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以来,“内卷式竞争”一词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中。然而,在社会层面,一种普遍的观感却悄然弥漫:当光伏组件价格“坐滑梯”般下跌,当上百款新能源汽车卷入惨烈的价格战,当储能系统中标价屡创新低时,“反内卷”似乎正滑向一种“口号式”的宣示,与市场一线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5年的中国消费市场,两起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共同指向了一个深刻的产业命题。其一,是充电宝行业迎来的“强监管时代”,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的充电宝不得出厂、销售或进口,紧接着民航局于2025年6月28日全面禁运无3C标识的充电宝,工信部亦着手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技术规范。这场雷厉风行的整治,终结了该行业长达十余年的“标准真空”与野蛮生长。
其二,则是汽车行业早已“公开的秘密”——减配。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压力下,从看得见的内饰用料、功能配置,到看不见的防撞梁结构、电池电芯,车企通过各种方式压缩成本,甚至在安全底线上“做文章”,引发消费者普遍的信任焦虑。
这种观感差异的背后,是一个亟待回答的核心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破除“内卷”?如果仅仅停留在政策呼吁、行业约谈和道德规劝,而不触及竞争规则的底层逻辑,那么任何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
如何破局?唯有提高行业标准,并严格执行!汽车行业现状
对“中国行业标准”的评判,不能一概而论。在广阔的中国产业版图中,不同行业在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上呈现出迥异的图景。有些行业已凭借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了高质量突围,成为全球市场的领跑者;而另一些行业则因标准滞后或执行缺位,深陷低质竞争的泥潭。
不容否认,中国在汽车领域的标准制定上雄心勃勃。例如,全面实施的“国六”排放标准,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比欧洲标准更为严苛,被誉为“全球最严苛的排放标准之一”,有力推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在代表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同样走在前列。
然而,宏大的标准蓝图之下,是残酷的市场现实。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卷式”价格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守住利润甚至生存下去,压缩成本成为车企的必选项,而“减配”则成了心照不宣的手段。正如澎湃新闻的深度报道所揭示,减配已成为行业的“公开秘密”,其手段五花八门,贯穿于消费者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各个角落。
看得见的比如:新款更新后,内饰的软性皮革包裹被换成硬邦邦的塑料;老款车型底盘带有的护板在新车上悄然消失;引擎盖下的隔音棉被直接取消;四门无钥匙进入缩水为前门无钥匙进入;甚至豪华品牌也将原本的真皮缝线方向盘气囊盖换成搪塑材质。
看不见的,这部分更具隐蔽性,也往往与安全直接相关,危害更大。例如,更换供应商,将一线品牌的动力电池、电机偷换为二线甚至三线品牌的产品;在车身结构上做文章,如降低防撞梁的强度和尺寸,减少热成型钢的使用比例;更有甚者,将悬架核心部件的铸铁材料表面涂成铝合金的颜色,以蒙蔽消费者。
这些行为的根源,直指残酷的价格战。当市场竞争的唯一标尺沦为价格时,品质和安全必然会成为被牺牲的对象。车企在国家强制标准明确规定的“红线”区域不敢轻易逾越,但在标准未覆盖的“灰色地带”、推荐性标准或消费者不易感知的环节,便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2019年上汽大众帕萨特在C-IASI测试中A柱发生断裂,创造了历史最差成绩。这一撞,不仅让帕萨特这款“神车”元气大伤,更将合资品牌长期存在的“安全减配”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事件发酵后,巨大的舆论压力倒逼厂商进行结构加强,并在后续测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一事件标志着,有效的市场监督能够穿透厂商的营销话术,将产品质量的真相公之于众,从而倒逼企业回归正途。从2017年到2019年,C-IASI测试车型的车内乘员安全优秀率从10%提升至63%,这背后离不开独立测评机构带来的强大威慑力。
汽车行业的现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高标准不等于高质量。当市场陷入非理性的价格战,而监管和监督机制存在短板时,企业便有足够的动机在标准覆盖不到的区域进行“减配”,从而扭曲市场竞争。这说明,标准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强有力的执行、透明的监督(尤其是独立的第三方测评)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闭环,否则,标准文本再先进,也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无法阻止产业滑向“内卷”的深渊。一个充电宝引发的雪崩
如果汽车行业是标准与执行脱节的复杂案例,那么数码产品中的充电宝(移动电源)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真空”导致野蛮生长,最终在安全危机下迎来强力监管的完整演化样本。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中,充电宝作为“续命神器”应运而生,市场需求井喷。然而,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千亿级市场却一直处于“无国家强制标准、无3C认证要求、无统一质量监管”的“三无”状态。正如中国新闻网早在2015年的报道所指出的,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充电宝市场品牌混杂,大量劣质产品充斥其中。
持续不断的安全事故最终倒逼监管体系出手。2024年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将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即3C认证)管理。这意味着,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充电宝都必须通过包括过充保护、短路保护、重物冲击、热滥用等在内的严格安全测试。紧接着,202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意见,预示着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新国标”即将出台。这一系列组合拳,标志着充电宝行业彻底告别“无标准”时代,进入强监管周期。
3C认证和新国标大幅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过去五年惨烈的价格战(主流产品从百元档降至20元区间)中赖以生存的小作坊将面临灭顶之灾。行业集中度将迅速提升,资源向具备技术实力、品控能力和合规成本承受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充电宝行业的变迁史,是“标准缺失→市场失灵→安全危机→强力介入”这一逻辑链条的经典教科书。它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关系到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领域,标准的缺位就是对风险的纵容,必然导致产业走向低质化内卷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唯有建立并严格执行强制性安全标准,才能为行业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倒逼企业从价格的泥潭转向品质的赛道,最终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引爆“内卷”
当标准体系存在短板,或虽有标准但执行严重缺位时,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就会被扭曲。企业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质量、创新或服务,而是赤裸裸的价格。这种单一维度的竞争,最终会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将整个产业拖入“内卷化”的深渊。本部分将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阐明标准与执行的双重困境是如何成为引爆产业内卷的导火索。
产业内卷并非凭空产生,它遵循着一套清晰的传导机制。标准与执行的缺失,正是这套机制启动的关键扳机。
标准的核心功能之一,是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性能等关键属性提供一个可衡量、可比较的基准。当这个基准缺失或因执行不力而失效时,不同产品之间的“优劣”就变得模糊不清。消费者难以辨别好坏,企业也无法通过提升品质来获得明确的市场溢价。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了最简单、最直观,甚至是唯一的竞争标尺。正如证券时报所分析的,在“内卷式”竞争中,部分行业企业普遍依赖“低价”、“杀价”的策略,这导致行业利润变得越来越微薄。
一旦价格战打响,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被卷入一场残酷的成本压缩竞赛。为了报出更低的价格,企业不得不从各个环节挤压成本。这直接导致了前文所述的“汽车减配”、充电宝使用劣质电芯、食品中以次充好等现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悖论出现了:那些坚持使用优质材料、投入严格品控、遵守更高标准的企业,由于成本高企,其产品在价格上毫无优势,反而可能被市场淘汰。而那些敢于突破底线、偷工减料的企业,却能凭借低价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它会持续拉低整个行业的质量底线。
当市场被低价竞争主导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会被彻底扼杀。因为研发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在一个“唯价格论”的市场里,这些投入很难转化为相应的市场回报。企业的资源和精力会从价值创造(如研发新技术、提升产品性能)转向价值毁灭(如研究如何更隐蔽地减配、寻找更廉价的劣质替代品)。一项研究指出,产业内卷导致企业缺乏技术投入和产品创新的资金实力,将导致制造业总体上持续增长动力不足。最终,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陷入停滞,产品高度同质化,只能在存量市场中进行更残酷的“零和博弈”,从而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内卷泥潭无法自拔。
除了市场自发的恶性循环,一些外部因素,特别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监管的滞后,也为内卷的产生和加剧提供了条件。
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都曾出现过地方政府扎堆投资、盲目招商引资的问题。这些趋同的产业政策和财政补贴,在短期内催生了大量企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结构性产能过剩。例如,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20万辆,但各地规划产能却高达2000万辆。当巨大的产能遭遇有限的市场需求,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场惨烈的价格战便不可避免。这种由政策驱动的产能过剩,为产业内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新兴技术领域,技术迭代和市场模式创新的速度,往往远超标准的制定速度。例如,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直播电商等行业发展初期,都存在一个“规则真空期”。中国新闻网评论指出,行业标准的缺失会导致市场鱼龙混杂甚至恶性竞争。在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大量资本涌入,企业野蛮生长,通过烧钱补贴、恶性价格战等方式抢夺市场份额。这种无序竞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如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坟场),也使得行业生态在早期就被严重破坏,难以形成健康的发展模式。破“卷”而出
汽车行业的“减配”乱象、充电宝行业的野蛮生长史共同敲响了警钟:标准的缺失、滞后,或虽有标准但执行不力,无异于为通向低质化、同质化的恶性竞争铺设了一条无法回头的滑梯。
“内卷”并非无解的宿命。破“卷”而出,关键在于重塑竞争规则,引导市场从消耗性的价格战转向建设性的价值战。这需要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在于重塑标准的权威,并以铁腕强化其执行的刚性。
总而言之,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场关乎中国产业未来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抬头看路,制定出世界一流的标准;更要低头拉车,确保每一条标准都能在广袤的市场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净化市场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中国产业摆脱低水平内耗的困境,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伟大进化。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