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消费投资项目数开始回落,环比7月下降17%,机构开始冷静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流量见顶、获客成本高昂的声音尘嚣日上,面对野蛮生长的新消费品牌们,线上的土壤不再养分充足。
Winter is coming,越来越多的品牌正在“沦为”流量的打工仔。
例如曾经的完美日记,遍布小红书、抖音、B站的上万名博主、UP主,被公司在招股书中列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公域网红内容营销获取产品用户并在此后导流到微信的私域流量池,再通过高频次的社群维护提高老客户复购率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但这套流量玩法,迅速成为快消品行业的必修课。一边是迅速被复制的打法,一边是KOL和流量价格水涨船高。流量费用高企,主播和平台赚钱,品牌赔钱换吆喝,这不止是完美日记遇到的困局。
很多新品牌还在惦记网红带动的流量,但结果却被网红算计得本金都没了。
在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竞争对手跟进流量获取策略和爆款产品的背景下,快消品行业从产品到销售,同质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残酷竞争是很难避免的。
精准、高效、闭环……原来看起来如此美好的流量打法,为什么不香了?
失灵和分化
每个时代的先行者都会享受到巨大的红利,但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在激烈竞争下,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原本有效的战术效果,也因为更多人模仿入局,变得平庸低效。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营销战术层出不穷,新消费品牌们一顿操作猛如虎,然而一旦流量见顶、流量价格越来越贵、竞争导致转化率越来越低,新消费品牌那套围绕ROI的战术打法就会失灵。而那些“传统品牌”们,在潮起潮落之间,反而屹立不倒。新消费品牌,没有传统品牌的护城河——广泛且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新消费的流量打法,受到“精准”的反噬,影响的人群太窄,而且信息往往淹没在互联网内容的海洋里,触达消费者的频次低,难以形成深刻的品牌认知。在有些品牌还被困在枯竭的流量战争里时,一些新消费中的先行者们则已经开始另起炉灶。2019年5月,一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广告曲伴随着“奶酪就选妙可蓝多(600882,股吧)”的广告词,开始在电梯广告里高频滚动播放。流量时代的辉煌已是往事,今天为流量焦虑的不止是品牌们,连互联网平台间都已经为了争抢流量喘不过气来。
品牌们需要一个解答——后流量时代怎么办?
对生于互联网的新消费品牌而言,答案可能是在线下。不止是妙可蓝多、Ulike、元气森林,包括花西子、润百颜等一众新消费品牌都在线下广告上大举投入,从成果来看,都成功实现了“破圈”增长的目标。
大规模、有效、高频次的品牌引爆和破圈能力,这恰恰是大多数消费品牌所需要的。
在互联网广告平台上,“精准”往往会让品牌影响的人群范围很窄,无法触达产品所有可能的影响者。而一旦当一类快消品品牌变多、都增加投放、争抢精准目标人群的流量,流量价格就会立刻水涨船高,销售费用变得难以承担。
此时通过品牌引爆“破圈”,让品牌成功打入消费者心智中,如同Ulike那样,平台上的自有流量增大,用户反过来主动搜索品牌,从“货找人”变成“人找货”,流量成本大幅降低,而水涨船高的是成交率。
几年前,润百颜凭借“玻尿酸次抛原液”这一新概念单品卖出爆款,吃到了一波流量红利。但当时护肤品依然是国际品牌当道,润百颜在消费者心智中并不强势,“种草”内容也很容易被淹没。
后来,润百颜开始用分众电梯广告引爆品牌,通过在一二线城市白领女性高频出入场景的饱和式投放,润百颜的销量持续翻番。
又例如,跟李佳琦深度合作的花西子,今年打出了一套品牌与流量结合的组合拳。首先,在情人节时投放了一个“送花不如送花西子”的电梯广告。接着到了520,推出了一把带锁的唇膏,叫一生所爱,永结同心。到了七夕,又推广了一款“天作之盒”大礼盒,成功地在开辟出了新场景、新客群,把彩妆“卖”给了男性,为爱人买单。同时花西子启动分众电梯广告数据回流至天猫数据银行,帮品牌积累数字资产,在“破圈”的同时,更好的通过线上二次触达运营实现销售闭环。
在如今的营销环境中,认识-认知-认同-认购,营销完整的价值链条缺一不可。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没有品牌的播种就想直接依靠流量带货已经变得不现实。例如分众电梯广告建立起品牌的广泛认识、差异化价值认知;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打造产品口碑,获得品牌认同;阿里、京东、商超等线上线下渠道平台完成收藏、关注、认购、复购。平台流量、品牌打造、渠道深入等各个环节布局都需要完善。
尾声
过去几年,以流量驱动为核心策略的“效果广告”,逐渐让品牌沉迷于种草数量、曝光次数、直播销量、购买转化等大量流量型、效果性营销方式带来的快感,短暂忘记了持续成功的本质——建立品牌。
从消费行业的发展史来看,没有品牌,流量再汹涌也是短期效应。没有爱的“买”,无法持久;没有买的“爱”,不是真爱。对于熟稔各种营销法则的新消费品牌们来说,理解这些道理并不复杂。
新消费品牌谁能迎来新的未来,从流量驱动,转型为长期主义的品牌驱动将会成为渡过流量寒冬的必经之路。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