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Keep合伙人刘冬:已实现盈利 去年消费品销售额达10亿

快报
2021
04/23
12:34
亚设网
分享

对话Keep合伙人刘冬:已实现盈利 去年消费品销售额达10亿

在“Keep 2021 春响发布会”上,Keep合伙人、副总裁刘冬对新浪财经在内的媒体透露,2020年Keep在消费品业务上的销售额已达到10亿。

在刘东看来,过去6年Keep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移动健身工具阶段;第二,运动消费品牌阶段;第三,尝试平台化的阶段。“如今,Keep正在往平台化的方向演进,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多元”,他表示,与运动品牌从运动场景拓展不同,Keep尝试以消费场景为半径,规划用户“吃、穿、用、练”运动生活产品品类。本次发布会上,Keep同时推出全新升级的三大精品IP课及Keep智能动感单车C1 Pro、Keep手环B2会员特享版两款智能硬件产品。

截至目前,Keep已经从健身课程、会员服务,逐渐扩展至服装,再到与课程、内容、数据全面打通的智能运动器械。目前Keep 逐步用产品解锁运动场景,服务用户运动生活。

谈及会员服务,刘东表示,“线上是我们最大的投入,而会员是一个高毛利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所以它是能够cover费用的。其实复购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量,此外,着力于发展食品和服装,是看见这两个品类的优势,也就是毛利比智能硬件更高一些。”

“消费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户的复购和高频次消费。”谈及低卡食品、健身服装以及其他运动生活类产品,刘冬表示,“用户买一台动感单车,可能一两年也不会买单车了。但是用户会因为运动而买服装、买食品,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复购增量。”

不同于此前“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运动空间收入、线上收入和轻食收入”五个维度的营收模式,Keep最新的营收方式分为三块,主要是消费品的业务、广告业务和会员业务。

当被问及Keep盈利的计算方式,刘冬表示,“Keep最大的投入在于线上App,将线上App的支出计算在内,整个公司经营成本都包含在内,Keep依然盈利。”

此外,刘冬还表示,Keep 2020年消费品的销售额达到10亿。“10亿是消费品的部分,没有包含线上的业务和广告的业务。三块业务综合来看,(营收)第一个消费品业务,第二是广告业务,第三是会员服务业务。”

“未来是否要持续盈利,需要看Keep的未来规划。”尽管如此,刘冬表示,长远来看Keep还是会在智能硬件、AI技术等方面的的研发上继续投入。“如果你不做,别人会切入这个赛道。那么Keep之前的洞察,别人也在洞察。Keep很有可能被弯道超车。”

对于上市相关的问题,Keep表示,“有关上市,现在还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透露。”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Keep已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投后估值20亿美元。在F轮融资之前,Keep已经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包含腾讯、晨兴资本、BAI、GGV Capital 等基金。(刘娜)

以下是对话原文:

问:Keep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不知道能不能公布具体的营收占比,哪一块是营收大头?

刘冬:10亿是消费品的部分,没有包含线上的业务和广告的业务。三块业务综合来看,第一个是消费品业务,第二个是广告业务,第三个是会员服务业务,其实我们是这三个部分组成。

问:消费品的业务在整体的营收上大概占到多少?

刘冬:比另外两个业务加起来会多一点,消费品还是靠规模,但会员的业务利润会更好一些。

问:像消费品的其他品类,比如穿戴或者食品方面,还是会坚持自营模式吗?

刘冬:目前还是会坚持自营模式。从想要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来说,优质、专业、轻松买、跟着练,这里面有很多维度去拆解。比如,轻松买是什么?它对于运动产品不算是一个高频的东西,不像我们买日常品牌挺了解的,我也挺了解电视机的。但是运动来讲,去哪儿买,怎么买,怎么挑,多少钱,消费决策是Keep想要去提供的服务形式之一,所以只能坚持自营,坚持自营产品的定义、定价,才能够把这个体验和感知做到一致。所以,我们目前会坚持做自有品牌的模式。

问:Keep从1.0到2.0阶段做了好多商业化的尝试,中间也出现了坎坷,比如像Keepland、包括魔芋粉、运动内衣方面。尝试商业化变现方式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刘冬:如果讲困难,讲一些自己走过的弯路吧。

比如说,我们在做服装的时候,在当时从战略规划上来讲服装是很重要的,这个品类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最终要走到线下零售的话,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类。但是在当时来讲,整个运动行业有点偏向去做运动生活,也就是设计感。

刚才我一直在强调,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对用户的需求掌握的特别精准。当你做到设计感的东西的时候就因人而异了,再加上渠道的结构,今天我们的线上电商是直面用户的,但对李宁这种传统品牌来讲有分销商,有各种选品会,渠道会有层层容错的机制。其实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我们又回过头来重新从功能性的服装出发。

当你做到瑜珈,做到跑步,做到运动bra的时候,你会发现对面料的舒适度,这些东西是相对标准的,所以这个算是消费品走过的一点点弯路,但还没有到致命的程度。我们还是能够调整回来,以用户的诉求为核心,不断地去找到用户怎么挑、怎么选择、减少他的决策,这个可能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

问:目前Keep所售的代餐产品的销售状况如何?在未来的代餐产品上有没有更深入的计划?我了解到,2018年曾尝试过轻食配送的服务,未来有没有尝试发力线下?

刘冬:第一个问题是品类会不会有扩充。我们现在是从吃、穿、用、练来规划。在练或者是用上面,会涉及到很多商品的品类不同,但我们目前还是聚焦家庭场景。像篮球、足球,每块都很大,但我们没有去涉及这个领域。

我们还是以自己的用户为中心,我们的用户还是更多的在家庭端。我们认为,在家庭场景的方案解决到足够好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做篮球或者足球这种品类的,所以在品类的拓展上是有一些节制的。

第二个问题轻食。它是一个快消品,需要不断地去触达用户,把最新的口味告诉他。不会像买一个哑铃,我来搜一下,评测一下哪个好。

其实食品挺难的,但我们现在的规模还是超过了1个亿,对于一个新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我们觉得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基于用户在练的过程中也很关注热量的摄入,我们可能会从肉类、蛋白类、麦片类和魔芋类,让品类的种类更丰富一些,不至于吃腻,可以不断地去换着吃。

在Keep App 的功能上也会有吃、练结合。对于运动的用户来讲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当你开启运动一周看见效果,大概就能坚持下去,所以在第一周的时候通过食品和运动能够让他取得成绩,是这么一个出发点。

问:1月份有一个融资,这一轮的融资主要是哪块的业务?今年还会不会有新的一轮投资计划?

刘冬:融资今年已经看见了投入。

比如说对于直播课的投入,其实还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形态,我们对于精品内容IP的投入,引入国际的精品内容,我们在消费品对于智能硬件AIoT的投入,都是我们上一轮投资的方向。

今年暂时没有融资计划。

问:咱们有出镜子的打算吗?坊间有传闻会。

刘冬:我觉得镜子是一个特别具象的产品形态,如果去做反馈,可能通过镜面给自己反馈。从我们规划的方向,包括我最后一张大的 Keep 消费品全家福是我们想要做的智能产品,我们可能会更多偏视觉上怎么去提升,也许它可能不是镜子,也许可能是AR,终究是视觉的提升,镜子是一个特别具象的产品方案。在我们规划的蓝图里面,我们还是从上往下去梳理:我们自己总结为变因的方向上去布局,视可能是一个变因,传感器可能是一个变因,内容是一个变因,游戏化的内容可能是一个变因。

问:去年传闻 Keep整体已经实现盈利,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准确?如果属实的话,是什么口径的盈利?Keep达到盈利还是挺让人惊讶的。如果有盈利,到今天盈利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吗?

刘冬:事实是盈利的,基本上把公司整个的经营都包含在内了。你可以这么去理解,线上是我们最大的App 投入,当有了会员线上收入的时候,会员是一个高毛利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所以是能够涵盖住这部分费用的。

另外一部分,消费品从吃、穿、用、练上来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增加用户的复购。今天买一台单车,可能一年、两年也不会买单车了,但是你会因为运动而买服装,因为运动而买食品,其实复购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量,再加上食品和服装的毛利肯定是比智能硬件要好的,整体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

第二,我们的用户就是Keep App 用户,我们可能需要像其他消费品的增长一样,像完美日记的那种增长方式。整个发展还是比较良性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也确实比较容易盈利。但我们是不是要持续盈利,取决于我们未来的规划。我们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是要做一些投入的,因为我们从战略上已经清楚从平台上、内容上、智能硬件上就是要做这件事情。

问:2020年初Keep曾经提到,2019年的消费品业务大概能达到10亿规模的盘子,包括硬件、服装、食品。刚才发布会上也提到了最新的年销售10亿+,有什么样的区别?

刘冬:2019年年底的时候,当时的口径是从一个自然年来看,因为月销是逐渐上涨的,从自然年的情况来看,已经到了10亿的规模,10亿背后就是产品的体量和渠道的势能。刚才讲的10亿的规模是指去年一年的10亿+,可以理解为,2019年年底算12个月有点包含2020年,但2020年可能是一个最终的数字。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