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停车 考虑动态调整停车定价

汽车
2023
03/02
10:31
亚设网
分享

推进智慧停车 考虑动态调整停车定价

2月26日,前往百望山森林公园停车场的汽车排起了长队。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停车问题一直是北京市民关注的热点,3月1日,记者从北京交通部门了解到今年停车治理的主要思路。相关专家建议,对于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的区域,可适当减少出行车位的供给,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此外,可考虑引入市场调节机制,根据供需关系动态调整停车定价,以此引导市民出行选择。

举措

盘活路外停车资源集约利用闲散用地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很复杂,北京推进停车治理的突破口是道路停车改革。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提出培育“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停车理念。截至目前,全市共规范施划9.2万个道路车位,基本实现改革全覆盖,累计服务4.06亿车次,并对8.6万居住车辆进行认证,享受优惠停车价格,缓解居住停车矛盾。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静态交通管理处处长赵震表示,交通部门将继续巩固道路停车改革成果,持续扩大规范管理覆盖面,遵循严格控制和中心城区减量化原则,加强停车需求分析审核、开展车位常态化监测评估,提升车位利用率,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赵震介绍,为缓解停车难,北京推出了多项具体举措,摸清了全市的停车资源底数,采取多种措施盘活路外停车资源,各区结合街区更新等工作,因地制宜集约利用闲散用地,补充建设居住停车供给近15万个,鼓励公共停车设施向周边居民有偿错时共享,提供5.7万个有偿共享车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已完成全市3043个备案经营性停车设施动态数据汇集,并与MaaS平台(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共享,逐步通过地图软件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使停车更便捷高效。

建议 1

公共交通便利区域适当减少车位供给

未来,北京将如何从根本上协调停车难问题?《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指出,未来会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区分开来,在拥车用车管理等方面也有一些相关规定。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刘雪杰认为,这些举措将为解决停车问题带来积极影响。首先,有助于缓解居住停车压力。“尤其这几年在推行居住停车认证,让居民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家门口找到停车位、共享停车,引导社会停车资源向周边居民提供居住停车服务,拓展停车资源。”

其次,有助于调整出行结构,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对于出行停车,要统筹考虑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停车资源进行评估,合理调控出行停车位的供给。

“比如对于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的区域,要适当减少出行车位的供给,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通过对停车位的调控,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刘雪杰说。

建议 2

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动态调整停车定价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刘岱宗建议,治理停车问题必须要重视“停车位”的问题,甚至有必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通过了一部法律叫《车库法》,对停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明确约束。”

刘岱宗介绍,该法律要求汽车拥有者必须“确保拥有固定的停车位”,“不准将道路作为汽车的停放场所”,违者将受罚;市民在买车申请牌照时,必须提供停车泊位证明,并经有关部门调查确认后,才可以登记发牌照。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大城市也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城市增长速度滞后于车辆增长速度’的情况,进入了城市更新阶段,停车位的供需失衡矛盾必然显现,而停车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进行配置。”

刘岱宗说,欧美国家的一些地区在2018年、2019年前后进行了停车领域的市场化改造,通过市场手段来灵活配置车位资源。首先科学设置一个供需平衡点,超过这个平衡点则证明车位紧张,需要通过涨价来调节,低于这个平衡点则证明车位存在空余,可以适当下调价格,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调节自驾出行的比例。

“这只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种手段,如果希望通过市场方式来调节停车资源供需失衡问题,则离不开对违停行为进行严格执法,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规则有效。”刘岱宗说。

相关新闻

平谷线预计2025年底建成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9年,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也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发展。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三地间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跨省通勤正日趋便利,京津冀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25年底建成。

目前,三地间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建成,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铁覆盖,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说,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品质正不断提升。一方面是交通智能化转型加快,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断推广使用,与全国超357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另一方面,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有力改善出行便利化程度。北京共有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发车2800余次,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支撑着环京地区居民的日常和通勤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试点开行了首批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燕郊至国贸平均通勤时间从85分钟缩短至54分钟,进入北京市一小时通勤圈。

此外,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公交化”运营,京津多个铁路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实现高铁与市郊铁路、城市轨道的便捷换乘,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未来,交通部门将持续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到时候北京至津冀地区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比如目前正在推进的丰雄商高铁建成后,北京至衡水的时间也将缩短至1小时内。”赵阳说,下一步,市郊铁路将“放射”覆盖七个主要方向,服务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为北京市远郊区及环京区县居民提供快速通勤服务。

同时,京津冀区域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建成。其中三河市内段全长约30公里,设车站5座,建成后燕郊至北京中心城区最短时间为32分钟。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