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专栏
2020
10/27
22:06
钛财经
分享

“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作者|Pan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互联网保险公司“水滴公司”即将赴美上市了?

近日,据媒体报道,水滴公司计划在2021年第一季度赴美上市,募资规模预计为5亿美元。高盛、美银等将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其实,早在7月23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水滴公司最快今年底上市,估值约40亿美元。而自今年8月宣布完成2.3亿美元的D轮系列融资后,水滴公司距离上市似乎也越来越近。

腾讯为何看中“水滴”

成立于2016年的水滴公司由美团第10号员工、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创办;按照沈鹏创业初期的表态,其计划“用共享经济的方式颠覆某一和他家庭背景相关的传统行业。”

目前,水滴公司已建立起“筹+互助+保险”的生态商业模式——水滴保险商城与水滴互助组成商业板块,水滴筹与水滴公益组成社会责任板块,两大板块共同构成“事前保障+事后救助”的保险保障体系。

“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吸引了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下注,IDG、高榕资本、点亮全球基金、中金资本等投资机构也纷纷入局。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此之前,水滴公司已经进行了5轮融资。2016年4月,水滴公司获初心资本、睿嘉资产、美团等850万元人民币种子轮投资。当年5月,又获得IDG资本、高榕资本、腾讯投资、真格基金等5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2017年8月,水滴公司在A轮融资中获得IDG、高榕资本、腾讯投资等近1.6亿元人民币投资。

2019年以来,水滴公司融资节奏开始明显加快。2019年3月和6月,水滴公司先后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以及超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腾讯继续跟投。

今年年初,水滴公司又完成了新一轮近2亿美金左右的融资,该轮融资估值约20亿美元,但知情人士未透露领投方是一家国际保险巨头公司。

在几轮融资背后,腾讯都基本参与其中。对此,腾讯投资与并购部董事总经理余海洋表示,腾讯之所以较早就开始布局水滴,是因为水滴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和保险较好的结合点。

与腾讯的“亲儿子”微保并驾齐驱,水滴公司被外界视为马化腾征战互联网健康保险赛道的两架马车,在腾讯的“赛马机制”下,水滴公司也得到腾讯这个大靠山背书,同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打造闭环商业模式

水滴公司旗下比较广为人知的产品是“水滴互助”以及“水滴筹”。

2016年,水滴公司凭借网络互助起家,借助社交网络推出首款产品“水滴互助“,这种迎合更多人保障需求的做法,让水滴互助饱受好评,先天性互联网基因以及新传播特性,也使水滴公司在短期内迅速积累了海量用户。

紧接着,2016年7月推出了水滴筹(前身为“水滴爱心筹”),为家庭困难且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发起自救筹款,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托管,开创了国内网络大病筹款0服务费。

不过,这两大业务只赚吆喝不赚钱。

“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水滴互助仅通过8%管理费实现微利,而水滴筹相当一个公益的平台,赚流量不赚钱。截至2019年9月底,水滴筹累计投入超过1.2亿元用于补贴支付通道手续费。

为了打造商业闭环,2017年5月,水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上线水滴保险商城,与各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中介服务,销售保险产品。也就是说,“水滴互助”以及“水滴筹”业务相当于为保险商城引流,提供获客渠道。本质上来讲,水滴最根本的商业模式,还是保险销售。

水滴保险商城总经理杨光表示,今年上半年,水滴保险商城完成近60亿元的年化签单保费,预计今年的年化签单保费有望突破140亿元,较2019年实现一倍以上增长,实收保费有望达到60亿元,与2019年相比实现300%的增长。

从业绩上看,水滴这个闭环商业逻辑显然是成功的,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用户群体的价值挖掘上有所限制。

据了解,水滴商城的用户有76%来自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超过70%的捐款用户也是来自三线以下城市,这与其前两大引流业务的受众息息相关。

因此,另一项数据也反映出,用户购买的主要保险品种均是月均几十元的险种,最贵一年也不过1000元。也就是说,水滴在大额险种业务上仍然不敌传统的保险公司,公众对其也没有完全信任。

公益与生意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水滴在通过“水滴互助”和“水滴筹”获取流量的运作过程中,时常受到市场质疑。

去年,水滴公司为了加快商业步伐,就让自己深陷信任危机当中。

彼时,水滴筹部分地推人员为了赚取提成,在医院中“扫楼”推广,未核实患者病情、财产状况等,随意套用模板编故事、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并鼓动患者积极转发。同年,水滴筹还与竞争对手轻松筹的地推人员在医院为了争抢一名患者而互相斗殴。

“水滴筹”将上市:公益真的只赚吆喝不赚钱?

另外,水滴筹平台上面的信息也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2019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妻子在水滴筹上众筹100万引起关注,后来被网友扒出前者经济条件较好,在北京有两套房产、一辆车。

这些负面事件令水滴公司被舆论淹没,“披着公益外衣牟利”、“消费爱心”等话题引起公众的热议,对其造成了不小的信任危机。

事后,水滴公司CEO沈鹏承认团队动作变形了,并表示,“水滴筹将从筹款发起前审核到筹款信息在社交传播过程中,水滴公司用不同手段进行全链条风控。”

当患者变成一种“流量”,应该如何去把控“公益”和“生意”之间的平衡呢?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在肯定网络互助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可能存在金融、经营、信息、道德、失范、社会等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水滴筹平台的出现也让行善有了渠道,让更多人得到帮助,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搭建了高效的桥梁。

从另一个角度看,非纯慈善机构开展公益事业往往很难持续下去,互联网大病筹款这种商业模式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员成本、运营成本以及产品成本等等。而且,我国大病医疗保障并不是一个短期任务,如果单一依靠那些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纯慈善机构去处理是难以解决长期的医疗问题。

总而言之,不管是借以公益的名义去做商业,还是以商业的目的去做公益,如果以真切帮助到一些弱势群体为出发点,两者并不矛盾,其社会价值也值得肯定。

而如何平衡“公益”与“生意”的权重,这是水滴公司上市后更加需要面对的问题。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