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王景武:稳中求进做好跨周期风险管理

快报
2022
02/08
14:36
亚设网
分享

导读:商业银行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总体方针部署,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中国金融》|王景武:稳中求进做好跨周期风险管理

作者|王景武「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3期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商业银行要主动担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前瞻性预判,落实好国家战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认真思考、细致谋划信贷投放工作,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按照稳字当头的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着重把握好新形势下的几种关系

把握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2022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是2022年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同时也要认识到“稳”字背后是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必须保持平稳增长、合理适度,要早投放、早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同时要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不搞大水漫灌,信贷投放要选准市场、管好风险,不能因为投放扩大而降低风险标准,造成更大的风险隐患。投放过程中必须要平衡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督导分支机构树立好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风险观。

把握好跨周期与逆周期的关系。逆周期调节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熨平经济周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两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跨周期宏观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判断总体形势,在抑制短期经济波动和推动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逆周期调节侧重于经济出现波动后的精准施策,经济下行时期可通过宽松的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的宽松会累积一定的金融风险,也会产生投资效率降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跨周期调节着力于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优化,更加注重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统筹推进。商业银行要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把握好逆周期调控政策带来的基础投资的机遇和风险,为经济带来新动能;又要着眼于跨周期调节带来的中长期结构性趋势性变化的应对,顺应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产业战略选择。

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创新产业是培育发展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我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重要引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从理念上、体制机制上、管理模式上突破传统观念,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在信贷投放上,商业银行要稳住传统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类融资以及由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的新能源、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融资,同时要主动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服务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在风控方面,一方面要关注传统的信用风险演进,包括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领域结构性风险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风险、新监管规则的认识和研究力度,加强对气候风险、中间业务次生风险等新型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把握好统一性和差别化的关系。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业的经营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把握统一性和差别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企业运营将出现分化加剧的趋势,商业银行在把握信贷投向和实质风险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要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服务好新发展格局、服务好高质量发展、服务好实体经济上来,在风险偏好上要强化统一性,对行业、客户保持统一的风险判断,保证政策执行落实上不走偏、不走样;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要通过差别化的政策支持重点区域的差异化竞争,支持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不搞一刀切,保持灵活性和适用性。

新时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仍需深化。从近年境内外监管检查结果来看,监管部门日益重视金融机构对实质风险把控的统一性和穿透性监管,对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集团统一风险偏好尚未落实到位,由于境内外、分支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对风险判断不统一,仍然存在进退不一的情况。三道防线还不够健全,第一道防线主动防范风险、自查自纠的意识还不强,第二道、第三道防线提前发现问题、预警问题的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对新型风险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综合化运营的商业银行对境外、子公司,对新兴业务的风险管理穿透力度还不足。

信贷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受到极大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为2.8万亿元,同比减少0.05%,这是近三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首次出现同比减少;不良贷款率1.75%,仍然相对较高。近4年来,商业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了前12年的总和。预计2022年信贷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承压。商业银行不良率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更与信贷资产经营能力密切相关,银行资产质量表面看是贷款管理问题,更深层次上是结构布局问题。要改变资产质量管控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增强投融资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信贷体系还需进一步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商业银行近年来对基础建设、房地产类贷款投入较多,信贷政策制度、信贷人员知识结构都较为适应基础投资类贷款,信贷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新发展格局方面还有差距,在制造业领域还未取得突破。同时,信贷总量的持续增长与信贷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比较突出,客户经理管户负责制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需要。近年来,银行业信贷资产规模成倍增长,但信贷从业人员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如何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支持信贷总量增长、做好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对信贷体系变革创新提出了较为紧迫的要求。

内控案防廉洁从业方面仍有漏洞。从近几年查处的银行业腐败案件来看,有部分案件起源于信贷领域,信贷风险和金融腐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交织性特点。部分分支机构为了业绩,忽视了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风险观,在发展过程中走偏、走错,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党纪法规意识淡漠,敬畏之心缺失,违法乱纪的情况仍有发生,这些大部分都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大额损失。如何建立制度防火墙、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特别是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制约,对重点领域的案件防范,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下一步商业银行跨周期风险管理的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信贷体系变革,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商业银行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使命,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新格局的能力。

加快优化信贷体系,特别是要在数字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通过信贷体系的优化赋能基层、服务基层。在信贷政策制度系统管理上要不断细化、不断创新,增强灵活性和实用性,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在授信审批上,积极创新审批模式和流程,加大智慧(601519)审批建设力度,创新审议机制,提高决策效率,统一风险偏好,解决境内外信息不对称和分支机构授信政策掌握不统一的问题。在风险监控上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实用工具,指导分支机构提升风险的提前识别能力和防控能力,防范好风险;在不良贷款处置上要加大执行力度,做好模式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千方百计提高处置整体受偿率,强化核销资源的激励效应。

做好投融资业务顶层规划设计。总行要加强顶层规划能力,“自上而下”加大投融资业务结构调整力度,指导分支机构根据地方特色做好区域投融资业务发展规划,在行业、区域方面前瞻性做好信贷投融资规划布局。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保证投融资业务在主路上行驶,保证“不跑偏”,实现投融资业务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服务新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前防范结构性风险,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

第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满足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的资金需求,为基建投资、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模式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履行使命担当,积极支持制造强国战略,打造制造业金融服务强行,做好制造业信贷投放的破题发展,创新融资方式,做好投贷联动,定制融资方案,加强对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千家单项冠军企业的金融支持。总行层面要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上多出实招、力求实效,一方面解决制造业贷款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堵点,赋能基层分行做大做强制造业贷款;另一方面要指导分行做好做优制造业贷款,通过高质量的发展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

完善普惠、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普惠、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是未来商业银行重点争夺的阵地。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银行业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比同期贷款增速快13.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2.6万亿元。银行业要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切实帮助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在乡村振兴领域,要加速服务重心下沉、加快金融服务覆盖,完善乡村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系统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30·60”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加速投融资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前三季度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增加2.74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在转型推进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工作的目标进程,统筹考虑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及金融稳定的关系,掌握好节奏,确保“双碳”工作有序推进。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治理,积极投入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碳金融工具开发、绿色投资原则推广等领域,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

第三,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十六字风险化解方针,有针对性地对银行风险进行排查,提前预警风险隐患、及时处置风险事件。虽然银行业不良率在2021年第三季度企稳下降,但对于目前银行信贷资产中蕴藏的风险要高度重视,受疫情冲击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较大。要聚焦“区域、行业、客户”三大维度重点布防,加大对风险较大区域的督导帮扶力度,严防区域性风险的蔓延;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加强房地产领域融资风险管控,前瞻性做好行业和客户运行趋势分析,提前发现风险隐患;稳妥处置大型实体企业债务风险,坚持“一户一策”的策略对重点大户加强防控化解力度,严防大户风险对其他客户产生的“涟漪效应”;严格落实资管新规,规范交叉性金融产品,严防无序加杠杆、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加大拨备计提力度,配套充足资源,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确保能够更快更多地处置不良资产。

第四,纵深推进全面风险穿透管理,聚焦新型风险防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断演进、不断变化,我们要特别重视新型风险的识别和管控,按照“看得清、摸得透、管得住”的要求做实新型风险的防控。加强风险全面识别,对代销、托管、养老金、家族信托、投行推荐等中间业务做好全面风险摸排,充分识别和防控新兴业务的各类直接风险和次生风险。加强穿透管理,强化合作机构业务、中间业务的底层数据穿透,确保能够看清业务实质风险,掌握风险数据的统一视图。持续做好三道防线建设,三道防线主动履责,共享风险信息,让风险管理制度落地生根,考核到人。持续推进新的国际准则和监管规则的落地执行,提升气候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管理能力,有效开展气候风险对银行冲击的压力测试。不断推进模型的优化迭代,提升智能化风控水平,确保资本监管新规顺利实施。

第五,加快科技业务融合,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当前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已经越来越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越来越快,银行业采用的科技手段也越来也多,数字化时代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在风险管理领域,要确立数字化思维方式,立足于未来的数字经济模式建立更加灵活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将获客、尽调、审批、贷后管理、风险处置整个信贷业务各个环节都嵌入数字化转型中,积极与现有的金融科技融合,提升运行效率,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率。一方面,要从源头抓好系统化的大数据应用,加快内外部大数据在信贷全产品、全流程的整合应用,对内部数据进行精确治理,提升大数据应用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评审、内部计量的数字化应用,建设场景定制化评级模型,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加强风险计量手段和系统支持,为优选客户提供科技支持。在数字化转型中,要控制好数据风险、模型风险、网络安全风险、欺诈风险等各类风险。

第六,提升内控案防有效性,统筹推进风险防控和廉洁文化建设。大部分风险事件的形成,都来源于内部控制的失守。内控的有效性是防范风险的基础和前提。2021年前三个季度,银保监会共处罚机构2369家次,罚没合计19.26亿元,处罚责任人员3641人次;内控失守造成的经济损失、声誉损失和人员损失都十分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加大检查力度,构建多维度内控案防管控体系。严格按照“问严、问精、问准”原则,聚焦造成风险的关键问题和具有信贷决策权的关键少数追责问责,形成有效震慑,推动“从严治党、从严治行、从严治贷”有效落地。要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做到“亡羊补牢、举一反三”,构建合规稳健的风险文化。■

(责任编辑  刘宏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