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半年考:自主品牌向上 新能源逆袭增长

汽车
2022
07/16
12:34
亚设网
分享

车市半年考:自主品牌向上 新能源逆袭增长

车市半年考:自主品牌向上 新能源逆袭增长

新能源充电桩场景/摄图网 ID:401544099

在疫情、缺芯、国际形势突变、经济前景的多重影响下,上半年汽车行业迎来了诸多挑战,主机厂们被迫停产减产,甚至一度“无车可卖”。

作为国内汽车产业重镇的上海,疫情期间,特斯拉停产使得交付时间从原本的6-8周直接演变到16-20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旗下品牌均有不小程度的影响。除了上海,生产端的长春、沈阳等地也同样受到影响。

疫情之下,带给汽车行业更多的思考,对于车企来说,如何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成为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经历3、4月的低谷期,5、6月国内车市也逐渐转好。2022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2022上半年用车的直观感受是“油价的一路上涨”,上半年油价在经历“十连涨”和“两轮降”的背后,不少车主加满一箱油要比之前多花100多元甚至更多。

消费者出于疫情的影响,购车意愿也大幅降低。

新能源车市的逆袭增长,成为上半年车市为数不多的亮点。

自主品牌汽车的意向购买率进一步提升,中汽协方面认为,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汽协将其年初对国内新能源汽车2022年全年销量预期进行了提升,从500万辆增长至550万辆,同比增幅从47%提升至56%以上,上涨了超9个百分点。 

此外,“禁售燃油车”的话题一直持续。

6月末,欧盟27国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达成共识,支持更严格的气候规则,并在2035年前实现汽车零碳排放。如果相关立法提案最终落地,自2035年起,所有使用汽油和柴油燃料的轿车及轻型商用车均不得在欧盟市场销售。

大众、奔驰、沃尔沃、福特等汽车厂商已公开表示,支持欧盟自2035年起禁止燃油车销售的决定。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目前该禁售令对混合动力汽车亮起了“红灯”,长期主攻混合动力车型的日本车企将如何应对,或将引发新一轮“博弈”。

在国内,作为全球第一家停售燃油车的车企,比亚迪(002594)在4月3日宣布了停售燃油车的计划。没有过多的预热、计划、路线等铺垫,直接给对手们来了一个“措手不及”。

自主品牌车企:“求变”“艰难”喜忧参半

消费者洞察和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今年5月19日发布的2022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显示,自主新势力品牌汽车的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步最大;自主新势力汽车意向购买率同样增幅最为明显,推动自主品牌汽车意向购买率整体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报告指出,随着近几年“新四化”引领着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变革,自主新势力品牌汽车表现持续走强,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体向上猛进。究其根本,正是基于关键技术与消费者实际需求而展开的创新行为,快速、有效、持续不断地为品牌带来了生命力。消费者的正向反馈体现出对“中国制造”信任度的提升。这也对如何有效在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达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占有率同比上升5.3个百分点,接近50%红线。

头部“求变”互联网

今年3月开始停售燃油车的比亚迪销量并未受到影响,上半年比亚迪一共卖出64.14万辆,同比增长315%,超越特斯拉成为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这是过去几年来特斯拉首次被超越。6月10日,比亚迪A股市值首次突破了一万亿元大关,成为国内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汽车品牌。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曾经各行其道的行业类别,如今成为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

汽车行业逐渐走向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轻量化的大背景下,“汽车+互联网”这种强强联手的模式逐渐成为新常态。

在吉利收购魅族前,造车新势力就抢先一步,尝试手机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的融合,比如理想和OPPO合作密切,华为的HMS for Car被奔驰和比亚迪看中,Harmony OS系统也为北汽极狐阿尔法车服务。

目前已知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的有赛力斯、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和江淮汽车(600418),其中除了赛力斯,其余都是自主品牌销量前十五名的车企。

2021年,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发布会上,吉利汽车曾表态要5年内研发投入1500亿元,构建起“一网三体系”的智能架构。这其中,智能架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此前吉利、领克旗下的相关车型,皆因车机系统“拉胯”而被用户吐槽。甚至如极氪这样的高端品牌,其产品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点击中控屏幕上蓝牙以及收音机等功能的按钮均无反应,整个页面处在卡顿状态。数秒以后,系统才反应过来开始执行命令。

相关业内人士透露,吉利汽车收购魅族后,其手机产品将能够配合吉利的低轨卫星系统实现卫星通信功能。打造出人—手机—汽车的紧密、封闭生态圈,串联更广阔生活空间的全新出行场景。

末端“艰难”少人问

上半年疫情之下的影响,让不少车企迎来“至暗时刻”。大多数车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在自主品牌车企中,江淮汽车、海马汽车、东南汽车、观致汽车,SWM斯威汽车这5家车企,似乎更加难过一点。

“左牵大众,右揽蔚来”,车越卖越多,钱越挣越少,江淮汽车现在的处境,尴尬又无奈。

车市半年考:自主品牌向上 新能源逆袭增长

新能源汽车/摄图网 ID:500356620

实际上,江淮汽车的销量在今年下滑很明显。据江淮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份,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156753台,同比下滑21.42%。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新能源汽车,江淮汽车的销量也呈现较高幅度的下滑趋势。2022年4月份,江淮汽车纯电动乘用车单月销量为7671台。而在去年同期,江淮汽车纯电动乘用车单月销量为10681台。

尽管江淮旗下轿车有嘉悦A5;SUV有瑞风S4、S7;新能源有江淮iEV7、iC5;MPV有瑞风M5等等。但是,虽然江淮车型比较丰富,但在车市上仍缺乏主打产品。

早在2019年出售房产的海马汽车,就已经被许多圈内人士和消费者认为前途堪忧了;重组后的海马汽车本以为迎来曙光,但只是“灵光一闪”。2022年上半年,海马汽车累计汽车产量12652辆,同比下降21.03%;累计销量13122辆,同比下降20.68%。从2022年2月开始,海马汽车基本型乘用车的产销量均为零,已停产停销5个月。

东南汽车此前高度依赖三菱技术,在产品上没有创新,导致这家车企这些年的市场表现越来越差,三菱也退出了东南汽车。虽然东南此前推出的DX7火爆了一阵子,但随着更多竞品车型的推出,东南DX7油耗较高,品控一般等问题逐渐暴露,这根“救命稻草”的销量也逐渐惨淡。

观致汽车当年问世的时候,叫好不叫座,最后被迫卖身给财大气粗的宝能集团。但是宝能也没盘活观致,甚至从去年开始,观致的销量就是一个迷了:这家自主车企很久都没公布自己的销量表现了。

SWM斯威这家车企基本处于无人关心的状态,今年1-5月份,SWM斯威汽车的月均销量不到2000台,6月30日上市的新车新款SWM斯威G05 PRO,也没多少人关注。目前,SWM斯威还只剩下3款车型在售,分别是SWM斯威X7、和X3,均是SUV车型,同时没有一款新能源车型在售。

整体来看,中国车企在上半年的表现略好于合资车企,其中比亚迪汽车销量大涨168.0%,长安汽车(000625)、吉利汽车的销量跌幅均低于10%。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中国品牌乘用车趋势上升,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全面推动品牌向上,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优势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二是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通过与智能网联加速融合占据了先机,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超越合资品牌;三是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依托本土供应链的优势。

在面对多赛道混合竞争下,下半年,自主品牌车企仍将面对机遇和挑战。

造车新势力格局“生变” 合资品牌新能源“失速”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21.6%,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39.8%。

新能源汽车的逆势增长也成为2022年上半年唯一正增长的细分市场。无论是从汽车行业、车企到消费者来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会越发的明显。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油价高企、世界高膨胀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多选择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600617)产业优势进一步变为增量优势;目前处于市场的销量低谷期,而前期的大量购车群体逐步进入换购周期,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在需求较强大。

与此同时,受补贴退坡、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部分新能源车企在第一季度就两次上调价格。2022年年初,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等企业率先调价,进入到3月份后,上汽荣威、欧拉开始了价格调整。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有30家新能源车企和60款新能源车型宣布涨价,少则涨价1000元,多则涨价超过21088元,最集中的涨价区间为3000元-6000元。

“哪吒”、“零跑”跻身第一梯队

在“蔚小理”之后,今年表现强势的哪吒汽车、零跑汽车进入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部分月份,哪吒、零跑已经开始反超“蔚小理”。

数据显示,哪吒汽车上半年累计销售63131辆、同比增长199%,坐上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把交椅。今年上半年,哪吒汽车已经有四个月交付量破万,且交付成绩还在不断增长。

崛起的还有零跑汽车,今年6月28日实现了第10万辆新车下线,成为了继蔚来、小鹏、理想、哪吒之后,第五个完成“10万辆”里程碑的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上半年累计51994辆、同比265%的成绩超过了蔚来汽车。

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头部造车新势力车企间有着微妙的错位。蔚来单车平均售价超过40万元,理想唯一一款产品售价为34.98万元,小鹏汽车主销车型集中于15万~30万元区间,零跑、哪吒的主力则在10万元左右的入门级电动车市场。

不过,在哪吒和零跑奋力向上时,“蔚小理”也在向下展开布局。

分析指出,蔚来汽车推出一个新品牌来进入15万~30万元市场,理想也计划通过新车型进入20万~30万元市场区间。背后的逻辑除了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期到来,市场结构迅速由哑铃状向金字塔形转变。蔚来、理想向下与哪吒、零跑向上,其目标均是进入销量、利润与品牌力支撑最为可观的中部地带。

合资品牌新能源“失速”

车市半年考:自主品牌向上 新能源逆袭增长

相比自主品牌新能源,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似乎有些拿不出手。根据数据显示,唯一能够上榜的两个合资品牌也就只有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上半年销量数据分别为41736辆和37316辆。

与德系车企在电动化方面起步较慢有所不同,日系车企早已启动电动化,但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主要朝混合动力车型(HEV)发力,在纯电动车赛道上反而成为晚到者。

随着国内纯电动车的赛道越来越拥挤,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留给丰田等传统跨国车企争取出线的时间已不多了。

目前来看,重度依赖燃油车的合资品牌普遍比自主品牌承受更大的压力,亟待把新能源车短板补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今年将是汽车行业加快重组的一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将迎来激烈的淘汰赛。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还与市场环境有关。在A级和B级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布局的车型相对较少,尤其是小型电动车市场是目前新能源的主力市场,这也是合资品牌不擅长的领域。

此外,在崔东树看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的积累比较深厚,而欧美电动汽车产业链相对匮乏,所以导致合资品牌电动化产品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小型车不擅长、中高端车型电动化也不出色,这样一来,特斯拉和自主品牌便优于合资品牌,率先在新能源市场形成了独特优势,类似于手机市场中的小米、OPPO、VIVO与苹果的关系。

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占世界新能源汽车比例为52%。截止到2022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能达到占比全球销量59%的高位,主要原因中国的新能源需求强烈,形成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带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量扩张。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下半年汽车供应链逐渐好转以及系列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继续攀升。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也将推动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期。中国开始变为驱动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核心力量。

2022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政策盘点

上半年,在经历年初短暂的开门红后,中国车市在多点疫情暴发、芯片供应不足、燃油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步入低潮。

得益于政策方面利好频出以及保供措施见效,6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时隔三个月首次恢复同比正增长。与此同时,全国汽车生产能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因此,下半年车市也将更值得被看好。

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于指导“十四五”时期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明确了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针对当前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措施要求。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设施规模达到261.7万台,换电站1298座,服务近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蓝牌”新规正式落地

2022年1月12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生产和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新规自2022年3月1日起实施。至此,蓝牌轻卡“大吨小标”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卡友们非常关心的各类问题都有了答案。

蓝牌轻卡新规的落地执行,是上半年卡车圈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件。其意义在于,一是进一步巩固车辆非法改装专项整治成果;二是从产品源头有效消除轻型货车“大吨小标”、压缩小微型载客汽车非法改装空间;三是压实各方责任,形成生产和登记环节闭环管理。此举或将结束轻卡市场多年“随意超载、无序竞争”的乱象。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外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技术密集、覆盖面广、带动效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规划》的发布,明确了我国近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对促进燃料电池商用车特别是氢能中重卡的发展非常利好。

《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有序破除一些重点服务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鼓励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限购地区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更多通过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调节汽车使用,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车限购,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2022年5月31日,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本批有26家车企70款车型参与,于5月-12月进行,拟在山西、吉林、江苏、浙江、河南等11省举办若干场专场、巡展和企业活动,聚集三四线城市、县区。其中,长安汽车、福田智蓝、鑫源新能源、飞碟汽车、新吉奥汽车等车企有多款小卡和微卡车型入选。

乘用车购置税减征600亿元

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公告称,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按国常会释放的信息,此次减征规模将达600亿元。

全国范围取消“国五”二手车迁入限制

为了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一是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车购税应主要用于公路建设,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三是完善平行进口政策,支持停车场建设。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

2022上半年我国召回约254.6万量缺陷汽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汽车相关召回55次,涉及缺陷车辆约254.6万辆,同比下降近42%。

从品牌国别角度分析,自主品牌召回数量最多,达到79.9万辆,占比31.4%。德系品牌紧随其后,达到71.3万辆,占比28.1%。日系品牌位居第三,有50.4万辆上榜,占比19.8%,美系和韩系品牌召回数量也均超过20万辆。

从车型来看,五菱宏光S召回最多,虽然只召回一次,却以超60万辆缺陷车辆成为召回产品最多的车企。第二名是奥迪汽车,召回超过45万辆奥迪Q5L车型,占奥迪上半年召回车型数量的97%。

今年上半年,更多的豪华品牌相继发布了召回公告。路虎召回数量超过3万辆,涉及揽胜运动和发现运动等车型。保时捷也召回近1.5万辆汽车,涉及Taycan、卡宴等车型。

此外,今年5月底,玛莎拉蒂、英轮凯旋、阿尔法罗密欧、大众汽车等多个品牌,召回车辆数量约1600辆。

6月,阿尔法罗密欧、捷尼赛思、现代汽车(中国)等8家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车企均因不同原因对旗下燃油车型进行了召回,其中不乏多款高端进口车型。

2022年上半年,与汽车主动安全功能相关故障的召回数量排在召回原因第一位,涉及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车道辅助系统、预碰撞系统等,这些功能一旦失效会降低行车安全度。随着更多的主动安全功能得到应用,各大车企应更加注重提升主动安全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燃油车方面,发动机、变速箱、制动系统、燃油箱等主要零部件的相关故障仍然是问题焦点。

具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涉及变速箱和制动系统的召回次数达到6次,与发动机和安全气囊相关的召回次数达到5次,这些故障可能导致行驶中车辆失去动力、变速箱漏油、制动距离增加等问题。

新能源汽车方面,特斯拉召回超27万辆汽车,主要涉及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方面,比亚迪召回9663辆唐DM-i车型,涉及动力电池包进水漏电问题,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中比较常见的电池安全隐患。

在2022年上半年的召回措施中,共有11次召回通过OTA远程升级完成,其中奔驰使用4次,特斯拉使用6次,丰田使用1次,主要用于升级车机系统、通信模块、电机控制软件等,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车辆召回。

--- End ---

编辑 | 杨顺兴

审核 | 刘回春

出版 | 刘大平 

来源 |产品可靠性报告

电话 | 010-84640532

更多内容,请关注《产品可靠性报告》官方公众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产品可靠性报告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