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直播间,也在田野间

快报
2021
03/08
12:41
亚设网
分享

年轻人返乡“务农”

土地让有价值的东西和没用的东西显而易见。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新审视土地以及它带来的价值,有一批人已经行动,从城市返回田间,以新的工具和方式,创造过去未曾想象的价值。

庞志玉、王雄、何爽、赵闫是其中的四位年轻人。他们来自四个不同的城市,广西玉林、云南石林县、四川大凉山、新疆。原本,他们已经离开故乡的土地,到了大城市,求学、工作、生活,有甚至在异国拿到了绿卡。四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却在同一时期,返回各自的家乡,回到了田间,从事了不被人看好的农业。

庞志玉种百香果、卖百香果,王雄种人参果、卖人参果,何爽种石榴、卖石榴,赵闫种枣、卖枣。他们现在是各自家乡的“名人”,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他们不仅在土地里重新找到了价值,还带动了自己同乡,创造更大的价值。这背后,是他们被新消费趋势眷顾,更是他们擅长洞察新变化,巧妙地借助新工具,通过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带来的好处,在土地上重获和创造价值。

2016年,28岁的庞志玉从大城市回到广西玉林和几个兄弟凑了2万块,在拼多多上开店,“玉林百香果”,从村民的百香果果园里挑果,收货、分装,到打包、发货,亲力亲为。2019年,“玉林百香果”已经卖出1500万斤百香果,日订单量稳定在4000单以上,总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同时也带着村民和卖家找到新的销售和致富方式。

2016年,刚大学毕业一年的王雄发现新的市场:直接到产地采购水果、自己销售,利润才能把握在手里。他发现石林县人参果收购价低,而人参果市场没有打开,又耐储运,于是选择它到拼多多销售,没想到,成功了。仅两周,王雄店铺的人参果日销量就达到5000单,每天卖出近20吨。火爆的效应扩大了云南人参果的知名度,当地诸多商家跟进,2018年拼多多上的商家卖掉了了石林县西街口镇近二分之一的人参果。

2017年,95后何爽从东方航空(600115,股吧)辞职回到大凉山,曾经的空姐种起了石榴。在拼多多上学习了资源、流量、技术上的运营,订单越来越多。2019年何爽的石榴订单销售超过了130万单,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

2017年,在澳洲留学且拿到了绿卡的90后赵闫,回到故乡新疆,和两个弟弟一起成立“阿拉尔三颗枣农民合作社”,专职做新疆红枣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人在拼多多开了两家店铺,卖干果和鲜果。2020年,赵闫的电商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同时成功带动周边七八十户枣农转型,辐射的红枣种植面积达3000亩。

其实,在这波年轻人返乡“务农”潮里,庞志玉、王雄、何爽、赵闫只是其中四个年轻人而已。2020年9月,王秀梅、任乐乐和张颂作为85后“新农人”代表,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直播现场,聆听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现代农业的展望和寄托,随后话题“袁隆平号召更多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登上热搜。王秀梅在直播间卖家乡土特产、任乐乐在直播间卖家乡的松花蛋、张颂在直播间卖海鲜,他们也是在这波年轻人返乡“务农”潮里三个年轻人而已,他们在实现财富增加的同时,也展示了自我的价值。

年轻人从城市回到家乡,抓住新电商新消费方式带来的好处,有了新的身份,“新农人”。他们背后是拼多多这样的新电商,在前端,通过“拼购”把消费端分散、临时性订单变成农户长期稳定的订单。新的销售模式,推动了小农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产地直发和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层层分销、困难重重的销售渠道,农产品(000061,股吧)从农商手里,直接卖给了消费者。而这套新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方式,让这波年轻人看到了创业的新机会。所以有庞志玉、王雄、何爽、赵闫、王秀梅、任乐乐和张颂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务农”。

培养10万新农人

说是“务农”,其实是年轻人在创业。为年轻人提供比较大概率创业成功的,是拼多多。

拼多多前身拼好货以水果等农产品起家,通过改变农产品上线难点,拼多多改变了农产品的卖货方式,打造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系统。持续发力下,2018年以来,拼多多成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拼多多的做法,致力于帮助农民和当地打造好的农产品以及通路。拼多多称,除了产品和技术体系的创新,也要扎根于乡村,希望从人才、产业利益上实现全面造血式助农。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在农业、以及培养新农人、新农商上的举措。

2015年,拼多多提出“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根据介绍,“新农人”很大程度上是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需要做很多新基建的工作:梳理整合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地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

2018年,拼多多创立“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在此基础上,平台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大规模推动,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

2019年,拼多多推出“多多农园”,目的是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河豚智库的创始人李东成称,“多多农园”从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从源头上发起一场革命,期望重塑整个产业链条,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庞志玉、王雄、何爽、赵闫、王秀梅、任乐乐和张颂等年轻人,便是在这一波推动下,从城市返回家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新农商”。根据拼多多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拼多多已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让贫困地区有产业、有利益。

拼多多还在农业上继续耕耘。2020年拼多多举办草莓种植赛,这是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与农业结合的比赛。当时参赛的选手告诉投中网,拼多多为他们提供了前端——通过拼团获得消费者的需求数据,他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转而培育更好的草莓产品,再把最终结果,即种植一款市场喜爱的草莓所需要的“参数”给农商,加以种植和生产。

“比赛的目的并不在于输赢,而是通过老一代农人和新一代技术的同台,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事生产结合,为中国众多的农产品产业带和小农户,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易于操作的数字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高级总监公泽如是告诉媒体。

2020年10月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在内部讲话中指出,拼多多要在农业领域继续做大量重投入和深度创新,未来拼多多全员都要“开启硬核奋斗模式”。未来,拼多多将继续在百亿补贴、新品牌计划、农产品上行、产品迭代等领域投入。

“希望的田野”,新农商在拼多多

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称,2025人才缺口将达350万。而现在,拼多多正在为这一缺口做自己的贡献:正迅速成为最大人才兴农平台。

年轻人返乡务农,成为新农商,背后是拼多多的基础建设:连接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端。拼多多的CEO陈磊称,农业是一个触及人群最广的行业,未来,拼多多将进一步投资于农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业务,加速农业产品的网上零售渗透率,为农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对于年轻人返乡“务农”潮,《东方时评》如此评论:从打工族到“新农人”,沧海桑田的历史总是在每一轮嬗变中转身。现代农业之时髦与创新、现代农村之辽阔与潜能,早就摆脱了“土”与“苦”的悲怆印记。

10万新农人“拼”出1200万新农商,带动了脱贫攻坚,也承接起乡村振兴的责任。2021年,拼多多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拼多多依托“农地云拼”等技术创新体系,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而农业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推动力量, 具有关键性作用。

庞志玉、王雄、何爽等返乡的年轻人,选择在农产品领域创业,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推动农村发展的一股坚不可摧的新生代力量。

陈磊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曾说,“在投身扶贫助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的田野。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