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财富》|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快报
2021
07/08
14:32
亚设网
分享

《金融博览?财富》|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作者|徐佳盈「平安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部」

提要:

非法窃取个人信息和隐私的行为,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冒充银行发高额贷款诈骗短信, 冒名办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非法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等,对这些场景,消费者要引起高度注意。

您是否在拆快递时将个人信息妥善处理?您是否注意过身份证及复印件的使用安全?您是否无缘无故接到贷款电话、收到垃圾短信或者各类推销计划?上述场景都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

在大数据被广泛应用、社会运行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非法窃取个人信息和隐私的行为,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此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典型案例警示

案例一:冒充银行发高额贷款诈骗短信

在某企业工作的张先生最近收到某“银行”短信,提示他可以根据信用情况申请高额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正好有资金需求的张先生琢磨,申请一笔高额贷款,可以方便应急所需。

于是,张先生按照短信提示一步步输入个人信息,当最后输入系统提示的短信验证码后,便随即收到一家商户发来的数千元消费信息,这时,张先生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案例二:冒名办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

受害人李先生被一家银行告知,他在该行办理了信用卡并消费透支,要求其及时还款。李先生颇感诧异,称自己从未办理过信用卡,并随后报案。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李先生曾在一家汽车俱乐部办理了会员卡,并留过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信息,后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信息被泄露,不法分子冒用这些信息办理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给李先生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非法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数据

某地警方接到举报,称有人在网上非法售卖公民个人信息数据。接到报案后,网警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在网上大量非法收集公民个人身份信息、互联网公司用户注册信息、酒店入住信息,并将这些相关信息发布在论坛上用于出售,有时还将这些信息通过境外某论坛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个人信息保护,防患于未然

公民个人信息泄漏已经呈高发趋势,轻则频繁被骚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垃圾邮件源源不断,重则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甚至危及自己和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因此,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学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钓鱼诈骗需警惕

钓鱼诈骗存在如下两种常见的套路。

其一,用低价商品作诱饵,发布销售、贷款等虚假信息,诱使用户扫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从而盗取用户个人信息。

其二,从互联网上非法收集客户资料,以“贷款”“退款”等为由,诱骗用户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

因此,广大消费者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得随意点击短信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填写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

个人票据保管好

以快递单为例,快递单上,个人姓名、住址、电话以及所购买商品等信息都展露无遗,如果随意丢弃,则极大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到个人信息。因此,对包含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个人业务票据等,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处理。

支付安全要谨记

网络支付虽已成为消费者支付结算的重要方式,但也并非安全无虞,消费者日常使用中也有较多注意事项。比如,在用电脑登录网银、购物网站和邮箱时,操作完毕后,必须点击“安全退出”,等退出系统后再关闭页面。此外,在退出系统之后,还应及时清理浏览痕迹。

正规途径更安全

很多消费者贪图便宜或者各种小礼物的回赠,会在线上、线下填写各类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各类会员卡等,并往往会留下个人姓名、联系方式甚至身份证号等大量信息,存在被人非法倒卖个人信息的可能。

这里奉劝广大消费者,如需办理业务,应选择正规机构、正规途径,不要因小失大,更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别人。

网络社交重隐私

互联网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变得有迹可寻。微信、微博、QQ、交友网站等网络社交平台存在大量重要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工作单位等,有些人还喜欢在朋友圈晒相关证件和家人照片等,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因此,消费者在应用各种网络社交软件时,尤其应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以上列举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几个关键点。总之,希望广大的消费者能够牢记如下个人信息保护“秘诀”,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个人权益被侵犯。

《金融博览?财富》|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维权,从个人做起

《民法典》的颁布,改变了过去个人信息保护以刑事手段为主的情况,加大了民事责任的追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所谓“亡羊补牢,尚未晚矣”,一旦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权利人有权立即要求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同时,还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将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一,向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针对在实体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消费者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门、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投诉举报。针对在虚拟网络中发生的侵权行为,消费者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线为“12377”,网址为www.12377.cn。

第二,向公安机关报案。当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或遭遇诈骗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报警,通过公权救济来惩戒犯罪、维护自身权利。

第三,向法院提起诉讼。当个人信息安全遭到侵害时,消费者还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法院可依照《民法典》规定,对其相关民事权利予以保护,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金融博览?财富》|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