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约车江湖已“变天”,核心人事调整拉开滴滴新一轮变革序幕?

观点
2024
05/22
22:30
亚设网
分享

中国网约车江湖已“变天”,核心人事调整拉开滴滴新一轮变革序幕?

5月19日下午,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发布内部全员信。自从2021年上市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以来,滴滴已经很久没有以程维的名义对外发声了,而这封全员信的唯一目的,就是宣布其多年搭档柳青的变动。

信中提到,程维决定升任柳青为公司永久合伙人,柳青不再任公司董事和总裁,公司未来不再设总裁职位。柳青分管的部门和职责不变,会继续担任公司首席人才官,专注在公司人才、组织及社会责任工作上,并继续向董事长兼CEO程维汇报。

根据内部信,柳青升任了永久合伙人,名义上是升职,但也意味着不再负责具体事务,成为偏内部和幕后的角色。

在滴滴早期发展阶段,网约车市场远不及现在成熟,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教育用户心智,只能发起价格战,用烧钱补贴的形式赢得市场。这一策略非常成功,滴滴先后合并了其对手快的和Uber中国,尽管后来挑战者仍不断出现,但至今为止,滴滴仍然占据着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而且,我们今天习惯了网约车出行,滴滴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一家公司。

但烧钱补贴大战意味着快速、海量的资金支持,因而滴滴迫切需要资本的帮助。2014年柳青加入滴滴,这或许是滴滴公司史上第一个重大转折点,投行出身的她成为滴滴那几年融资并购的关键角色,帮助滴滴在早期的价格战中存活下来。

十年的时间,中国网约车江湖已经发生改变。一方面,司机规模越来越大,订单增速却放缓,网约车变成存量市场;另一方面,有着车企和互联网背景的聚合式平台快速发展,用户选择更多,市场竞争也越大。滴滴需要在大环境和自身处境发生变化的时候重新确立战略目标,梳理业务线。

这封内部信上的人事调整,既是滴滴近年来变化的阶段性总结,也预示着滴滴新一轮变革的开始。

蓝图与实战

程维在2018年接受吴晓波专访时谈到,滴滴不只是要靠资本赢,保持危机感、不断归零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对滴滴的设计图:一个国际化、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推动新能源汽车和配套的服务体系;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滴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滴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据滴滴财报数据,2023年滴滴实现总收入1924亿元,同比增长36.6%,净利润5亿元,首次实现年度净利润转正,经调整EBITA亏损22亿元,而在2022年,滴滴净亏损为238亿元。

降本增效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关键词,滴滴也不例外。其实早在2017年,程维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曾说,“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选择了一个很大的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做到极致去赢的。太多横向和一家投资公司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说是这么说,在其后的几年里,实际上滴滴却在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边界,社区团购、造车、金融。而后市场环境变化,滴滴又不得不重新收缩。

滴滴去年盈利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运营成本的降低,也有向小鹏汽车出售智能汽车业务“达芬奇”等动作的影响。

造车的门槛高,需要大量时间和巨额资金作为支撑,而且现在造车市场内卷加剧,已经有一些品牌撑不下去。对于现阶段的滴滴而言,自己造车的风险收益比已经显著提高。

再比如,2022年关停掉的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曾经单季度就给滴滴带来208亿亏损,也早已不适合需要更加战略聚焦的滴滴。

合理地放弃一些业务之后,滴滴也在投入一些其他的项目。4月7日,滴滴正式与广汽埃安合资,计划明年实现Robotaxi量产。

旧业务,新挑战

更重要的是,滴滴的动作和整体网约车环境的变化有关。据《晚点LatePost》消息,2023年滴滴加上花小猪在网约车市场共计的市占率从约65%回升至约75%,但相比2020年前后的近90%市占率高点,仍有不小的差距。

拥有强大融资能力的柳青在滴滴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于对这位十年搭档的肯定,程维也在内部信中表示,柳青升任公司永久合伙人之后,公司未来不再设总裁岗位。此外,信中写道,是柳青主动提出的卸任申请。

程维形容自己和柳青的关系是“互相交叉换位”。柳青管资本、管“外交”、管职能部门包括人力和财务,程维管业务比较多一点。

柳青毕业于北大计算机本科、哈佛计算机硕士,在高盛投资银行部、直接投资部工作了10年多的时间,同时她还是联想集团创办人柳传志的女儿。在这些背景与能力的支持下,她在入职滴滴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滴滴对快的合并,此后她又主导了滴滴7亿美元的D轮融资,还拉来了苹果的10亿美元投资。这些动作使得当时滴滴的业务发展拥有充足弹药,在和Uber中国的补贴战中胜利,随后完成对Uber中国业务的收购。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动作,是滴滴能够在2020年前后称王市场的基础,为滴滴提供了最安全的外部环境和最充足的弹药库。

但现在的网约车市场早已与十年前柳青加入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方面,网约车市场饱和度越来越高,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57.2万本,是三年前的两倍还多。从订单数来看,2023年全年日均订单2497万单,三年前的这个数字是2100万单。也就是说,司机增加的速度远远高于市场订单量增加的速度。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

另一方面,有着互联网大厂和车企背景聚合平台的崛起正在围剿着滴滴。4月29日,背靠吉利的曹操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3月初,嘀嗒出行与如祺出行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滴滴已经迎来了一批新的竞争对手。

作为应对,滴滴选择聚焦“网约车”业务。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表示,未来三年对中国出行业务分别制定了日单量增长目标:2023年计划增长45%、2024和2025年每年分别增长10%—15%。但滴滴官方并未对该数据的真伪进行回复。

此次柳青退居幕后,可以说既是所有这些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也是滴滴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必然选择。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