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真的太“过于”吗?

快报
2021
06/30
12:31
亚设网
分享

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真的太“过于”吗?

近日,某媒体发表了一篇有关输入性通胀压力的文章,认为不必过于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文章认为,作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综合研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CPI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真的太“过于”吗?

“总体可控”说法本身没错,因为,中国在宏观调控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面对各种风险,都能比较好地利用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把风险控制住,把问题解决好,把矛盾化解掉。但是,决不是无代价的,也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因为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消除风险的能力,就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事实也是,目前的国际市场,并非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样简单。如果只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矛盾很好化解。关键就在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特别是美国,作为滥发货币的主要国家,已经遭受了通货膨胀的强大压力,且因为经济恢复效果不佳,财政收支出现了严重矛盾,政府债务也面临违约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高通胀与低就业的矛盾,就会让美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按照美国一贯的做法,一定会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向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转移风险、转嫁危机,就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很大的输入性通胀防控压力。

也就是说,国际市场出现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有很浓的国家行为、政治行为、货币行为。如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背后就有美国保护国内页岩油的身影,就有人为推动油价上涨的可能。既然美国执意要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转移国内风险和危机,那么,就必然会推动通货膨胀向其他国家输入。到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被动局面。

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真的太“过于”吗?

正是因为文章只考虑了经济层面、市场层面的因素,而没有充分考虑政治因素、国家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美国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会轻视可能出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到时候,纵然能够应对,也会付出惨重代价。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政策,就存在没有对国际经济形势全面判断,没有对美国政府的行为进行全面预判的问题,导致此项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带来的问题则比较多。如果不吸取教训,继续以麻痹松懈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对待美国可能采用的非正常手段,对待输入性通胀,将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极不慎重的。

我们不希望有明显的输入性通胀,也认为中央完全有应对各种风险、各种挑战,包括输入性通胀挑战的能力。但是,如果能够早做应对,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那么,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解决输入性通胀问题,就能确保国内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其中,密切关注美国的政策行为、美国的政策手段、美国的债务处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譬如美元汇率,美国会不会为了减轻债务压力、为了变相赖账而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大幅变动,让美元大幅贬值。到时候,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就会被薅羊毛。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会贬值很多。

在迫使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抛售美债后,再推动美元升值,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利益和财富利益遭受极大伤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原油价格上涨,以满足美国向国际市场销售页岩油的需要。自然,也会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涨现象,并传导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带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发生。

担忧输入性通胀压力真的太“过于”吗?

在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上,我们可以坚定信心,也可以相信决策层一定能够控制好价格,管理好通货膨胀问题。但是,媒体决不能给决策起误导作用,而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可能。在目前的情况下,宁可分析得稍稍过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可以不把输入性通胀妖魔化,也决不能把输入性通胀当作小白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