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瓶颈待破局,百度造车何以传言四起

汽车
2020
12/23
20:34
亚设网
分享

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随着华为、阿里等知名企业纷纷下场参股新能源汽车的创造,百度造车的热情貌似也按耐不住了。

目前,百度造车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与传统车企合作,吉利汽车、广汽集团(601238,股吧)以及中国一汽集团旗下的红旗品牌等,均跟百度讨论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一是在造车新势力中的布局,有望把威马汽车的战略投资人身份向制造端延伸权利。

无论哪种路径,百度都有望从新能源汽车AI技术供应商的幕后走向前台。当然,百度一旦选择此时参与造车,也属于时势造就。一方面,作为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的AI技术供应商,没有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多家车企开始自主研发AI技术,这对商业化停滞不前的百度来说,越来越感觉到紧迫。

AI瓶颈待破局,百度造车何以传言四起

造车传闻推涨股价

11月6日,丰田章男公开宣称,特斯拉市值虽然超过丰田,但产量远远不及丰田,整个电动汽车产业严重高估值。

这种硬怼也侧面印证出,传统燃油车企已经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并视其为重要对手。

因此,百度参与造车的传闻流出后,股价得到了资本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市值涨幅就超过百亿美元,并实现了近两年以来的股价新高。

市场对此并不意外。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大受追捧,特斯拉的股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500%,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其它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都跟着估值飙升。

据正叔所知,百度对新能源汽车早有布局,如参股威马汽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等,但都没得到资本的较大回应;同时,百度在移动生态的布局,不只是汽车产业,还有医疗健康、教育等,但在资本眼中,依然是靠广告收入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并未认可它的转型与对实业的投入。

直到披上造车光环后,估值的重构才开始启动。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在线广告营销收入占据着百度总收入的八成以上。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虽然不是百度转型的分水岭,但也一定程度加速了其从盈利模式单一的广告业务,向AI、移动生态产业转型。

财报显示,百度2018年在线广告营收819亿元,占据总营收约80%,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2019年在线广告收入781亿元,占总营收为72.7%,百度智能云、AI平台和AI服务在当年的快速发展,让百度的在线广告收入终于告别了“80%”的尴尬。

2020年第二季度,百度APP端收入已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百度AI业务收入也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这意味着今年百度的营收中,非广告收入将会继续增长。

然而,尽管转型成果已经十分明显,但百度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摆脱对在线广告收入的依赖,这也就造成了资本对其估值的观望心态。即便Apollo自动驾驶已经合作了国内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但百度一直未被贴上新能源的标签。

科技巨头的新动向

“造车新势力” 这个名词,主要指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以特斯拉为模板成立的本土车企。即便出生时伴随着许多短板,但造车是他们最核心的目标,也是优胜劣汰的重要指标,甚至颇有种破釜沉舟的架势。

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的成长与梯队建立虽然获得了资本的认可,但残酷的市场淘汰已经开始,倒下者已是堆积如山。

同时,另一种造车新势力又开始出现,其代表便是华为、宁德时代(300750,股吧)。这两家企业一边严正声明“我们不造车”,一边深度参股长安汽车(000625,股吧)打造的全新汽车品牌,华为甚至还与北汽的高端品牌ARCFOX形成了超越供应商级别的关系。

还有阿里巴巴,参股上汽集团(600104,股吧)智己汽车已是水到渠成。从2016年与上汽集团联合推出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后,双方就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展开了合作。只是阿里巴巴的YUN OS操作系统一直无法满足用户丰富多样的汽车智能化需求,导致双方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始终不温不火。

《正经社》认为,这一系列动作虽不是造车,却胜似造车。从华为的ICT技术、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到阿里巴巴的人车互联技术,这些新势力的背后,往往是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并且具有极强的市场与行业品牌知名度,能够凭借品牌与技术优势入股车企或影响汽车的产品规划。

同时,这些新势力的合作对象都是传统车企,可以借用自身品牌影响力,为传统车企带来新的品牌提升。而传统车企则拥有成熟的造车能力,使这些新造车势力的技术快速融入到车辆中,为新的汽车品牌打造独特优势。

同理,《正经社》认为,百度如果亲自下场参与造车,有极大可能是遵循这条今年被充分验证的造车路径,选择一家传统车企作为合作对象,开发新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促成自身Apollo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

商业化瓶颈待破局

在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路径上,自动驾驶技术无疑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尽管短期内依然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但长期目标必然是续航能力、自动驾驶技术等技术实力的竞争。

虽然国内尚未像美国那样广泛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但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本土优势巨大,如政策支持企业研发、零部件本地化程度更高等。作为首个国家级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据百度介绍,Apollo测试车队规模已达500辆级别,测试里程总计已超过700万公里;在跟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高精度地图以及车联网上,百度也早有布局。

12月8日的第二届百度Apollo生态大会上,百度Apollo公布了其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车联三大开放平台的技术研发细节及未来的线下落地应用规划。如Apollo智舱与超过70家车企的600款车型展开合作,已实现超过100万台的小度车载OS前装量产搭载。

从这个口径可以看出,自动驾驶技术是合作,而车联网OS技术是搭载,两者不容混淆。因此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上,百度三缄其口,且在数据上也只报车联网与人车互联的喜,不报Apollo难以上路的忧。

这背后,其实是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困难重重——测试容易商业化难,一直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困境。

为了实现商业化突破,百度计划在未来3年推动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从目前在北京、长沙、沧州的试点全面开放至30个城市。但车辆的传感器和核心零部件成本高昂,可行驶路段稀少,且从国外自动驾驶出租车情况来看,也依然处于研发与数据采集阶段,无法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运作。

总之,发展迅猛的AI技术与自动驾驶技术是兵家必争之地,行业巨头几乎都在入局。在这个赛道上,百度可以说已经走到国内前列,但真正能够实现商业化的产品甚为稀少,商业化瓶颈特征颇为明显。而新能源汽车是目前看来最佳的突破口,也是实现自我飞跃的契机,但自动驾驶等技术毕竟还不成熟,即便是百度数十亿资金参股的威马汽车,也要掂量掂量一旦发生严重问题所要面临的后果。【《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添加客服微信号fxyayaya,新文章发布12小时后可进行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冉笑宇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