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美国健身公司Peleton的创始人John Foley曾设想过一个场景:成千上万人同时参加一节健身课。世界上当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健身房,不过10年后,健身课搭上直播的顺风车,成千上万人聚集在同一节健身课不再是一种奇想,而是成为了常态。
1月20日和21日,当红健身博主帕梅拉在Keep进行了两节燃脂派对直播课程,在21日的直播课中,峰值最高时有2.5万人同时在线跟练。
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改变了用户健身的习惯。除了受疫情影响无法在健身房酣畅流汗催发了旺盛的“客厅健身”需求外,国民心智也在逐渐改变——防护措施之外,自身免疫力成为关键的先天屏障。在直播模式的加持下,健身生意的“钱景”柳暗花明。
疫情期间,Keep、超级猩猩、乐刻等健身品牌都开设了线上健身直播课。麦肯锡在《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中指出,疫情之后线上健身用户增长为23%。其中有6%的用户在疫情后更多使用线上健身,3%的用户刚刚开始使用,而有意继续线上健身的用户为60%。
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运动健身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云健身用户预计已达2.61亿。而随着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健身的诸多优势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数据还将迎来强劲增长。
用户云健身习惯的养成,也影响了健身领域的发展方向,一些更匹配家庭健身需求的细分赛道选手快速做大。聚焦家庭场景的动感单车和跑步机品牌Peloton在2020年市值翻了6倍,Nike旗下的在线健身应用Nike Training Club在年初主推了适合窄小空间的健身计划。苹果公司也在部分国家先行上线了付费健身内容服务Apple Fitness+,鼓励人们跟随手机或者智能电视上的健身导师一起运动。
体育产业一片萧肃,但涉及互联网与智能的健身公司仍然受到资本青睐。1月11日,Keep宣布在2020年12月底完成的F轮3.6亿美元融资,估值成功站上20亿美元大关。这一轮融资创造了近年国内运动科技领域融资的金额纪录,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等跟投,腾讯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长期关注内容生态的投资人吴昊认为,这次融资相当于软银对Keep有望做到运动科技领域第一“盖章”,同时也代表投资机构看好Keep目前以家庭场景切入的“智能硬件+内容服务”的商业模式,“做工具的天花板很明显,Keep目前探索的商业模式显然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在线健身的主要受众存在于家庭健身场景,据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峰会的数据,我国健身人群中超过75%的人使用在线健身App,这其中在家跟随视频运动和打卡的比率合计占到了90%以上。而我国健身渗透率依然落后于全球近3倍,这意味着家庭健身场景是一块以肉眼可见迅猛增长的大蛋糕。
在家庭智能健身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一步细分化,以华为、小米为首的智能硬件公司和以Keep、咕咚为首的在线平台分别代表了国内家庭智能健身行业的两大类,各类企业都在家庭智能健身领域逐步深入谋划布局。
一场新的“客厅大战”开始了。
“内容为王”也适用于健身领域,2020年,各视频平台纷纷增加了侧重健康健身的内容,“运动健身了解一下”的宣传语也从地铁口转到了抖音、快手、B站、西瓜、Keep……
作为在线健身App的新对手,视频平台在UGC与PGC内容、流量与用户心智方面,都占有一定优势,无论是长视频还是中短视频平台,都拥有过亿用户量,而且具有社区属性的快手、B站用户粘性都很高。
不过,这场竞争就像一场长跑比赛,在进入中程后,垂直社区开始秀出肌肉。
吴昊指出,“对于泛内容平台来说,健身只是其中的一个频道,随着人们的需求逐渐细化,用户会越来越多偏向专业化内容。”作为在线健身领域的独角兽,Keep崛起于内容匮乏、缺少健身标准化资源的时期,聚合的健身课程为Keep赢得了大量用户。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资源聚合本身已经不是门槛了。用户对于健身过程中需要的陪伴与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使Keep在泛内容平台还以录播短视频为主时,推出了互动性更高的直播课。2020年12月,苹果正式上线了Fitness+ 服务,在美国市场的定价为9.99美元/月,按年订阅是79.99美元,所有用户都将获得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其他首发市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和英国。
除了健身内容,Fitness+ 还打通了健身教练资源。并且,用户在使用Fitness+ 的过程中,可以通过Apple Watch监测身体状态,心率、卡路里消耗量等数据也会实时显示在iPhone、iPad或Apple TV上,定制的健身课程会同步在这些设备的屏幕上显示。甚至,还可以通过它来销售健身器材,目前部分地区的苹果官网上已经开始出售瑜伽砖和瑜伽垫,可以配合Fitness+上的教程,帮助用户进行锻炼。
这与Keep在2020年8月推出的动感单车+直播课如出一辙,通过“智能硬件+直播教练”针对性辅导,形成了服务闭环,也让硬件更加出圈——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Keep单车销量接近2万台。Keep称,购买单车硬件的用户,单车周课程使用频次已经达到3次以上,用户生命周期也有大幅提升,且数据仍在快速上升。
这种以智能硬件为切口,加上付费内容服务、辅之以运动器材的思路,也是国内很多智能硬件公司打入健身领域的操作思路,华为的HarmonyOS,、OPPO、vivo和小米目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入局。
有观点认为,智能硬件巨头动辄出货上亿,拥有巨大的终端流量,当他们开始重视健身方向的产品和内容时,想象空间巨大,场景更多,而这是Keep这种垂直类应用难以匹敌的。但吴昊表示,对于巨头们来说健身类的产品与内容不会成为优先级项目,当Keep在健身人群中扎根足够深,用户将会更相信其专业品牌。
对于Keep这类运动科技健身平台来说,相比那些垂直健身器材企业,依旧有很大的优势。作为以数据分析为用户定制详细内容服务起家的软件,它们对于客户的需求要比操作系统更了解,在布局市场式将处于领先地位。“即使有阿迪耐克这些强势的全品类运动品牌,但是依旧有lululemon跑出来,只要稀缺性够高、扎根够深,垂类品牌依旧有很大的机会。”
Keep被软银“盖章”,被投资机构认可,不仅是因为其在在线健身领域的头部地位,更多是因为它能为家庭用户提供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围绕吃穿用练进行全维度布局,这是跨界玩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随着PUGC内容不断扩张及直播业务的继续深入,Keep的平台化属性日益凸显,其盈利模式也逐渐清晰,客厅里的新战争无疑会更加激烈。
参考资料:
《家庭健身市场亢奋期后,Keep选了一条什么路?》,财经
《Keep熬过冬天,但互联网健身的生意依然不好做》,连线Insight
《Keep估值超20亿美元,是什么让健身这么值钱?》,碧根果
《路里是个大生意,巨头和独角兽不想小打小闹》,财经故事会
《5年估值80亿美金,寻找中国版 Peloton》,36氪
《“健身界的苹果+奈飞”:Peloton的创业故事》,范阳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