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陆离
监制丨阑夕
前几天,“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登上热搜,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顺利完成,这引发了社交网络刷屏关注与热议。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拼多多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其荣膺这一最高规格集体表彰背后,是电商对于助农扶贫的重要贡献已经获得高度认可。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000061,股吧)网络销售额高达近4000亿元,帮助中国提前一年实现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如今再来复盘助农扶贫这件所有人都会关心的大事,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的成绩,也看到了可能的未来。
从助农事迹看助农扶贫的重要意义
助农与扶贫之所以是可以放在一起说的一件大事,是因为助农与扶贫不仅都关系着国计民生,很多时候两者更息息相关乃至互益同行。
这取决于赋能三农与扶贫工作的高度贴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亿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约3亿是农民。而受传统农产业“靠天吃饭”生产分散、生产链短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流通链长导致损耗率高加价高等痛点影响,贫困地区和农产业带很大程度上呈现相互覆盖的状态。2020年,拼多多实现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在稳居国内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的同时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基于此,拼多多已经交出了一份惠及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动脱贫人数超百万的助农扶贫优异成绩单。
拼多多关注三农的现在与未来
助农和扶贫都是苦活累活,诸如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差,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多种问题交织影响,是贫困在部分地区根深蒂固的根本原因。
因此“输血”从来都不是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好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扶贫工作形成规模化、可持续甚至可复制的方法论。站在企业角度,拼多多的助农扶贫策略既着眼现在,也关注未来。
简单地说,拼多多提出了“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策略,讲求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探索科技扶贫应用+创新产业扶贫产品”的完整体系,让脱贫模式规模化、可持续。
具体来看,主要围绕产业改造、人才培养与科技革新三大维度展开:
其一,依托“农地云拼”等创新体系,搭建多对多流通渠道,解决小农作业零散化问题,通过剪除中间冗余环节拉近供需两端距离,有效开拓市场空间,赋能传统农业结构革新,帮助农家商户获得更多收益。
2018年,拼多多推出针对农产品上行的“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山村直连小区”模式和“多多农园”计划,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农地云拼”技术创新体系,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连全国大市场。
以云南人参果为例,此前原产地农户分散种植,只有少量农户自行在网上小范围售卖人参果,这一产品默默无闻到甚至没有进入中国水果名录。
自2017年在拼多多的帮助下,人参果不仅在网上热销,更直连原产地与消费者,大幅缩减中间环节费用,农户能够挣到更多钱,消费者也能享受更为优惠的价格,主产区云南石林县的种植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10万亩,带动当地种植户收入增加10倍。
时至今日,“农地云拼”体系支撑下,拼多多平台单品订单量10万+的爆款农产品超过了1500个,打造出了云南雪莲果、广西百香果、新疆小红杏、大凉山软籽石榴等众多网红水果,带动了更多边远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
其二,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新农人的人才引入机制和本土培育机制,搭建系统化的新农商培训体系,强化三农人才支撑,践行扶贫先扶智。
传统农民群体对新零售、智能化、信息化的认知了解不足同样是影响农产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群体进一步致富的关键。
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在去年11月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结合“十三五”期间农产品电商商家数量、农产品电商销售复合增长率估算,未来五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
而拼多多早已着手人才培养,早在2015年,拼多多就提出了“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2018年又创办“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已经实现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覆盖全国21省的所有贫困地区。去年下半年又开启新一轮10万新农人培育计划,持续向农产业输送人才,助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
其三,与知名学府、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引入AI等前沿技术为农业创造更多附加价值,乃至为三农拥抱智能化、信息化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输送人才的基础上,拼多多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更多前沿技术赋能农产业,为农产品深加工,创造更高附加值带来更多可能。
比如去年7月,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发起“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请众多青年科学家、顶尖农业人士参与进来,结合劳模经验与前沿技术,探索更加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再比如去年10月18日,拼多多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建设精准农业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并共同发起“建设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融合扶贫助农新模式。
不难看出,拼多多为助农扶贫所做出的努力并不局限于以电商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规模的大幅提升,更在与渗透改造传统农产业,为三农加速拥抱更美好未来搭桥铺路。
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并行不悖
如今看来,拼多多作为国内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积极参与助农扶贫既创造了更可观的商业价值,也充分践行了企业的社会价值。
在商业价值层面,这已经为农民商户、平台和消费者都带了新的福祉,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格局,这甚至可以延伸影响到更多领域。
在社会价值层面,这不仅为供给侧农民商户带来更多利益分润,随着农业产业链趋于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将进一步消弭诸多痛点,最终催化数字农业的诞生,让所有产业参与者都能受益,不只是脱贫更要小康、要致富,这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落点。
在这一过程中,拼多多要走的是一条互联网模式的“逆行路”——把业务做重,要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农民农产业问题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更要发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成为农产品上行最大平台通道,还要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但最终拼多多也会因之受益,在本次成为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三家互联网企业之一以外,拼多多活跃用户、成交额等核心数据能保持高速增长也与其在三农领域的扎根深耕息息相关。
这正是强调社会价值和长期价值所带给一家企业的正向效应。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拼多多助农扶贫只是举国上下重视三农发展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虽已收官,电商助农却没有终点,这也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协力奔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阑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