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通加速:“9+2”城市“破圈” 国际科创中心合力渐显

快报
2021
12/17
08:34
亚设网
分享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承担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新路的重任。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关键期,各领域各层次的改革创新不断破局。在本次系列报道中,我们将聚焦产业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维度,深入阐述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的创新发展格局与生动案例。(于晓娜)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走在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在继续作为全球出口贸易枢纽的同时,逐步转型为新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昔日的“世界工厂”,正在蜕变升级为“中国硅谷”。

其间,大湾区内城市合作、产业互通正在变得愈发紧密,产业集群呈现出跨城市的特点,科学、技术、生产在不同的城市间实现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融合的加速,国际科创中心已合力渐显,而这也将助力全国的产业链升级,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大湾区城市间加速“拆墙”

传统上的珠三角九市,长期被划分为三个“门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形成了三个城市组团。

在三个组团内部,产业互通早已深化。而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深化,“9+2”城市之间正在形成更加深刻的“破圈”“拆墙”之势,形成日益紧密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城市关系。

今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同日港府同步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

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牵手”同样引人注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双城”做优做强,共同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在一年前的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上,广深相关部门签署了双城深化合作专项协议,涉及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自贸区七个领域。

广深的携手,也带动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之间的边界彻底被打破,尤其是珠江东西两岸的城市与产业,正在加速互通。

以深圳和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为例,2019年,腾讯和华为先后与珠海香洲区签约,后者收获了腾讯云启基地、华为在大湾区珠江西岸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中心。深圳独角兽企业碳云智能,也在2019年与珠海市政府签订了在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协议。

今年6月底,短短的几天内,三家深圳企业相继宣布了投资佛山的计划——上市公司飞荣达(300602)与佛山市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南海打造“飞荣达通信集成大湾区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与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建成后年产值35亿元左右;华润集团将在三龙湾南海片区打造一个“工业上楼”的纯产业载体——润慧科技园,投资额超过5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的开发水平,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建设,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互通必将愈发紧密。

重大产业集群“城市群化”

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造业的竞争,也正在由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链间逐渐转为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

2019年,工信部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经过两年两轮选拔,今年,最终入围的25个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制药、软件信息、物联网、纳米新材、数字安防、新型碳材料、工程机械等多个产业领域。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6个产业集群入选,并且,其中4个有着鲜明的“城市群”特征——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由广佛惠三市构成、智能装备集群由广深佛莞四市构成、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则由深广两市构成。

在分析人士看来,邻近的城市之间,往往存在产业同构、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并且,一个产业集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也会有自身的独特定位与功能,有的集群产业链较长,包括上游研发、中游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等,因此呈现跨城市、跨区域合作特点。

今年8月,广东印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介绍,“十四五”时期,广东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

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大湾区城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同样体现出跨城市产业协同、合作的特点。

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上述《规划》提出,将从芯片设计及底层工具软件、芯片制造等领域突破,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到2025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这也为未来产业集群升级、数字化转型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企业跨城市布局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中,各城市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形成功能突出和特色明显的产业链跨区域分布的新格局,推动了大湾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进程。

在产业的整体布局上,中心城市因为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腾出了空间。同时,中心城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向外转移,继续提升技术和资本的集聚程度,通过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向周边城市技术溢出,带动着周边城市发展,不同的城市间,也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优势。

首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四大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及澳门,正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而佛山、东莞、珠海及中山等珠三角制造业发达城市,更多地承担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能,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

很多企业在大湾区范围内跨城市布局,促进了产业互通,而经济、产业融合的加速,也令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融通性及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汇丰宣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并推出了一系列满足大湾区企业多样需求的服务。以大湾区企业信贷通^1为例,当日内可实现企业集团内的粤港澳三地信贷额度转移,帮助企业在大湾区内灵活调配授信额度,并更好地利用三地市场优势管理资金成本。

松柏电池厂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锦培介绍,松柏电池厂是香港主要的电池生产商之一,生产基地设立在广东省,而香港则作为业务的进出口贸易分支,负责将自有品牌产品分销至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欧美等市场。因此,公司在境内外都有不同的营运资金需要。“汇丰推出的企业信贷通服务,可随时调配粤港两地已预先批核的信贷额度,无需额外申请,令我们在大湾区的营运资金运用更方便灵活,亦可让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利率管理不同货币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汇丰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总经理陈庆耀表示,大湾区正在建设成为国际科创中心,它利用港澳的开放创新和珠三角的产业创新,聚集国际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资源。大湾区内拥有近50家“独角兽”企业^2,1000多家产业孵化与加速器^3,和近15000家投资机构^4。它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而带动全国整体产业链升级、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迎重大政策利好

2021年,大湾区跨城市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持续升级,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在政策层面获得了高度支持。

9月5日、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标志着两个合作区的建设将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两个合作区新方案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展,更是制度创新的扩容。这让横琴和前海有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粤港澳融合发展有了更大的纵深。

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认为,两个新方案是引领大湾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探索,是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也积极采取了相应举措,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其中,香港重磅推出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林郑月娥特首表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该区拥有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也在不久前发布了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贺一诚在记者会上表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已获审议通过。

在“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下,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顺利转化落地。

政策也在进一步助力粤港澳三地的科技资源整合。2019年12月,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大湾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由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法人单位联合建设。今年10月,广东省公布《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争取建成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粤港澳在科技合作上各具优势,大有可为,建议进一步打破彼此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让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畅快地进行流通,真正形成协同创新,从而更好地携手共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角色

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影响力渐显,也为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今年11月,汇丰首次发布面向海外企业进行的大湾区商贸环境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全球企业的关注,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扩大在大湾区的业务规模。

此外,海外企业对大湾区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大湾区的经济增长将在中国保持领先,显示出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效应所来的增长动力正受到越来越多国际企业的认可。其中亚太地区企业对大湾区经济发展尤为乐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受访企业中分别有74%和61%认为大湾区将实现更快增长。

对海外企业而言,大湾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更高的科技发展水平,这一点得到了最多受访企业的认可(35%),其它吸引海外企业投资的因素还包括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备的产业供应链、充足的熟练劳动力以及快速增长的中产群体和庞大的消费市场等。

正因如此,众多的海外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大湾区加大投资。在进入大湾区开展业务时,大多数国际企业(73%)选择将第一站放在香港、广州、深圳和澳门这四大核心城市。

12月3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2021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上,陈庆耀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它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腹地,也是联接国内和国际循环的关键枢纽。大湾区不仅在推动“双循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受惠于“双循环”,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高水平开放的新引擎。

他认为,“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供给侧,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价值链的升级;在需求侧,则要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大湾区凭借独特的产业资源和消费市场,恰好可以推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

而“双循环”的另外一环,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核心是实现高水平开放,进而推动高质量经济增长。大湾区内有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上区内互联互通加速发展,使其成为了境内外企业进行自由贸易和投融资的重要走廊。(编辑:李艳霞)

备注&数据来源:

1. 部分服务需获得内地、港、澳三地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

2. 胡润研究院2020年全球独角兽榜单

3. 《2020孵化载体年度报告》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

4. 清科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专题 https://www.pedata.cn/special/gba.html

(作者:王帆,郭玟君 )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