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彩电企业的生命线敲定了

家电
2022
11/11
14:35
亚设网
分享

对于彩电企业来说,接下来的商业生命线不单是市场规模化的出货,还有大屏产品的市场结构占比和份额,以及多显示技术的多场景市场和行业的应用拓展能力。大屏化、多场景化。

这几年,随着年轻一代主流消费群体生活、娱乐方式的持续多变,原本作为家庭娱乐“主角担当”的电视机,正面临着“购买单台化、打开率走低、刚需化流失”等多重考验,这也直接带来众多彩电企业出货量在最近几年间持续走低。


正如一位彩电企业所说,眼睁睁看着中国彩电零售量从5000万台左右一路下滑,先是4500万台守不住,然后行业还想打响一轮4000万台的守卫战,但今年第三方机构预计也只有3400万台的规模,真不清楚接下来3000万台规模能否守住?

对于彩电行业来说,3000万是不是整个产业的“生命线”,外界并不清楚,或许并不重要。但是,对于每个彩电企业来说,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生命线”,或者说“盈亏平衡点”,否则就是“温水煮青蛙”。在家电圈看来,彩电企业的生命线其实很清楚:

一是,聚焦电视机这个硬件业务,要加快大屏化扩张和转型,而不是简单的由硬变软,靠卖广告、应用程序分成等收入,没有足够规模硬件沉淀的用户基础,内容收费没有价值;二是,立足显示技术多样化,实现多场景、多行业、多业务拓展应用,从大屏幕向大显示进军,避免与中小屏、激光投影的无价值和无效率竞争,确立专业化大屏显示的视觉价值。

现在来看,大屏化对于彩电企业来说,不只是经营调结构、谋利润的阶段性抓手,帮助彩电企业推高盈利能力,更是整个企业维持产业发展和经营的生命线。因为,电视只有大屏化才能避开与中小屏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无价值竞争。通过确立大屏电视新的应用场景、用户体验,才能抵抗来自智能投影的低价疯狂进攻,才能守住专业大屏电视带来的极致画质、音质等专业化体验。

大屏电视在今年以来的彩电市场上表现最为抢眼。一是价格不断走低,75英寸已经成为新的主销型号,价格已经普遍跌破3千元,而85英寸开始规模化上量,价格也跌破5千元,98英寸超大屏电视未来还有价格下跌空间,大品牌跌破1万元是否会成为引爆拐点,还需要在2023年观察;二是经营逻辑生变,过去几年很多头部大企业还是要靠大屏拉利润、调结构,但今年开始也通过多品牌、多型号主动抢市场、抢用户,规模化冲量就是要守住企业的规模生命线。如今海信、TCL、索尼、小米、华为、长虹、康佳等,都在加快大屏产品线的完善布局和市场抢夺。

多显示技术的多行业、多场景、多业务应用和推广,这一转型步伐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早就启动”,但受制于行业客户的需求多样性、专业化和整个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产业链路的冗长化,很多企业市场经营和行业拓展还在路上,只是取得阶段性的转型成果。海信、长虹、TCL、康佳、索尼等中外企业的商显公司早已成立,并发展了户外大屏、公司会议屏、商场广告屏、电梯间广告屏等多种业务,但多采取代理商模式,想要快速上量难度不小。比如,海信如今不只是基于液晶显示的商用化拓展,还在推动激光显示的商业化。TCL、长虹等企业同样也在加码显示的多场景、多行业落地。

从彩电企业的维度来看,市场机会不只是家庭消费场景的大屏化,多空间化应用,还有很多行业和领域满足需求,包括教育科学、健康医疗、楼堂馆所、酒店公寓、商务办公、远程会议等一系列多领域、多场景的商用需求,这些领域的拓展才是很多彩电企业调结构、获利润的新抓手。

这几年随着彩电零售市场出货量的一路下行,行业和市场出现不少“看空”彩电企业的声音。这很正常。在家电圈看来,对于彩电企业来说,外界怎么说“重要也不重要”,关键是企业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生命线和商业抓手,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竞争优劣势和定位,才能更好地与行业客户、家庭用户一起成长、发展和转型。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