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界看车企的“灵魂”之争:生存逻辑比主义之争更重要

观点
2025
04/21
12:32
亚设网
分享

近日,上汽集团与华为鸿蒙智行联合打造的智能汽车品牌“尚界”正式亮相,再次引发行业关于“车企是否该将灵魂交给供应商”的热议。丁科技网认为,从2021年上汽董事长陈虹抛出“灵魂论”,到如今主动牵手华为,这一转变恰恰揭示了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现实逻辑:所谓“灵魂”之争没有标准答案,车企的生存状态和技术实力才是选择发展路径的核心依据。

对于头部车企而言,掌握核心技术自主权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丁科技网注意到,特斯拉凭借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和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比亚迪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形成“技术鱼池”,成为其全球扩张的底气。这类企业的共同特征是:长期研发投入、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对产业链的强控制力。它们选择“单打独斗”,既是为了避免受制于人,更是为了定义行业标准,争夺智能汽车时代的话语权。

当行业变革速度远超技术积累时,合作便成为破局的关键。上汽此次与华为的合作,本质上是将鸿蒙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高门槛技术模块”交给专业伙伴,以此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丁科技网注意到,类似的选择在行业中已成常态:奔驰与英伟达联合开发自动驾驶芯片,蔚来通过与Mobileye合作快速切入高阶智驾赛道。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恰恰体现了车企的生存智慧——在电动化、智能化双重革命中,活下去比争论“灵魂归属”更重要。

华为的入局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供应商与车企的关系正在重构。鸿蒙智行提供的不是单一零部件,而是“芯片+操作系统+算法+云服务”的全栈能力。这种深度协同既不同于传统Tier1的供货模式,也不同于科技公司“颠覆车企”的野心,反而创造了“联合开发、收益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对于缺乏软件基因的车企而言,这或许比闭门造车更接近成功。

汽车产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自研与合作”的路线之争,而是商业化落地的效率之争。丁科技网注意到,丰田通过电装、爱信等关联企业掌控核心零部件,但不妨碍其采购博世的ESP系统;理想汽车凭借增程系统打开市场后,立即加大智能座舱的自主研发投入。这些案例证明,企业的技术策略始终动态调整:在起步期借力合作站稳脚跟,在成熟期通过自研构建护城河,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超卷时代”,价格战与技术战双重挤压下,车企更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尚界的诞生,既是上汽面对智能化焦虑的主动破局,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分层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丁科技网看来,当行业从电动化上半场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讨论“灵魂归属”不如思考“如何造好车”。无论是自力更生还是借船出海,只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值得尊重的商业选择。毕竟,市场的检验标准从来不是技术路线的纯洁性,而是产品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的“灵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