目合同金额分别为 62.81 万元、47.75 万元以及 41.42 万元;正式试验平均项目合同金额为 286.49 万元、244.12 万元以及 260.10 万元,整体呈下降趋势。

对此,万邦医药直言:2020 年开始,其的新增合同价格呈较为显著的降幅,主要由于临床 CRO 市场的参与者有所增加,产生了一定的挤压效应。收入的下降对其整体的毛利率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侧面印证,仿制药CRO已经打响价格战。

市场集中度增高,小型CRO有机会吗?

有分析师向蓝鲸财经表示,CRO行业的集中度是会呈现一个金字塔的格局,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需求能提供全流程的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更加精细化服务的头部CRO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的研发技术,从而帮助药企提升研发效率以及成本优化,对于其未来的增长和估值是具有一定溢价的。

从国际市场来看,CRO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也较高。国际 CRO 企业如IQVIA 以及 Covance 等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实力均在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并且随着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和研发外包需求的不断增强,国际 CRO 企业近年来将陆续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而从国内市场来看,CRO 企业竞争激烈,但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主要系国内 CRO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所致。

不过,近年来,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国内 CRO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积极进行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剧了国内 CRO 行业的竞争。

融资方面,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投融资服务专委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下文称“蓝皮书”)中不难看出CRO仍然是一级市场投融资的热点赛道。

《蓝皮书》中指出,2023 年上半年中国共 196 家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一级市场融资,总融资额达 310 亿元,其中,CRO/CDMO 企业共计 52 家,融资总额 102 亿元,占比 32.9%,相较于2022年的23.1%,总体上调。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CDMO会存在资源向头部倾斜趋势,不过对于一些中小型的CDMO企业,如果能够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在该领域中做到极致,凭借更快的交付能力和成本优势也可以存活下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