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再度引爆,蔚来 、小鹏年度KPI完成率不足五成,车企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汽车
2023
11/06
20:07
亚设网
分享

车企价格战又“杀疯了”!

距离年终已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为了冲刺销量目标,“以价换量”成为众多车企共同的选择。11月伊始,已有多家车企放出“大招”,或直接下调车型官方指导价,或通过推出优惠活动或加大折扣力度等方式变相降价。

“价格战”再度引爆,蔚来 、小鹏年度KPI完成率不足五成,车企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年终最后一搏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90.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4.3%和6.8%,同比分别增长16.1%和27.7%。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7.5%。

根据此前各家车企披露的销量数据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多家车企的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完成率堪忧。整体来看,仅有特斯拉、比亚迪(002594)、理想及吉利汽车完成年度新能源车销量目标的七成,蔚来、小鹏的实际销量甚至未能达到原定目标的一半。

在“金九银十”旺季之后,留给车企完成全年业绩目标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整车厂及经销商不得不推出让利政策刺激需求。

今年10月份,比亚迪销售30.18万辆汽车,同比增加38.57%,创历史新高。即便如此,比亚迪也并非没有压力。比亚迪为自己定下的年度销量目标是300万辆,要达成这一目标,比亚迪必须在11月和12月都销售30万辆以上,而今年10月份是比亚迪首次突破30万辆月销量。

11月1日,比亚迪宣布多款热销车型降价。比亚迪表示,11月1日-30日开展限时订金抵购车款活动,护卫舰07享2000元订抵2万元;海豚、海豹冠军版享2000元抵9000元;宋PLUS冠军版和驱逐舰05冠军版享2000元抵7000元。此外还有全系享2年0息、最高8000元置换补贴等优惠。

同日,吉利领克汽车宣布,11月完成领克08车型大定锁单,且于12月31日完成提车,即可享受6000元购车补贴、免费升级哈曼卡顿23扬声器音响等权益。

11月2日,零跑汽车发布公告官宣全系车型降价,11月1日-30日下定最高可获得补贴1万元。此外,部分车型还可享受5000元选装基金、950元交强险、家充服务包等补贴。

此外,长城旗下欧拉汽车针对旗下“闪电猫”车型推出了限时优惠3万元的政策。

盈利能力承压

打持久价格战,是一场真金白银的对抗,对于企业利润显然是一件不利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已有超过50家汽车品牌以及上百款车型,通过厂家补贴或经销商降价等方式参与价格战中,盛况空前。这其中,车企优惠幅度普遍在3万-12万元之间,打折力度非常之大。

截至10月30日晚间,A股汽车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据红星资本局梳理统计,19家车企中,有13家车企销量正增长,占比68.42%(众泰汽车(000980)未披露销量);15家车企营收正增长,占比78.9%;5家车企亏损,占比26.32%;9家车企净利润实现正增长或扭亏为盈,另有4家车企净亏损同比收窄,业绩改善的比重达到63.16%。

今年前三季度最赚钱的车企还是比亚迪,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22.75亿元,同比增长57.75%;净利润213.67亿元,同比增长129.47%。比亚迪在营收规模只有上汽集团(600104)8成、销量6成的情况下,取得了近乎翻倍的净利润。

相比之下,赛力斯持续亏损严重,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6.80亿元,同比下降27.86%;净亏损22.94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26.75亿元,亏损收窄14.24%;销量为68223辆,同比减少25.16%。

不过,在新款M7上市的带动下,赛力斯开始换挡和加速。AITO问界10月的交付表现格外抢眼,当月交付量达到1.27万辆。问界M9将于12月上市,目前预订已超1.5万辆。

赛力斯有关人士介绍,随着新车型交付加速,海外销量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下降,未来公司销量及盈利能力都有望改善。

风萧萧兮易水寒。对于小品牌、二三线车企而言,价格战更是雪上加霜,本来一年卖不到10万辆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大厂再开始降价打价格战,导致它们亏损更加严重,很多中小车企已经出现了倒闭和撤离的迹象。

谁能笑到最后

那么,这场价格战究竟会打多久?

本轮价格战始于今年1月份特斯拉的降价,随着3月份地方政府的参与,以东风为代表的油车大幅降价,引发市场关注。

如果说年初开始的价格战,有些行业人士还心存幻想,认为只是一时清库之举,那么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价格战,无论是广度还是纵深,都足以让人抛弃幻想。

从背景上看,本轮价格战与上轮并无不同,同样是供需错配下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从本质上看,本次新能源车企卷入价格战的主因是创新的停滞。

有观点认为,在技术突破的周期性黑障里,想要走出价格战泥沼,大概率还要依靠技术和资源方面都具备优势的龙头牵引实现新一轮产业升级。

整体看来,价格战的背后是技术战、标准战、用户战,考验的是车企的综合能力,包括供应链的谈判能力、制造成本控制能力、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营销传播能力等,都是一环扣一环密不可分,也是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所在。

行业洗牌仍在加速,对还在牌桌上的车企来说,接下来或许会更加困难。

(责任编辑:董萍萍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