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来了

快报
2021
06/15
20:31
亚设网
分享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正式推送,意味着鸿蒙生态将正式启航,加速驶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带来千亿级的投资机会。

本刊特约作者  王锐/文十年磨一剑,走过了9年研发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终于开始了大规模推送。6月2日晚,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如期举行。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采用“微内核”结构的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HarmonyOS2,并发布全球首款搭载HarmonyOS2的旗舰平板HUAWEIMatePadPro及HUAWEIWATCH3等多款智能产品,引发全球关注。HarmonyOS打造的初衷是为万物互联时代而生。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随着每个人身边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我们已步入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每个人、每个设备都是万物互联大陆的一部分。”“今天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时代,华为带来了全新的HarmonyOS系统,可以搭载在手表和平板上,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其他IOT设备链接。”余承东表示。据悉,HarmonyOS2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分布式”,只需一个系统,应用和数据可以跨设备无缝流转,无论是文件、视频还是音频,而且这种流转是基于操作系统的系统服务层和应用框架层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的SDK对接;二是“原子化”能力内嵌在系统内,免下载APP就可以实现多终端卡片应用,用户交互更直接更便捷;三是性能的提升,基于“动态空间管理”和“全套图形栈”以及“多任务内存调度优化”,可以实现新设备的全新体验和老设备的操作流畅提升。实际上,鸿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它的目标是万物互联。与手机Android(Android系统)不同,鸿蒙系统是面向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以手机操作为主,链接汽车、智能音箱、可穿戴等设备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与Android等系统具有根本性不同。即HarmonyOS创新多设备交互,让消费者操控多个设备像操作一台设备一样简单。鸿蒙操作系统的推出,背后是华为“1+8+N”的战略。其中1,指的是智能手机这一入口, 8包括平板、PC、穿戴、智慧屏、AI音箱、耳机、VR、车机,N则是其他硬件厂商参与的泛IoT硬件生态。目前来看,华为正在发力第三部分,即与更多硬件厂商合作,也是为了加速鸿蒙生态的建设。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厂商,这意味着更多的商机。据报道,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家应用和服务商、1000余家硬件设备厂商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当中;产品支持方面,已覆盖华为品牌设备2亿台、第三方品牌IoT产品1亿台,目前已有超200个主流手机APP支持鸿蒙。鸿蒙生态圈还将随着物联网的爆发而不断扩大,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将高达91亿个,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设备将达到252亿个。2018年中国物联网连接规模为23亿,预计2022年物联网连接规模将达到70亿。万物互联时代逐步来临,全场景正是鸿蒙的核心能力,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数据分布式管理和任务调度,从而实现多设备下的数据存储访问、共享,满足全场景、多设备的需求。鸿蒙系统的快速发布,一方面是华为应对美国技术 “制裁”、“ Android断供”等一系列危机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华为万物互联的“野心”,在移动端的重心转向软件和生态。而鸿蒙操作系统的重要商业价值在于,提供了更多的“连接”,从而提升了华为硬件生态的附加值和内涵,将会实现华为系列硬件产品的互联乃至智慧城市的万物互联,并带动华为软硬件生态持续繁荣。中信建投表示,根据公开数据和测算,2025年中国IOT设备连接数120亿个,鸿蒙渗透率将非线性增长,相对保守假设鸿蒙2025年渗透率20%,测算2025年鸿蒙硬件市场空间1308亿元,软件市场约为硬件的25%,总市场规模约为1700亿元。鸿蒙是什么?

鸿蒙意为宇宙开始形成前的混沌,鸿蒙上线意味着,从零开始,开天辟地。信息化建设的自主可控是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操作系统则居于信创生态核心地位。自 2012年开始规划以来,鸿蒙已有近10年历史。

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回顾操作系统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从DOS到Windows,2000年以后手机进入智能时代,现在我们进入万物智能时代。现在的问题是设备很分割,手机、PAD、手表、车都有操作系统,很多智能硬件续航能力很小,对操作系统要求更高。

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面向全场景(移动办公、运动健康、社交通信、媒体、娱乐等)的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OS应运而生,能够支持多设备,多硬件,搭载平板、智慧屏、手机、车机,以及广泛的智能设备。

对于鸿蒙系统,国泰君安认为,首先鸿蒙不是一款单纯的手机操作系统,而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创造新的商业空间,在现有商业空间上去瓜分蛋糕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而创造新的商业空间,核心就是要与产业转型的机会配合好。

根据国泰君安研报显示,在过去PC互联网时代,微软Windows操作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苹果MacOS位居次席,截至2010年四季度,二者在PC操作系统的市占率分别是92.55%和6.17%,合计达到98%以上,截至最新的2021年一季度,二者市占率分别是74.3%和15.94%,合计依旧维持90%以上。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却落伍了,谷歌Android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份额不断攀升,在2016年四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时,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占率首次突破70%,达到71.61%,苹果则依靠在手机市场新推出的iOS操作系统拿下18.95%的份额,二者合计达到90%以上,此后二者的竞争格局几乎定型,截至最新的2021年一季度市占率合计达到99%以上。如果将PC、平板、智能手机放到一起综合来看,谷歌Android也是在2017年一季度第一次超越微软Windows成为世界第一大操作系统,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误判影响不可谓不大。

国泰君安表示,复盘操作系统发展史,可以发现一旦某一赛道操作系统的市场格局确定之后,后来者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Android在手机端非常强势,但它还是无法参与到PC市场的竞争中(即使少数笔记本支持Android操作系统,也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后来者需要挑战的是先行者整个行业生态,现在全球范围内Android的开发者数量达到2000万,iOS开发者数量达到2400万,后来者想要革这几千万人的命,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微软WindowsMobile、三星Bada、阿里YunOS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放眼当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触顶后连续4年下滑,在2015-2017年拼多多、抖音等APP上线以后,最近几年几乎已经没有新的爆款APP再面世,这一切都意味着3G、4G通讯技术变革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走到顶点,但是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进程还会继续发展,那下一步产业趋势一定就是所有设备的智能化、互联化,也就是万物互联的IoT时代的到来,如果有新的操作系统能够把握住万物互联的机遇,降低软硬件结合的门槛,那么就有可能培育出一系列基于边缘硬件的爆款创新应用,从而把握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行业生态话语权,而这正是鸿蒙所瞄准的市场。

中金公司也认为,鸿蒙的目标不是替代Android,其愿景是实现万物互联。随着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联网终端种类快速拓展、数量成倍增长,传统操作系统存在软件生态封闭、无法跨终端共享、代码冗余、安全性欠缺等问题。对于IoT硬件厂商而言,由于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接口,不同厂商的产品割裂,下游消费者需要下载大量APP、步骤繁琐、体验不佳。市场需要一个开放的新生态、一个面向万物互联新时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统,这也正是华为鸿蒙的目标。

国泰君安表示,但是手机依旧是实现万物互联最重要的一个拼图,所以华为用1+8+N的战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全场景覆盖。2012年鸿蒙在华为中央软件研究院内部提出来之后最开始的定位便是面向IoT的操作系统,首要目标是用一套系统弹性搭载在各种大大小小的IoT硬件设备上,实现各IoT设备的系统统一。不过由于当时华为的工作重心仍在通讯设备上,最初鸿蒙操作系统在华为内部的优先级不够高;随着华为消费者业务体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华为前几年开始布局的智能手环、手表、音箱等IoT设备的快速增长,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核心高管层自然而然的开始关注更底层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研发,以把握业务发展的根基;在中美科技对抗加剧、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内制裁后,华为“被迫”决定将鸿蒙系统快速应用于手机业务上。

同时从业务逻辑上来分析,手机也应该是各类IoT设备中优先级较高的一种设备,因为手机与人的交互频度是分钟级,智能手表通过持续消费习惯的培育与人的交互频度也有显著提升,平板、电视、车机等跟人的交互频度是小时级的,相对较为高频,而其他热水器、料理机等泛IoT设备跟人的交互频度可能是天级的,一天甚至多天才会使用一次。IoT设备与人的交互频度决定了它的流量价值,决定了它与人的距离,因而手机始终是实现万物互联的最重要一块拼图,可以给整个万物互联时代的“超级终端”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和更自然更贴近于人的交互方式。

所以华为提出了1+8+N的战略,通过HuaweiShare实现各类设备互联互通,作为一个硬件领先的科技巨头公司,这其中1+8是华为会自己下场去做的,而N则是交给不同的硬件生态合作伙伴去开发生产。

国泰君安认为,在Android已经成为手机这个中心城市市场事实标准的背景下,鸿蒙直接去做手机市场的意义不大,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就得做手机的鸿蒙也得先兼容Android生态,因为现在的手机开发者是不希望再去开发第三套东西的。真正培育鸿蒙原生的应用生态,还是得先切入其他IoT硬件设备市场,引导开发者开发基于鸿蒙原生的IoT应用生态,最后再反哺手机鸿蒙原生生态,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帮助鸿蒙实现全场景覆盖。

鸿蒙来了

鸿蒙核心优势

Harmony OS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移动办公、运动健康、社交通信、媒体娱乐等)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 OS作为划时代的万物互联操作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微内核的,以分布式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分布式多端智慧化操作系统,能够将硬件能力与终端解耦,通过分布式软总线连接不同终端,让应用轻松调用其他终端的硬件外设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满足了全场景智慧时代对操作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鸿蒙系统的核心优势,国泰君安表示:其一,鸿蒙微内核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更顺应万物互联时代的需求。

根据华为公布的鸿蒙操作系统架构图的内核层级,当前阶段鸿蒙的内核子系统是Linux宏内核、LiteOS内核、鸿蒙微内核等多个内核混合的设计,其中Linux宏内核同样是Android OS的内核,这也是鸿蒙系统可以快速兼容Android应用的主要原因;Lite OS内核是华为专门针对IoT设备研发的轻量级、低功耗操作系统内核;鸿蒙微内核则是鸿蒙系统未来将主要采用的自研核心;鸿蒙操作系统可以针对其运行设备的不同,选用最适合的内核,为上层提供基础操作系统能力。

根据国泰君安的推测,鸿蒙系统目前在手机等高算力设备上还是主要使用Linux内核,鸿蒙微内核作为正处于快速开发阶段的备用内核未来可能逐步替换其他内核,这也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正常过程。微内核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简化内核的功能,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如多进程调度、多进程通信(IPC)等,将原先宏内核包含的不少系统服务(如文件系统、虚拟内存管理、网络协议栈等)放到用户态应用,变成一个个服务,等待其他应用的请求。这样的好处的系统服务模块化、可插拔、易于拓展、安全性更高等,且经过技术的长期发展目前微内核的性能表现已经不亚于宏内核。

此外,鸿蒙把微内核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上升到系统服务层,系统服务层是操作系统核心能力的聚合,鸿蒙将其分为适用于各类设备的基础能力以及面向特定设备的三类专有能力,根据不同设备形态的部署环境,后三类子系统集内部可以按子系统粒度裁剪,子系统内部还可按功能粒度进行裁剪,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操作系统的量级可以自由变化,硬件开发商可以根据自身硬件的算力需求来选择要使用哪些代码,小到一个128KB内存的IoT模组,大到一个12GB内存的高端智能手机都可以采用这套核心系统,一个操作系统实现通吃。

而操作系统的模块化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巨大的任务,需要有能力且有决心的巨头公司做投入,华为在鸿蒙系统上投入的研发人员近万人,一般的科技公司无法支撑起这么大的投资。能支撑起这个级别投资的是谷歌和苹果,谷歌在2016年启动了微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Fuchsia的研发,苹果在2020年WWDC发布会上也定义了未来苹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设备底层的融合互联,加码IoT解决方案的布局。

国泰君安认为,这两家公司都存在巨大的历史包袱,谷歌有着海量的Android生态,Android给谷歌带来了太多的利益,Fuchsia每做一个功能就要顾及能不能避免对Android产生巨大的冲击,庞大的利益集团在内部资源上制约着谷歌对Fuchsia的投入,所以其公开信息以来进展缓慢;苹果则是已经有了非常出色的MacOS及iOS操作系统,现在又要做一个IoTOS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苹果选择做了很多Kit工具,如HomeKit、ARKit等,想在过去的资产边界上向前推进这件事(华为现在在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定制的EMUI系统框架下实际上也是用的ShareKit等工具赋予EMUI部分分布式能力)。华为相比苹果和Android,没有历史包袱,且在受制裁的情况下可以干净利落地从底层推倒重做操作系统,所以其在未来与竞争对手的发展差距可能逐渐拉开。

其二,“分布式”是鸿蒙系统设计的最大初衷,帮助鸿蒙跨越了单体硬件的边界,多硬件互联互通形成同一操作系统下的“超级终端”。

国泰君安表示,过去的操作系统都是局限在一个硬件内部,PC的操作系统只负责PC内部、手机的操作系统只负责手机内部,它们只能直接调用本机的软硬件功能(比如可以直接激活手机屏幕、打开手机麦克风),却不能直接调用外界设备的能力(比如用智慧屏直接显示手机内容、调用智能音箱播放音频),外界能力通常需要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来接外设,这是一个复杂且痛苦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设备发现效率低、连接和响应速率的不稳定、能力调度差等问题上。为了实现业务流在不同终端上几乎无感的不中断的自由迁移,华为在鸿蒙操作系统内设计了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任务调度三大系统基本能力。

其中,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解决各设备的发现与连接问题。其核心包括异构融合网络技术、自发现自组网技术、动态时延校准技术,具体到消费者的体验上,只要两个鸿蒙设备经过一次简单的激活(如触碰),后续就可以实现自动发现与连接,无需手动下载APP进行繁琐的配置,降低了APP发现和连接成本。

分布式数据管理解决的是数据传输效率的问题。其使得跨设备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本机数据一样快速,配合分布式软总线技术,极大降低设备时延、提高带宽吞吐量、降低丢包率。

分布式任务调度可以实现系统级的跨设备软硬件能力整合,真正打造超级终端。以安全能力为例,华为手机具备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能力,华为耳机具备骨声纹识别能力,如果他们在共同的网络连接下接入同一个鸿蒙操作系统里,鸿蒙可以做到在系统级别实时调度三种安全能力进行风险识别。一旦各种硬件接入鸿蒙分布式系统里,它们便不再是单独的硬件个体,而是成为分布式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它们的各项能力汇总形成一个能力资源池,就像一个超级终端一样,系统可以灵活调用各种能力、发挥各类硬件的优势。鸿蒙在底层系统上实现硬件模组的融合,上层APP原来的业务逻辑几乎不需要修改,就可以实现多设备间的流转,通用性和扩展性更强。

国泰君安表示,分布式系统的核心是实现各硬件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种设备通讯语言的统一,因而做通讯业务出身的华为在做分布式系统上具有降维打击的优势。目前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链接存在大量延迟、丢包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网络通讯标准协议是在一个低速网络中创造出来的,现在所使用的TCP、IP等各种网络协议都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冷战的时代背景带来了许多来回握手协议,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会天然地有网络带宽延迟、丢包等问题,但也表示其有被大幅提升的空间。华为本身做通讯业务出身,其最精通通讯协议技术,目前的华为主推的HiLink、ShareKit协议已经对过去很多网络通讯协议做了大幅修改,它们已经不再是标准的协议,这让华为鸿蒙的通讯速度变得更快,所以华为在做分布式系统上可以说有降维打击的优势。

东吴证券(601555,股吧)认为,“分布式”是鸿蒙系统的主要特点,同一个操作系统将会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上运行。Harmony OS通过分布式技术,将多个物理上相互分离的设备融合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可以实现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即使用户切换场景,智慧体验也能跨终端迁移,无缝流转。就像是“活字印刷”,鸿蒙系统被解耦成了上万个模块,一个个模块就相当于一个单字字模,这些模块可以根据需求排列组合。鸿蒙系统也就能可大可小,既能组成大系统,进入复杂设备,也能形成小系统,跑在简单设备上。这种弹性的部署方式,就像让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家电们都能说“鸿蒙”这同一种语言。

Harmony OS系统分布式安全业界领先。在搭载HarmonyOS的分布式终端上,可以保证“正确的人,通过正确的设备,正确地使用数据”。通过“分布式多端协同身份认证”来保证“正确的人”、通过“在分布式终端上构筑可信运行环境”来保证“正确的设备”、通过“分布式数据在跨终端流动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来保证“正确地使用数据”。目前,华为单系统的安全能力已经做到极致,成为业界第一个且唯一在微内核领域通过了CCEAL5+认证的厂家。

而且,东吴证券还表示,在IoT硬件领域,Harmony OS革命性的分布式技术,还能帮助硬件厂商实现“产品即服务”的产业升级。一方面,用软件重新定义硬件,让硬件设备带来差异化的智慧体验;另一方面,HarmonyOS生态中设备的硬件能力可以互助共享,提升产品二次服务的触达率,提高产品附加值。Harmony OS通过手机与智能家居之间底层系统的互联,用户仅需用手机“碰一碰”即可快速连接设备。

对应用开发者而言,鸿蒙更加方便快捷。Harmony OS采用了多种分布式技术,使得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与不同终端设备的形态差异无关,降低了开发难度和成本。这能够让开发者聚焦上层业务逻辑,更加便捷、高效地开发应用。对设备开发者而言,Harmony OS采用了组件化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的资源能力和业务特征进行灵活裁剪,满足不同形态的终端设备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

最后,国泰君安认为,“元程序”的设计理念也是鸿蒙的模块化、分布式技术在应用开发层面的一个创新体现。

基于鸿蒙系统原生的APP为HAP格式,一个HAP应用包含一个或多个FA、PA基本组成单元,FA有UI界面,PA无UI界面。例如,一个视频通话应用,“视频通话主界面FA”提供UI界面以便于用户交互,PA1、PA2、PA3分别提供摄像头视频采集、美颜处理、超级夜景能力等,一个HAP应用在不同设备终端上可以按需下载、加载、运行FA、PA,继续上述视频通话应用,手机会下载全部的FA、PA模块,而如果智慧屏硬件不支持美颜和超级夜景能力,它就只下载主界面FA和摄像头视频采集PA1即可,从而减小安装包,提高程序的特定功能运行效率。

国泰君安表示,一言以蔽之,鸿蒙系统通过分布式技术,将多个物理上相互隔离的设备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按需调用、组合不同设备的软硬件能力,为用户带来最适合其所在场景的智慧体验,即使用户切换场景,智慧体验也能跨终端迁移,无缝流转。

鸿蒙艰巨使命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在2021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分析了过去二十年PC产业和移动产业的生态发展,发现16%的市场占有量是一个分水岭,超过16%的生态基本就成功了……所以2021年我的工作目标是让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16%,生态繁荣的分水岭这道坎,一定要跨过去……保守估计到2021年底搭载鸿蒙的设备是3亿台,其中包含2亿台华为自有手机,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3千万台以上。”为什么生态繁荣分水岭是16%?

国泰君安表示,操作系统市场格局变动图显示,在新生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上,行业第二的iOS的市占率一直保持在18.7%以上;在平板操作系统上行业第二Android在2013年的发展早期市占率刚好在16.57%,此后逐步上升;只有PC操作系统略微不同,在2019年四季度时行业第二的Mac OS市占率才刚刚提高到16.36%;如果将三个平台放到一起看,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球前四大操作系统Android、Windows、iOS、Mac OS的市占率为40.97%、31.47%、16.16%、6.75%,这些历史数据也是对华为上述判断的一个支撑。

国泰君安分析认为,2021年,华为在国内市场达到生态目标的概率较高,而在全球范围内压力较大。

根据IDC的数据,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大约是30-33个月左右,考虑到2018年3月华为发售了历史上最为畅销的旗舰手机之一的P20,假设自2018年以来的华为手机新机用户都尚未换机(平均来看是合理的),根据IDC数据测算目前华为在网智能手机数约为6.6亿台,同期全球在网智能手机数约为44.1亿台,华为的存量手机全球市占率约为15%;假设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替换周期一样,测算华为的可穿戴设备目前全球存量余额约为9200万个,市占率约为8.69%;考虑到部分老旧机型可能无法升级鸿蒙系统,华为目前只靠自有设备在全球范围内达到16%渗透率的生态目标压力较大。

如果只考虑国内市场,目前华为在国内的存量智能手机数量约为4.57亿台(2021年内计划完成2亿台鸿蒙升级),市占率达到33%,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存量约为6300万个(2021年内计划完成3000万个鸿蒙升级),市占率约为22%,配合年内直接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新机发布以及第三方生态伙伴的参与,2021年还是有较大的概率在国内市场达到16%渗透率的生态目标。

在美国制裁下,2021年很可能成为华为达成鸿蒙生态目标的最后窗口期,因而鸿蒙正式在手机端公测也是必须做的事情。在美国芯片代工禁令的影响下,华为的全球市占率快速下降,在2021年一季度市占率跌至仅有6.92%,市场排名跌至第六。其中,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市占率自2020年二季度的9.85%跌至2021年一季度的2.05%;国内市场表现也同样相当残酷,在2021年一季度国内手机总出货量同比增长30%的情况下,华为出货量同比下降35%,市占率出现腰斩,市场排名跌至第三。

随着缺芯缺机的加剧,国泰君安推算2021年全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可能下滑70%以上,而手机作为华为构建万物互联“超级终端”中的重要流量入口的作用,所以华为手机终端在2021年就公测鸿蒙系统成为必须做的事情,且宜早不宜晚,如果拖迟到下半年再公测,则可能有更多的存量华为老旧手机用户流失,实现生态目标的难度会不断加大,这也是华为在6月2日便在手机端实现公测的核心原因,2021年很可能是华为达成鸿蒙生态目标的最后窗口期,要用一年时间走完其他系统五年的路。而如果鸿蒙公测后在手机端用户评价良好,则可能吸引更多华为用户留存于华为手机体系,如果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华为在芯片代工或者消费级云手机上取得技术突破,手机硬件业务也存在再次回暖的可能性。

国泰君安认为,鸿蒙之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短期而言是救命稻草,长期而言则是战略转型的起点。2015年至2019年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营收占比自31.69%提升至54.41%,营收的年复合增速达到39%;2020年面对疫情及美国制裁的冲击,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同比仍增长3.34%,营收占比依旧保持在54.18%的高位,因而消费者业务的波动将对未来华为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21年一季度华为整体实现营收1500.57亿元,同比下滑16.92%,缺芯对消费者业务进而对公司整体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鸿蒙在短期内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救命稻草,一方面是可能将更多用户留存在华为手机及IoT硬件体系内部,延续生机;另一方面则可能推动华为手机+IoT业务的商业模式向软件服务收费转型,即像微软及谷歌一样,即使不生产自有品牌硬件,也可以通过深度定制的软件授权及渠道佣金获得持续的收入。

从长期来看,鸿蒙将推动华为加速实现从“硬件先进公司”转型为“软件先进公司”,随着鸿蒙承担起国产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重任,未来华为势必会在数据库、编译器乃至编程语言等更多基础软件层面投入更多力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进程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参与者。过去二十多年,中国软件厂商已经错过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话语权,此次鸿蒙如果发展顺利,可能会首次出现由一家中国软件厂商掌握整个物联网时代核心话语权的局面,从根上保障未来物联网应用生态的安全与繁荣。

打造生态之路

东吴证券表示,鸿蒙选择全面开源,全球开发者均可以使用鸿蒙开源工具包开发各式应用。同时华为也拿出10亿美金作为基金,帮助全球开发者开发创新应用。此前三星、微软、诺基亚均在闭源操作系统的尝试中失败,而选择开源路线的谷歌,其Android系统成功抵抗住苹果的iOS系统,成为目前移动端用户最多的开源系统。华为选择开源,主要是因为微内核架构的OS短期生态还很难健全,而开源已经成为新生态对传统成熟生态发起挑战的主要打法。鸿蒙未来将会承担起华为一系列包括电视、音箱、路由器、智能汽车等硬件产品的互联,乃至智慧城市的万物互联,组成更大的华为软硬件生态。

中信建投认为,Harmony OS建立生态需要配套的商业模式,在其生态打造之路上,首先,华为打造Harmony OS开源版本Open Harmony,帮助友商及合作伙伴二次定制开发。Open Harmony是Harmony OS的开源版,由华为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开源。针对设备开发者,Open Harmony采用了组件化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设备的资源能力和业务特征进行灵活裁剪,满足不同形态的终端设备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可运行在百K级别的资源受限设备和穿戴类设备,也可运行在百M级别的智能家用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相对资源丰富的设备。

其次,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Harmony OSConnect落地。智能硬件合作伙伴计划,是华为1+8+N 全场景战略的落地计划。依托华为HMS Core、Harmony OS、硬件、芯片、云服务等软硬件开放能力,为设备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模组商等广大智能硬件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赋能,如连接、AI、安全、运营、渠道等,使合作伙伴设备快速融入华为1+8+N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实现商业共赢。

智能硬件合作伙伴计划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生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是通过华为资质审核的方案商,为Harmony OS Connect生态产品提供智能硬件解决方案开发、模组生产或芯片设计等服务能力,支撑生态产品快速上市。一类是生态产品合作伙伴:是基于Harmony OS Connect技术完成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认证、量产和推广的合作伙伴。产品可申请获得Harmony OS Connect认证技术标识,提高产品业界认可度和曝光量。

第三,通过与国内智能汽车和智能家居头部品牌厂商合作打造HarmonyOS标杆项目。Harmony OS生态则兼容Android生态,实现快速开发和全场景协同。

据悉,目前,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已经发展了1000多个智能硬件合作伙伴,50多个模组和芯片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同时正在与全球排名前200的APP厂商沟通合作,共同开发跨终端设备的应用。未来,华为计划将进一步通过助力人才培养、提供开发环境支持、构建开发社区的方式,吸引更多开发者、供应链硬件厂商加入,共同打造鸿蒙生态。中金公司认为,鸿蒙生态的繁荣也将反哺国产软硬件厂商,助力国产软硬件生态整体的繁荣。

国泰君安表示,国产家电厂商将会是鸿蒙生态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家电厂商现在都有很强的智能化需求,而它们普遍会面临“伪智能化”的窘境。如果采用传统Android系统下各智能硬件在软件应用层的互联,其应用发现和连接成本非常高,而现在智能硬件接入分布式的鸿蒙系统后,用户可以通过下滑菜单栏的方式直接发现周围兼容鸿蒙系统的设备,使用外界设备就像使用本机手电筒一样便捷,用户使用智能硬件的操作步骤每简化一步,智能家居的用户数量、用户时长都会有质的提升,其意义不亚于抖音模式对视频行业的冲击。

此外,家电厂商接入鸿蒙生态后可以从一个卖货的公司升级为卖服务的公司,所有的服务都是可以升级的,从而带来更高的额外价值,例如一个智能料理机可以结合同一个鸿蒙系统下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得的用户身体信息为用户推送针对性的食谱,在订阅服务中变现。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家电厂商都已经完成了与华为鸿蒙的谈判或正在谈判过程中,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能力,“中国制造+华为鸿蒙”的模式也将成为未来鸿蒙参与IoT时代核心操作系统竞争的有力助手。

而对于其他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来说,现在加入鸿蒙生态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国泰君安分析,一方面有谷歌威胁曾计划首发阿里Yun OS的手机厂商宏碁在谷歌GMS与YunOS二选一的先例,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在华为无法使用GMS让渡出海外市场后都摩拳擦掌,试图提高海外市场份额,自然会担心加入鸿蒙生态后也受到谷歌GMS禁令对海外市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鸿蒙系统目前对第三方手机厂商的渠道佣金分成模式和广告态度尚不明确,也成为一个阻力。未来随着鸿蒙佣金政策的清晰化以及分布式操作系统独特优势的强化下,第三方手机厂商依旧存在加入鸿蒙生态的可能性。

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热衷于软硬件结合创新的开发者将会积极拥抱鸿蒙,并享受早期发展红利。纯软的开发者转身鸿蒙的动力是不足的,因为Android有更大的生态在做这件事,转型鸿蒙的话头部的开发者还能有所收益,但其他人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还是会以Android作为第一战场。但随着纯软APP战场逐渐消停,软硬件结合的应用开发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更多懂软件开发、有创新想法的极客会在分布式的鸿蒙系统下将软件和硬件结合到一起,开发出许多基于边缘硬件的创新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加入鸿蒙生态,适合做创新应用开发的场景将不断丰富,越早进入的创新应用开发者越有望享受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

中金公司也认为,华为鸿蒙生态的构建,首先将直接受益参与鸿蒙研发建设的供应商,基于HMS提供应用服务的开发者也是鸿蒙应用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鸿蒙生态作为华为软硬件双轮驱动战略中的“联接者”,将间接利好华为大生态的其他合作伙伴;而华为作为国产软硬件大生态中的弄潮儿和先行者,将进一步助力软硬件层面的国产化,推动国产软硬件生态的繁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