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国采开启:已有多轮省级集采冲击国产价格,龙头昊海生科陷入“阵痛期”

观点
2023
09/15
22:31
亚设网
分享

人工晶体国采开启:已有多轮省级集采冲击国产价格,龙头昊海生科陷入“阵痛期”

9月14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下称《公告》),明确将进行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体在此次国采之前已经经历了多次省级带量采购。而从国产龙头昊海生科(688366.SH)2019-2022年年报显示,其人工晶状体产品收入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带量采购下的“以价换量”影响明显。

此次国采是否会对昊海生科业绩产生进一步影响?记者以投资者身份从昊海生科证券部获悉,其表示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国采对于公司经营状况影响不大。

不过业内观点认为,昊海生科人工晶体产品线是否已经走出集采阵痛,还需根据此次具体降价幅度而定。

以价换量的“阵痛”

从2019年开始,多个人工晶体的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提前启动。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安徽、江苏、京津冀“3+N”联盟等多地的带量采购,人工晶体迎来降价潮。

降价对企业的影响从国产龙头昊海生科的财报中“可见一斑”。2019年-2022年,该公司的人工晶状体收入为4.3亿元、3.3亿元、3.3亿元、2.8亿元,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对此,昊海生科在2019-2021年的多份财报中指出,其人工晶体积极参与各地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受益于全面的中选型号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中选价格,其带量采购招标已基本落地的地区的产品销量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人工晶状体平均销售单价受到带量采购影响有所下降。

除了“以价换量”导致的收入下降,2022年,叠加全国白内障手术量阶段性下降,及其子公司Aaren与原国内独家经销商的经销协议终止,导致Aaren品牌人工晶状体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昊海生科该年人工晶体产品线降幅更是达到了 16.41%。

不过,从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昊海生科似乎正在逐步走出“阵痛期”。受益于白内障手术量的快速恢复性增长,其2023 年上半年白内障产品线实现收入2.6亿元,同比上涨55.20%,其中,人工晶状体贡献收入2.04亿元,同比上涨58.15%。

昊海生科表示,其人工晶状体产品在经历了过去两轮的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后依然维持了稳定的价格体系,其利用多品牌全产品线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在相关中选地区巩固并进一步提高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昊海生科也指出,其高端区域折射双焦点人工晶状体产品 SBL-3 的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169%,有力带动了其人工晶状体产品线的收入增长。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是否真正走出了“阵痛期”,还是得看此次国家集采昊海生科相关产品的降幅。

作为我国首个进行国家集采的高值医用耗材品种,2020年11月,冠脉支架首次集采价格则从挂网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中选产品价格降幅超90.0%以上。冠脉支架迈入“千元时代”,在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的同时,也让不少器械厂商心有余悸。

不过,此后集采趋向温和。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高值耗材集采中,中低端、同质化、已经竞争充分中低端产品受到冲击会更大。

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资深分析师钟琴向蓝鲸财经记者指出,可以看到,头部企业逐渐薄利是大趋势。企业应注重产品组合管理策略实施。积极布局导入期、成长期产品,以此丰富产品管线。跨周期的产品组合研发布局是企业抵抗外界风险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共享中标产品的渠道流量。

“从价格角度看,一方面公司正在开发更高效的生产工艺,提高人工晶状体生产规模、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公司也在加强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昊海生科在财报中指出。

市场渗透提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白内障是我国第一大致盲疾病,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其治疗的唯一有效手段。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眼健康越发重视,2018年全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为2662,但早在2011年,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CSR已达到10000,我国CSR虽然从2012年到2018年增加了148.3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此前,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对未来5年眼科医疗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其中重点提到全国CSR(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率)达到3500以上,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eCSC)不断提高。

人工晶体市场也迎来高速增长的契机。

头豹分析报告指出,当前人工晶体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以爱尔康、蔡司、眼力健、瑞纳等企业为代表的外资龙头企业占据了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工晶体仍以进口为主,这两类外资龙头企业均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具有一定品牌与渠道优势,国产产品在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有观点认为,伴随国家利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白内障诊疗需求的增加,中国本土创新能力的增强,未来国产人工晶体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

不过,未来要分得该市场的更多蛋糕,国产人工晶体企业需要具备什么优势?

有分析师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国产人工晶体企业核心优势还在于其性价比和渠道。目前,多数国产人工晶体的疗效和同类进口产品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而有的同类产品国产和进口价格相差可达到60%,国产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终端渠道方面,更广泛的销售网络和服务响应能力是众多厂商在基层竞争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不过,单纯的价格和渠道竞争,对企业来说并不会产生长期优势。”上述分析师指出,“更完善的研发体系,开发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才能取得进一步的优势。”

目前,多数国产企业会通过并购实现研发领域的“弯道超车”。以昊海生科为例,一直擅长“买买买”的昊海生科2016年以来通过多起并购迈入人工晶体生产领域、完成了产业链整合,其中,通过并购Contamac及Aaren获得了上游视光材料及人工晶体的先进研发及生产团队。

“不过在终端领域,国内企业的品牌认可度、研发能力相对外资品牌较弱,一直是进一步拓宽市场占有率的壁垒。”上述分析师指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